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俗

送灶神过小年 如何祀灶神招福?

作者:容乃加

从小年到元宵,回顾敬神祭祖的年俗风韵。(苏玉芬/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2053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尾牙过后到了的重要年俗就是送灶神。黄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交二十四日前后,过年味儿浓厚了,祭祀灶神、送灶神回天庭,鞭炮声震响,古代俗称“过小年”或“小年下”。宋代时称黄历十二月二十四日这一天是“交年”。

祭祀灶神是久远的传统

祭祀灶神是一个久远的中华文化传统,从上古流传下来。周代的礼仪,在孟冬之月、岁末的腊祭要祭祀“先祖五祀”,灶神就是其中五祀之一。(见《礼记•月令》)“五祀”指祀门、户、中霤(房室的中央)、灶、行(道路)等五神。“黄羊祀灶”是汉代的作法,后来延续到清朝宫中还保有这种礼仪。

祭祀灶神。(梁淑菁/大纪元)

先代风土志记载唐、宋两代的祭祀灶神的风俗非常近似,而且大部分礼俗流传到今天[1]。当时诵经、备酒果祭祀,准备灶马来送灶神,还点亮“灶灯”。唐人效古风是在岁末年夜祀灶送神。北宋时风俗称“二十四日交年”,就是说在腊月二十四日这一天进入新旧年交替的年关了,就在这一天祀灶送神。

清代时民间祀灶用了很多的糖果,例如南糖、关东糖、糖饼、瓜糖、麻饼(见《燕京岁时记》、《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送神当天燃放很多的鞭炮,俗谓“小年下”。

祀灶神少不了“甜”糖。(Enshuritsu 3 percent/Wikimedia Commons)

怎样祀神招福

传说灶神在这一天回天庭,向玉皇大帝禀报人间各户人家的善恶功过,所以家家户户都要“考绩”。从古到今,“祀灶”的祭品中少不了酒糟、糖果等等甜点。现代的风俗常用甜汤圆,都说是要“醉司命(*灶神)”、给灶神甜甜嘴。意在于祈望灶神为自家向天帝多美言几句,期待来年得好运。

其实,这只是凡人的心愿,神佛当然不可能被酒糟、甜点“收买”,若是这样,神也神不了了!家家户户有神明在看着,你真正做好人、做好事,凡事先为人着想,神看在眼里都为你的“超凡”而高兴,你不请祂自来,而且会福祐你的家庭,汉代时灶神显像让阴子方看见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清 黄钺《画龢丰协象》第五幅《黄羊祀灶》,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公有领域)

汉宣帝时有阴氏一家非常虔诚祀神。这家人的儿子阴子方事亲至孝,而且是个乐善好施的大慈善家。某一年岁末大祭的腊日,阴子方在清晨炊煮时看到了灶神显像。阴子方非常欣喜,拜谢神恩。此时家中有黄羊,他就用黄羊祭祀灶神[2]。

从灶神显像以后,阴子方的财富和田产都急速增殖,累积成了百万大富,有田七百顷,拥有的车舆、马匹、仆人之多,如一诸侯国君。仁孝慈善的阴子方教育家族富而不奢、温顺恭敬,不仅止于自己受益,还福荫后代,繁昌显达封侯。[3]阴子方的孙子阴识执金吾、受封为原鹿侯,阴兴受封为鲖阳侯,阴家出了光烈皇后--阴识的妹妹、阴丽华。

中国古人历来敬天信神,崇敬的诚意感应天地的事迹也充满史册。阴子方的黄羊祀灶的历史故事,也告诉了现代人要怎样敬神祀神。以慈悲心待人接物,善行招福,行善之家得有余庆,福荫子孙,无求而自得,不就是普天之下亘古不易的道理吗?!

-注-

[1] 唐人的《辇下岁时记》记载“祭灶”如下:“都人至年夜请僧道看经,备酒果、送神帖、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抹于灶门之上,谓之醉司命,夜于灶里点灯谓之照虚耗。”
北宋《东京梦华录》记载,“都人至夜请僧道看经,备酒果送神,烧合家替代钱纸,(备)帖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命。夜于床底点灯,谓之照虚耗。 ”

[2]《太平御览.兽部十六》引“《古今注》说:狗一名黄羊。”

[3]  事见 《后汉书.樊宏 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已后,暴至巨富,田有七百余顷,舆马仆隶,比于邦君。子方常言“我子孙必将彊大”,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东观汉记.阴兴》也有类似记载。

@*

责任编辑:方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上河图 中国画
    天清地明的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一年中宝贵的好时节。现代人一想到清明可能就联想到扫墓的民俗,其实,从古到近代,清明节联系着寒食节和上巳,民俗活动多彩多姿,五花八门。可知道历代的人们在清明时节从事哪些有趣又有益的活动吗?一起来探一探清明丰富的内涵吧!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循环周期的起点。春寒料峭到春分已转变为春暖花开,一片五彩缤纷的盛景,迎来一年中难得好时节--春分,也迎来养生、开运的契机。本文要与你分享:“春分”的要义是什么?在春分如何养生,如何开运?做法上有哪些宜忌呢?
  •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此时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冬眠的昆虫,草木也竞相舒展。今年的惊蛰是3月5日23:28。
  • “句芒一夜长精神,腊后风头已见春”(韩偓《早起探春》)句芒神即春神,在一夜间让人间长了精神,让风儿捎来春气。2025年2月3日冬去春立时间在22点10分。不管好年、歹年,立春这一节气到来,都是令人心身振奋欢畅的一刻。一年之计在于春!怎样利用立春阳气生发的时机,为自己打造一年的好彩头呢?从代代相传的智慧中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 围炉、守岁中,远处、近处的爆竹声此起彼落传开来!暖风褪去柳梢冷,一夜唤回天地春!守护传统价值的民俗,守护人心中的善,穿过除夕,正月初一的新年晨光将春天捎回大地!
  • 腊月里虔诚祭灶神。图为 清代周鲲绘高宗御题范成大祭灶词 轴局部。(公有领域)
    送灶神是哪一天呢?在历史时间长河中曾经发生过改变。这要从祭灶的历史说起,先看一下祭灶的历史到底有多久了呢?祭灶的日期和风俗有过怎样的变迁?哪一种祭灶的方式能招福?
  • “小寒大寒,冷成冰团”传递一年之末的天候景象。小寒节气的气候与物候特征有哪些呢?小寒补冬各地的特色食俗有哪些呢?一起来探一探,提供我们,岁末补冬的精神与物质之宝。
  • 古人对冬至这个日子非常重视,不仅因为冬至是节气,是节日,更因为冬至这一天和“天道”息息相关。天道所示,人间所依,天人合一让人生顺遂,所以冬至这一天的意义就在日常生活中凸显出来。北宋的易学大师邵雍有两首《冬至吟》律诗,探涉深奥隐妙的大道之理,让人玩味沉吟,给人生命启迪!
  • 冬至在一年中是个大日子,无论是在节气上,或是在民俗节庆上都是如此。在生活日常里,古人也教导人怎样过好冬至,迎祥接福避灾殃。可知道哪些事适合冬至去做,哪些事不宜?一起来参考古人的智慧,掌握冬至日六宜三不宜的作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