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香港Rapp - Google Play 上的应用
成语典故.【成语数来宝】

“一诺千金” 让人生死相许!

作者:容乃加
font print 人气: 3684
【字号】    
   标签: tags: , , ,

楚汉之争的时代,项羽的旗下,有个重信诺的季布将军。季布重信诺在当时就非常有名,太史公《史记.季布栾布列传》记载,楚国有一句俗谚:“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就是赞扬他的。楚国游士、辩士曹丘生在各地方游走时,也广传了季布重诺行谊。楚国称赞季布的那句俗谚,就是后代成语“一诺千金”的根源。宋代杨万里《答隆兴张尚书》中,有“一诺千金,益深谢臆”的词语。“一诺千金”也作“千金一诺”。

季布是出身楚国的侠义人士,有担当讲信用,乐于助人,驰名楚地、梁地。人生有起、有落,当季布遇难时,有人出身相护、有人相挺,这些人非常珍惜讲信诺的人,宁愿为保护信诺之人而献出生命,千金也不能动摇他们的心性。我们就来看看这“一诺千金”引起的力大无比的效应展现。

秦朝末年,楚汉之争中,季布在项羽的阵营将领士兵,数度围困了汉王刘邦。后来,项羽战败在乌江结束了一生,刘邦开汉朝,悬赏千金要捉拿季布,且昭告说如果有人敢藏匿他,一律论处,罪及三族。

季布效忠的项羽。(王双宽提供)

在这样的危险氛围中,对于辅助项羽、重诺的大丈夫季布,还是有不少侠义之士不怕死地维护他,第一位是濮阳人士,重义气甚于生命的周氏。

季布亡命天涯之时,先是藏匿在周氏家中。有一天,周氏告诉他尊敬的将军季布说:“汉朝急于用钱买将军的命,就要追到臣的家中了。将军如果能听臣的话,臣就能献出计谋;如果将军不想听,臣愿意先自行刭颈自杀。”

季布应允了周氏所献的计策。于是周氏将季布装扮成罪犯,剃去他的头发,在他的脖子箍上铁圈,并且为他换上粗布衣,送上了运棺柩的大车。那大车将季布连同家僮数十人运送到鲁地,到知名的游侠朱家那儿求售。

朱家是第二个帮助季布的侠义之士,他是让季布的人生起死回生的关键人物。他心里明白,那个貌似获罪服杂役的人其实是大名鼎鼎的项羽的将军季布,于是买了下来,让他去耕田;他告诫儿子说:“田地里的事都听这个奴仆的,你要和他一起用餐。”

然后,他乘着轻便马车上了洛阳,为季布铺展起死回生的路。

朱家轻骑上了洛阳,为季布铺展起死回生的路。图乃明唐寅画马,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公共领域)

朱家到了洛阳,冒着死亡的风险,找到贴近高祖的重量级人士夏侯婴--汝阴侯滕公。夏侯婴是刘邦的同乡、少年好友,同时又是汉朝的开国功臣。

朱家先问说:“季布犯了什么大罪?为何皇上急急切切要捉拿他?”
滕公答说:“因为他数度为项羽围困过皇上,皇上怨恨他,所以一定要捉拿到他。”
朱家接着试探滕公说:“公觉得季布是怎样的人呢?”
“贤人。”滕公答说。

朱家心里笃定了,于是开始据“理”与“利”为季布求情,说道:“臣各自为其主尽心尽力,季布为项氏所用,为他尽力乃是职责所在。难道项氏的臣下都要赶尽杀绝吗?再说,皇上刚得天下,就因一己的私怨悬赏千金捉拿此一人,不就是昭示天下不能广容异己吗!季布贤能,在汉朝的逼迫之下,可能北走胡地或南走越地,这不是让壮士去资助敌国吗?这是国之大忌啊!昔日伍子胥鞭楚平王之墓,殷鉴在前。公何不从旁劝诱皇上呢?”

汝阴侯滕公心中明白朱家为季布请命,也知道季布应该是藏匿在他那里,乃许诺了他。他日,汝阴侯滕公趁机进言给刘邦,刘邦乃赦免了季布,并且召见他,授职郎中。

华夏之邦原是千金不换的信诺之乡,大唐诗仙李白诗中说“一诺轻黄金”[1] ,重信诺的德性得到代代珍惜!“一诺从来许杀身 ”[2],让气节之士连生死都不怕,信诺义行力大无比!重信的一诺感动人、保障人,将会招来更多的信诺,“一诺百金”、“一诺千金”,环环相扣,千金不“坏”。讲信用、重信用的人多了,更能形成一个确保生命安全的环境!

转个身看当今的中原大地,蒙尘何等深刻!争利忘义的行径正在毁灭华夏子民重信诺的基因,上下交争利,正在自掘坟墓,毁灭己身安全的生存环境。人人推波助澜,“打造”无信之国,人人自危,绝对不是妄语。

注释
[1] 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诗。

[2] 唐代 戎昱 《上湖南崔中丞》

来源:《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唐诗》

@*#

(-【成语数来宝】待续-)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天象奇观常常引起观星族的兴趣,也引得关心天象与世运吉凶者的关注,“七星连珠”就是其中一种!你可知“七星连珠”、“五星连珠”从遥远的时代以来,就是极受古代中国重视的天文现象,古来有句成语叫“珠联璧合”,就是指这个天文现象。“七星连珠”是什么意思呢?中国史上第一次七星连珠发生于何时?“七星连珠”是吉兆还是恶兆呢?
  • 俗话以“呆若木鸡”来形容人愚笨或受惊吓发愣的样子。其实古代“呆若木鸡”意指人怎样的心理精神状态呢?在历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鸡战胜强敌,我们来看看。
  • 元宵节是个天上人间交会的美好日子。一说到元宵夜,谁能不想起赏花灯呢,宋朝诗人一翦梅卢炳说“灯火楼台万斛莲”,元宵花灯照亮天人之间,一夕如昼,更少不了“灯谜”共欢伴,还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圆”让元宵的记忆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这些元宵节俗的来源吗?嘉节当前,让我们一起来猜一猜、追一追元宵节俗的时空背景。
  • 儒家认为揖让之礼“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现。而《易经》的哲理则以为屈己敬人的“谦谦君子,利涉大川”,就说谦退有益于人突破环境限制向四方发展。这些都是中华文化重视揖让的精神所在,而具体表现在生活中的主要场合就是见面的揖礼。
  • 黄帝梦中之人转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腊人同宗?一阵大风带来的奇迹,真实的历史,超越你想像。
  • 民间有“做七”习俗,“做七”意指在亲人往生后每七天举行超度法事,“做七”习俗行之久矣,由来为何?为什么不行作“五”、作“十”的习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据为何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了解。
  • 王勃从滕王阁高处临观秋景,所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瑰伟绝特的景色就来自初唐上元二年(675年)九九重阳日。共赏九九重阳诗词的名篇佳句。
  • 可知古今有两个“中秋”?它们各以“月夕”和“夕月”为名,表现了“中秋”丰富多元的特色与内涵。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 中秋节的月亮与嫦娥的传说迢递人间几千年,是最古老的中华民俗传说中的一个,启发人修炼成仙、返本归真的追求,也显示给人往上飞升的关键。月饼加进了月亮与嫦娥故事中扣响人间的中秋组曲,传送着浓厚的团圆情味。宋代学者邵雍《梅花诗》吟:“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道出了天人之间的幽微相通,嫦娥可不就是引路的仙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