节庆习俗.冬至节

天上人间冬至日 传统节俗暖人心

作者:容乃加
font print 人气: 3383
【字号】    
   标签: tags: ,

冬至是天上、人间一个重要的阴消阳长的转换点;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也很重视“冬至”的实质意含。《三礼义宗》说冬至的至有三义:“一者阴极之至,二者阳气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谓之冬至也。”

天上冬至日 人间冬至节

人们度过年中最长的一夜——冬至夜之后,天地间阴消阳长,“冬至阳气动”预告春回。2019年冬至是在12月22日,过了这一天,白日又渐渐延长。

“冬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到了日行的最南端,这就是“日行南至”;在北半球,冬至是一年中日最短、夜最长的一日,也就是“阴极之至”。从阴阳五行理论来看,冬至这一天是阴消阳长的关键日,“阴”到了极至转为消退、“阳”衰极又开始萌生,这就是“阳气始至”,这是冬至带给人间最重要的讯息——“今日一阳生”(在南半球则恰恰相反)!长夜中透出了曙光,寒冷中将启动春暖!

从周代到秦代,把“冬至”作为新年的开始,所以现在民间还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还有“初岁”的俗称。有些地方就说:“吃了冬至汤圆就长一岁了”,就是中华古文化流存下来的习俗。[1]

周代时,天子于圜丘(天子祭天之坛,亦即后世的天坛)举行冬至大祭,祀昊天上帝、祭社稷、祭人鬼,后代各朝也都敬慎地承袭着这种礼制,冬至祭天都是立朝最重要的一件事;在民间,地方祭祀社稷;家家户户祭神、祭祖。怀着敬畏、感恩之心过了一年中最长的一夜,迎接万象更新,一年复始。[2]冬至祭祖的民俗也流传至今。

西汉时制定新历法太初历,改变了新年的起始日期,冬至变成了十一月中气。从而,冬至这一天成了仅次于新年的大节日——冬至节。

冬至节俗

从汉代到清代,中华民族都很重视冬至节,进入了现代,冬至还是一个中华儿女难以忘怀的温暖的节日。

从天地阴阳的循环来看,冬至是阴气至极的一岁之末,有哪些习俗?

在汉朝时,在冬至日偃兵息鼓,百官放假静休养身,朝廷停止议政,官府不听事,举行岁终大祭,放五天返乡假,允许地方小吏和民间都放假宴饮送冬。冬至后边关也关门了,所以人们要赶冬至前返乡。民间家家户户举行岁终大祭,就像过年一样,家人团聚在一起祭祖、宴饮庆冬至节。[3]

宋代人过冬至,家家户户都拿出积蓄备办新衣新帽、聚会玩乐互相祝贺,市场上很热闹,官府在冬至节开放“关扑”,允许民间可以赛输赢的方式来买卖物品。有的习俗流传到明清,承袭至今。[4]清朝时,江南苏州(古吴中)的人们,在冬至节穿新衣、戴新帽互相贺节,宛然就是过年的景象,徐士镜《吴中竹枝词》唱:“相传冬至大如年,贺节纷纷衣帽鲜。”

冬至正是一年中最严寒的时候,中国北方逢冬至吃水饺,传说是东汉时,“医圣”张仲景曾在河南为冻坏耳朵的庶民施药济食,留下了“安耳朵”的药膳,演变成吃水饺的习俗。在严寒的冬日,吃着暖和身子的水饺,真是慰贴人心啊!为了袪除阴气,南朝时还流行冬至日吃红豆粥,据说可以攘除疾疫。[5]

三国时代,在冬至节有个很温暖、贴心的温馨习俗——“献袜履”,媳妇送鞋送袜给翁姑(即丈夫的父母亲),祝贺冬至纳祥、迎福。[6]曹魏的曹植说“冬至献履贡袜”[7]这种习俗古代就有,不仅在民间,在宫中也有,臣子献履贡袜,祝颂国家亚岁(冬至)迎祥,冬至纳庆。从古代的履袜来看,不仅讲究实用保暖,还讲究造型和图案纹样、花色的美观,鞋面宛若一幅刺绣画,给人一冬温暖好心情。

冬至阳气动,人们怎样迎春、迎新生?有哪些节俗?

古时就留下从冬至起数九迎新春的习俗,“九九消寒图”的游戏受到许多人喜爱。

南北朝时宗懔所着《荆楚岁时记》记载:“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冬至后八十一日,人间就可见到百花盛开的春分景致了。其实在先秦时代就有类似的习俗了,春秋时代的书《管子》记载:“冬至之日始,数四十六日,冬尽春始”,那时的“冬尽春始”指的是“立春”。后来在清代时,演变出“九九消寒图”的雅趣游戏。

文字版的“九九消寒图”,“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公有领域)

“九九消寒图”的内容有的是诗句,有的是图画,选九笔的字九个作成一诗句构成“消寒图”的主干,添上画儿,比如:“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雁南飞柳芽茂便是春”等等。图画版“消寒图”,有画圆的、有染梅的,还有文图并茂的葫芦形消寒图,配上押韵的“九九歌”,内含历史典故。

从冬至这一天开始,每天在“消寒图”上画一笔,数完九个九日,期间将从冬至历经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等节气,画完八十一划,就快到“春分”日了,放眼大地将是春色深深的景象。

清 乾隆御题 缂丝加绣《九阳消寒图》清宫旧藏。(公有领域)

