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成语数来宝】

一瓣心香!佛陀亲证 诚的力量通天界

作者:允嘉若
font print 人气: 1844
【字号】    
   标签: tags: , ,

常见以“一瓣心香”来形容心中真诚的敬意,一颗虔诚的心有如爇香(焚着香)供佛般。

佛教徒以燃香供养三宝表示虔诚,虔诚的心如爇香也称为“心香”。如南朝梁.简文帝《相宫寺碑铭》吟:“窗舒意蕊,室度心香。”供香的馨香幽传,上达神明,古人在《尚书》中就说了:“至治馨香,感于神明。”

不管是佛、是道的信仰,都重视“心香”,不管是无形的还是有形的,都重在虔诚的心意。道教有八种上等香,称为“太真天香”,就是:道香、德香、无为香、自然香、清净香、妙洞真香、灵宝慧香、超三界香。(南宋宁全真祖师《上清灵宝大法》)其中的道香就指心香,也是一种清香:“道香者,心香清香也。”即是以清纯无求的心灵敬拜神明,心归天道,是为心香也。不管点不点香,这种心香都是虔诚的、澄净的清香。

在禅宗,各禅寺中开堂说法之前,往往先给开山祖师敬一瓣香,如慈明禅师的开堂语:“此日一会不是小缘。将一瓣香为我无得禅师。”(《古尊宿语录・慈明禅师》)这里敬上“一瓣香”是指具象的香,但是更重要的是包含抽象的“一瓣心香”的虔诚。

敬神之事,不在供品的多与贵,以一颗敬仰而无求的善心来礼敬,是上佳的香枝,这是“一瓣心香”的微世界,有超越凡眼的能量。如这一首《祝香咒》咏:“香自诚心起,烟从信里来。一诚通天界,诸真下瑶阶。”

唐代韩偓《仙山》诗吟: “一炷心香洞府开,偃松皱涩半莓苔。水清无底山如削,始有仙人骑鹤来。”就说虔敬的心要如水清无底,通达三界外,才能感动仙人降临。宋代臞翁也说:“祷雨文昌,只全靠,心香一瓣。”

自古以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也都有虔诚的信仰,宋朝以来,“一瓣心香”在诗词中盛放,在小说中也看到以“心香”来敬神、敬佛的民俗。比如,《西游记》写一富贵人家千金:“小姐径进寺门,参了菩萨,大设斋衬。唤丫鬟将僧鞋暑袜托于盘内,来到法堂,小姐复拈心香礼拜”。这里所拈的“心香”,是具体的瞻仰礼拜的香。

香不一定是线香,也有字样、花样形的盘香,称“香篆”,也称为“篆香”。宋朝陈敬著作《陈氏香谱.卷三》纪录了“琼心香”,有成分和作法,但是未记载形状;还有一种“宝篆香”,“篆烟烧尽一盘花”,也就是说篆香不是常见的线香,而是篆文字的形状,或者是模拟花、物的花样。

宋人用模子作“香篆”,把香粉末调匀后用印模压印成固定的字型或花样,就是篆文状的盘香。宋人洪刍《香谱》说“香篆”也有一种是镂刻木头做成的,甚至直径大至二、三尺,香篆可以防香尘,燃于佛像前敬佛,或燃于饮席旁可熏香。[1]

心诚则灵

“一瓣心香”礼敬天地神佛,诚心最重要。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过去世叫做儒童。有一天,他遇到燃灯上古佛游于世间。儒童想要敬佛,他看见了附近有一个女子手中有七枝青莲,很是欢喜,于是出了高价想买下五枝青莲。这个女子叫瞿夷,对他想用高价买青莲很好奇,就问他买青莲作何用?儒童回答说是用来供佛。瞿夷心里十分感动,铭生诚敬的心,对儒童说:“原来如此,愿我来生能与君做夫妻,永不相离。”瞿夷将剩下的二枝青莲花又递给儒童,说“此二枝青莲花,请代献佛求愿。”因她身为女子,不能近佛前求愿。

儒童到了燃灯佛前供上七枝青莲。他看到地上泥泞容易污染佛足,因此脱下自己身上的衣服铺在地上,但是还不够用,又解开头发以髪铺地,让燃灯佛踏履他的衣服和头发走过泥泞。燃灯佛因而对儒童授记说,由于你这一次敬佛的功德,所以过了九十一劫后,你将成佛于世间,名释迦牟尼。当时的儒童,就是后来的释迦牟尼佛;瞿夷就是释迦牟尼出家前的妻子,也就是太子妃耶输陀罗。[2]

“一瓣心香”无上诚意,一诚通天界。心香能上达佛国仙府,心诚则灵,传说久矣!

  @*#


[1] 《香谱》:“
镂木以为之,以范香尘,为篆文然于饮席或佛像前,往往有至二三尺径者。”
[2] 见《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法华经》。

责任编辑:李梅

-点阅:【成语数来宝】系列-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天象奇观常常引起观星族的兴趣,也引得关心天象与世运吉凶者的关注,“七星连珠”就是其中一种!你可知“七星连珠”、“五星连珠”从遥远的时代以来,就是极受古代中国重视的天文现象,古来有句成语叫“珠联璧合”,就是指这个天文现象。“七星连珠”是什么意思呢?中国史上第一次七星连珠发生于何时?“七星连珠”是吉兆还是恶兆呢?
  • 俗话以“呆若木鸡”来形容人愚笨或受惊吓发愣的样子。其实古代“呆若木鸡”意指人怎样的心理精神状态呢?在历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鸡战胜强敌,我们来看看。
  • 元宵节是个天上人间交会的美好日子。一说到元宵夜,谁能不想起赏花灯呢,宋朝诗人一翦梅卢炳说“灯火楼台万斛莲”,元宵花灯照亮天人之间,一夕如昼,更少不了“灯谜”共欢伴,还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圆”让元宵的记忆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这些元宵节俗的来源吗?嘉节当前,让我们一起来猜一猜、追一追元宵节俗的时空背景。
  • 儒家认为揖让之礼“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现。而《易经》的哲理则以为屈己敬人的“谦谦君子,利涉大川”,就说谦退有益于人突破环境限制向四方发展。这些都是中华文化重视揖让的精神所在,而具体表现在生活中的主要场合就是见面的揖礼。
  • 黄帝梦中之人转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腊人同宗?一阵大风带来的奇迹,真实的历史,超越你想像。
  • 民间有“做七”习俗,“做七”意指在亲人往生后每七天举行超度法事,“做七”习俗行之久矣,由来为何?为什么不行作“五”、作“十”的习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据为何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了解。
  • 王勃从滕王阁高处临观秋景,所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瑰伟绝特的景色就来自初唐上元二年(675年)九九重阳日。共赏九九重阳诗词的名篇佳句。
  • 可知古今有两个“中秋”?它们各以“月夕”和“夕月”为名,表现了“中秋”丰富多元的特色与内涵。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 中秋节的月亮与嫦娥的传说迢递人间几千年,是最古老的中华民俗传说中的一个,启发人修炼成仙、返本归真的追求,也显示给人往上飞升的关键。月饼加进了月亮与嫦娥故事中扣响人间的中秋组曲,传送着浓厚的团圆情味。宋代学者邵雍《梅花诗》吟:“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道出了天人之间的幽微相通,嫦娥可不就是引路的仙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