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人神事

小小女童 为何生来财源滚滚

文/宗家秀

真正的供养,广厦万千,不及幼童的一捧沙土,沐手焚香,不及粪扫中的一枚铜钱。图为明陈洪绶《童子礼佛图》轴,绢本。(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4839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她一出生,右手就攥紧小拳头,一直不撒开,直到五岁那年,父亲展开她的手,发现稚嫩的小手心里,居然有一枚黄澄澄的金币。把那金币从手中拿走,小手心里立刻又现出一枚金币……随取随有,取之不竭,顷刻间,金币便堆满房间……

她一出生,右手就攥紧小拳头,一直不撒开,直到五岁那年,父亲展开她的手,发现稚嫩的小手心里,居然有一枚黄澄澄的金币。

父亲大为惊讶,把那金币从她手中拿走,立刻像变魔术一般,小手心里立刻又现出一枚金币,把金币再拿走,又出现一枚,随取随有,取之不竭,顷刻间,金币便堆满整个房间……

她就是古代印度阿育王的女儿。

阿育王对此感到非常神奇,于是去请求耶奢罗汉长老开示,长老说出了一段因缘。

佛陀在印度传法时,和众比丘前后簇拥着进入王舍城内化缘,走到街巷,看见两童子正在玩沙子,他们将沙子堆成城堡、房屋、粮仓,再将沙粒当成米粒等干粮,放于粮仓中。两个小童子一个名叫德胜,另一个名叫无胜。

当佛陀缓缓走近,两小儿不觉中停下手中的游戏,心中升起无限恭敬之心,因为佛陀神圣的光芒,也照射到他们身上,他们感受到那庄严慈悲的力量。天真的德胜从刚刚建好的“粮库”中双手掬捧着一捧沙粒,当作“米粒”敬献给佛陀,并虔诚发愿:“我将来一定要在普天之下广设供养,方便修者化缘斋食。”

这美好纯真的誓愿,种下了来世的福德。佛陀涅槃百年后,德胜转生为须弥山南部的赡部洲之王,住在恒河河岸的华氏城,名号阿育王。阿育王在各地建造八万四千宝塔,放置四处收集来的佛舍利,而且常常在宫中供养众多僧人。

https://ka.m.wikipedia.org/wiki/%E1%83%A4%E1%83%90%E1%83%98%E1%83%9A%E1%83%98:Ashoka_pillar_at_Vaishali,_Bihar,_India.jpg
印度毗舍离(Vaishali)的阿育王石柱,佛陀在此涅槃。(Bpilgrim/Wikimedia Commons)

王宫里有一位贫贱的婢女,看见阿育王如此富有和德善,心中经常赞叹和仰慕:“王前世一定是个礼佛行善的人,才有今生果报。我前世造孽,今生贫贱。如果不修善行,将来还不知怎么样呢。”

想着想着,婢女一边伤心地落泪,一边洒扫宫院。忽然,她看见粪土中有一枚铜钱,就小心捡起了起来,并用自己的衣袖擦拭干净。恰在此时,她碰上刚好斋食的僧人,就满心欢喜,把这枚铜钱布施给了他们。不久,婢女病故。

阿育王夫人怀胎十月后,生下一女婴,相貌端庄,形态曼妙,举世无双。奇怪的是,女孩的右手从落地开始就一直攥紧,不撒开。

耶奢罗汉长老说,这女童就是那婢女转生,因她将手中仅有的一枚铜钱给了僧人,因而得大福报,不仅投生帝王家,品相端淑,且财富与生俱来,无穷无尽,源源不断。

可见,真正的供养,广厦万千,不及幼童的一捧沙土,沐手焚香,不及粪扫中的一枚铜钱。佛陀怎会像人一样喜欢财物呢,他要的不过是信佛者一颗虔敬之心啊。

明 陈洪绶《童子礼佛图》轴,绢本。(公有领域)

参考文献

《法苑珠林》卷八十一,财施部第九@*

点阅【神人神事】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苏明真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她默默地祈祷说:“因我前世贪婪吝啬,所以今生遭到这样的苦报。现在,我在佛前,恳求至诚地忏悔。以这些微薄的物品,供养众僧。从今以后,如果我的贫穷罪业已经还完,就愿甑(音赠,古代蒸食的炊器)中的米粒,都变成金色吧。”
  • 今人对“借花献佛”的理解是,拿别人的东西来做顺水人情,馈赠并不发自本心,这个成语的现代解释与它的内涵恰恰相反。“借花献佛”是佛教词汇,讲了释迦牟尼佛在修成正果前与妻子夙世姻缘的一个缘起。
  • 王蒙《摹王维〈辋川图〉》
    史书称王维“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晚年的王维,素食素衣,退朝下班之后,便独自静室焚香,摒弃杂念,冥想诵经。只要不乱于心,官场名利不影响他的修道。在朝不保夕的仕途上,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天象奇观常常引起观星族的兴趣,也引得关心天象与世运吉凶者的关注,“七星连珠”就是其中一种!你可知“七星连珠”、“五星连珠”从遥远的时代以来,就是极受古代中国重视的天文现象,古来有句成语叫“珠联璧合”,就是指这个天文现象。“七星连珠”是什么意思呢?中国史上第一次七星连珠发生于何时?“七星连珠”是吉兆还是恶兆呢?
  • 俗话以“呆若木鸡”来形容人愚笨或受惊吓发愣的样子。其实古代“呆若木鸡”意指人怎样的心理精神状态呢?在历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鸡战胜强敌,我们来看看。
  • 元宵节是个天上人间交会的美好日子。一说到元宵夜,谁能不想起赏花灯呢,宋朝诗人一翦梅卢炳说“灯火楼台万斛莲”,元宵花灯照亮天人之间,一夕如昼,更少不了“灯谜”共欢伴,还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圆”让元宵的记忆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这些元宵节俗的来源吗?嘉节当前,让我们一起来猜一猜、追一追元宵节俗的时空背景。
  • 儒家认为揖让之礼“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现。而《易经》的哲理则以为屈己敬人的“谦谦君子,利涉大川”,就说谦退有益于人突破环境限制向四方发展。这些都是中华文化重视揖让的精神所在,而具体表现在生活中的主要场合就是见面的揖礼。
  • 黄帝梦中之人转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腊人同宗?一阵大风带来的奇迹,真实的历史,超越你想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