吃汤圆也有迎新岁的含意。尤其是中国大陆南方的冬至食俗以汤圆为代表。圆圆的汤圆象征天、象征冬至太阳,“圆”谐音“元”,带有“一元复始”的迎新含意;红白两色的汤圆,象征天地阴阳交泰。冬至祭祖之后,全家团聚吃汤圆,称作“添岁”,就是迎新年了,所以俗谚说“吃了汤圆长一岁”。汤圆古称“牢丸”、又称“牢九”,又有“汤团”、“团子”、“圆子”、“粉角”、“丸子”的叫法。南宋人诗中就有“浮圆子”(即煮汤圆)的说法。

南宋时,都城临安人流行在冬至吃馄饨,开始是用来祭祀祖先,后来逐渐盛行开来成为节俗。[8]民间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俗谚。馄饨和饺子的做法也类似,饺子在明代之前也称为“馄”。 所以,那时候的“馄饨”和“饺子”也可能是不同地方的叫法。

“馄饨”一词和“混沌”谐音,有个相关传说,说冬至吃馄饨乃是纪念中华始祖盘古诞生于混沌之意。上古时,冬至日象征新岁的开始,而盘古开天则是带来中华民族的诞生。馄饨颇似天地浑沌之象,吃馄饨具有祝贺初生、新生的意义。[9]

北宋时隆重庆祝冬至,“报时”迎新。北宋京城冬至时,在“钟鼓楼”广场有鸡唱、鸣鼓“报时”的盛大仪式。

诗圣杜甫有诗吟:“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至节,人间与天上同步驱走阴寒,迎新生、纳祥庆!敬天、祭祖,家人团聚,献袜履和各种食俗都温暖着代代中华心。

注释:

[1]《史记·天官书》就记载:“岁始或冬至日,产气始萌。腊明日,人众卒岁,一会饮食,发阳气,故曰初岁。”

[2]《周礼春官·神仕》记载:“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

[3] 见《后汉书‧志‧礼仪中》和蔡中郎《独断‧卷下》记载。

[4]《东京梦华录‧卷十‧冬至》原文:“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5]《荆楚岁时记》说:“冬至日,量日影,作赤豆粥以禳疫。按共工氏有不才之子,以冬至死,为疫鬼,畏赤豆。故冬至日作赤豆粥以禳之。”

[6]《太平御览·卷二八·时序部·冬至》:后魏崔浩《女仪》说:“近古妇人,常以冬至上履袜于舅姑,践长至(*冬至)之义也。”

[7]《冬至献袜履颂表》:“伏见旧仪:国家冬至献履贡袜,所以迎福践长,先臣或为之颂。……亚岁迎祥,履长纳庆。不胜感节,情系帷幄,拜表奉贺,并献纹履七量,袜若干副。”

[8] 南宋陈元靓的《岁时广记》提及:“京师人家,冬至多食馄饨。”;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也提到:祭祀以馄饨祭祀祖先。

[9] 清代《燕京岁时记》就记载:“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浑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

@*#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冬至日南至,阴阳由剥而复、一元复始,从《易经》八卦显现了冬至蕴藏的义涵。天地冬至日敬天,人间冬至节,冬至如大年的风俗有哪些……。
  • 现在冬至时也吃元宵。如果说分不清汤圆和元宵,那也不能说是傻,因为它们原来一家亲,吃起来口感一样呀!那么汤圆和元宵怎么分辨?关键不光是在食材的问题,还有作法和其他的食俗典故。这里来告诉你。
  • 冬至时家家户户,团聚在一起,庆佳节宛如过年。古人在冬至还做些什么呢?怎样过节呢?让我们来看一些名画,体会冬至的义涵和节俗。
  • 大约殷商时人们已知道立竿测影来定季节,古代人们注意到一年四季中,在不同季节所见到中午时太阳的位置,其仰角的高低并不相同,人们在地上竖立一根竹竿,根据全年观测的结果发现,夏季时其阴影似乎较短,冬季时则较长,显然随着季节的变化,竹竿受阳光照射造成的阴影,其长短会跟着变化,因此取中午时竿影最短的那天为夏至,又称日北至或日长至;取竿影最长的那天为冬至,又称日南至或日短至。
  • 清明上河图 中国画
    天清地明的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一年中宝贵的好时节。现代人一想到清明可能就联想到扫墓的民俗,其实,从古到近代,清明节联系着寒食节和上巳,民俗活动多彩多姿,五花八门。可知道历代的人们在清明时节从事哪些有趣又有益的活动吗?一起来探一探清明丰富的内涵吧!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循环周期的起点。春寒料峭到春分已转变为春暖花开,一片五彩缤纷的盛景,迎来一年中难得好时节--春分,也迎来养生、开运的契机。本文要与你分享:“春分”的要义是什么?在春分如何养生,如何开运?做法上有哪些宜忌呢?
  •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此时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冬眠的昆虫,草木也竞相舒展。今年的惊蛰是3月5日23:28。
  • “句芒一夜长精神,腊后风头已见春”(韩偓《早起探春》)句芒神即春神,在一夜间让人间长了精神,让风儿捎来春气。2025年2月3日冬去春立时间在22点10分。不管好年、歹年,立春这一节气到来,都是令人心身振奋欢畅的一刻。一年之计在于春!怎样利用立春阳气生发的时机,为自己打造一年的好彩头呢?从代代相传的智慧中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 围炉、守岁中,远处、近处的爆竹声此起彼落传开来!暖风褪去柳梢冷,一夜唤回天地春!守护传统价值的民俗,守护人心中的善,穿过除夕,正月初一的新年晨光将春天捎回大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