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300问】.新年民俗

爆竹声中除旧岁 春风为何入“屠苏”?

作者:容乃加
一年容易,话传统年俗贺猪年!图:升平乐事图 册 放鞭炮。(台北 国立故宫博物院典藏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6506
【字号】    
   标签: tags: , ,

王安石的一首《除日》诗,描写了宋代跨年时的民间景象:

《除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争插新桃换旧符。

爆竹赶走邪灵凶鬼,迎来了东风,这时春天随着也到了(黄历新年一般在“立春”节气前后到来);家家户户忙把门上的旧桃符(现在用春联)取下,换成新的,迎接新年到来。

一年的最后一天,人间充满除旧岁迎新年的热闹气氛。那么为什么东风送暖入“屠苏”呢?“屠苏”意指什么呢?

除日屠苏酒

常见屠苏指“屠苏酒”,一种综合5到10种药材做成的保健药酒,也称“屠酥”。《本草纲目》记载,元旦饮用屠苏酒,辟瘟疠。古代传下正月初一(元日)饮屠苏酒的保健风俗。南北朝时的风俗志,《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长长幼幼互相拜贺进桃汤、屠苏酒。

宋代的风俗,在除夕年夜饮屠苏,一家长幼有序,由幼至老依序传饮屠苏酒,说是把青春的精气传给年长者。苏辙的《除日》诗写了自己年年在除日饮屠苏酒,不知不觉有七十多岁了:“年年最后饮屠酥,不觉年来七十余。

平屋 屠苏

王安石《除日》诗中的东风送暖入“屠苏”,不入酒,另有他意,这里是指普天下千门万户的家屋。《太平广记》居处部有“屠苏”一词,说“屋平”叫屠苏,“庵”也叫屠苏。百姓家的平屋、茅庵,公家厅舍建筑中上方无楼的屋平部分也称屠苏,天子之屋一般加上锦字称“锦屠苏”。

屠苏本是一种药草,为何变成房屋的代名词呢?

先看古籍上屠苏屋的踪影:

北周王褒的乐府诗相和曲《日出东南隅》歌词“绣桷画屠苏”,描写飞檐下角椽[2]上画着屠苏。《宋书》索虏传中也有屠苏的纪载,“焘屠苏为疾雷击,屠苏倒”,说魏太武帝拓跋焘的房子--屠苏被疾雷击倒了。

明代杨慎 《艺林伐山》解释说道:屠苏本草名,画于屋上,用了草名来代称房屋。古人在平屋、庵上大梁柱上画屠苏,故而屠苏就成了这些平屋、草庵的代名词了。

东风为何入“屠苏”?为了给家家户户送暖来了,在除日、除岁之际,给人间各家送来了春回大地的消息。

-注-

[1] 另一版本: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屋椽:架在桁上用以承接木条及屋顶的方形木柱。

@* #

──点阅【中华文化300问】系列──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腊月十六拜土地公作尾牙,为何尾牙祭祀土地公?比起“头牙”来为何公司行号店家更重视尾牙?在中国的传统民俗中,土地公和“后土”、“社神”有关连……
  • 黄历新年就在眼前,家家“争把新符换旧桃”。除了大门楹柱上贴春联,常见“春”、“福”等春贴。倒贴“春”字,表示“春到”,但是这个“福”字不能倒贴,为什么?让康熙帝手写的“天下第一福”贴的典故给你说清楚……。
  • 在中国文化中除了八字推命之外,有没有类似的星座占卜术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二十八宿。
  • 现代人问时间看手表、手机,问年月看月历(日历、年历),那么古人没用手表、月历,怎么知道时间、日月?时间都挂在天上日月星辰间,又投在地上显影,古人观日月星辰唾手可得。
  •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是岁年交替时节的光景。你知道“ 一元复始”的说法打什么时候开始的吗?有什么重要含意?
  • “作牙”是传统的中国习俗,什么是作“尾牙”?有哪些内涵呢?为什么作“尾牙”拜土地神,成了一连串年俗的一部分呢?
  • 一个“志于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坏事。当然,他在修养仁德的过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过错误,做过错事,但他心里是明白的,是愿意改正的,最终会做一个好人的。宋儒说,“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 苏东坡(清玉 绘图/大纪元)
    从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为一谈,代代欢歌与悲语的记忆在此时空延展,生死交织的特殊时空在此时交叙。苏东坡(苏轼)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虚掷,四时之变,无如此节者”。东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节中的有哪些令他难忘的生命脚印呢?让我们从他的诗集中寻去。
  • 清明节和寒食节这两个节日在古代经常被放在一起讨论,也一起过,那它们的共通点和区别都有哪些呢?还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两个节日的起源是什么,除了扫墓之外还有什么别的习俗,那今天咱们就把这些问题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高鼎《村居》)微风和纸鸢是春日里的绝配,它有唤起人们儿时记忆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吗,风筝其实已经有二千四百年的历史了,它一开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让我们来聊一聊风筝的历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