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300问

“长夏”酷热 何时“出梅”“入伏 ”?

作者:任淑ㄧ
小暑到了,长夏也来了。(fotolia)
font print 人气: 850
【字号】    
   标签: tags: , , ,

“长夏”来了,长夏可以是长长的夏天的泛称,也是黄历六月的专称。

长夏 小暑大暑暑相连

在黄历六月中,有“小暑”和“大暑”两个节气,小暑大暑暑相连,也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持续的燠热,民间俗谚说:“小暑接大暑,热得无处躲”、“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热得让人难熬啊!这就是“长夏”的意味。宋代洪朋诗吟:“六月维长夏,炎热不可触。”正是六月长夏之情状。

春夏秋冬各有三个月,古人依序分别以孟、仲、季表示。以夏天来说,夏天第一个月是孟夏,次为仲夏,再次为季夏。“长夏”在夏至之后,是夏天的第三个月分,就是“季夏”时节。唐代的诗就叙述了这样的季节顺序的轮替,“坐看长夏晚,秋月生罗帷。”(《有所思》)

图为清院画《十二月令图.六月》黄历六月,逼人的夏天暑气,消耗着人们的体力,因此,没有十分要紧的急务,众人都在避暑。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公有领域)

小暑“出梅、入伏”

在中国南方长江淮河流域,长夏中的小暑时节是“出梅、入伏”的转折点。小暑是黄历六月节,江南的绵绵梅雨下到小暑来临就停了,称为“出梅”。出了梅雨季节,没有雨水的浇润,天气猛地热起来,就要进入“伏”夏。宋‧韩琦《苦热》诗:“皇祐辛卯夏,六月朔伏暑。始伏之七日,大热极炎苦。”就是描写入伏的苦热。

入伏后有三伏,即初伏、中伏和末伏,称为“三伏天”,每伏10-20天,落在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和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之间,跨越了长夏六月天。以节气来说,约莫在小暑和立秋期间,这期间也有“伏夏”的说法,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今(2018)年,三伏天分别是:初伏在7月17日-7月26日;中伏7月27日-8月15日;末伏8月16日-8月25日。

所以说,长夏、伏夏和三伏天落点的交集正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

当过了中伏,长夏也尽了,就是立秋。宋代杨万里的诗就这么说:“末伏将催中伏休,匆匆送夏又迎秋。”@*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初伏、中伏、末伏这三个伏日,是一年中最热的三天,故又称为“三伏日”、“三伏天”。
  •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它是按照中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三伏天”虽然闷热潮湿,容易引发各种夏季流行病,但同时也是进补养生的好时节。
  • 小暑是指天气“小炎热”,每年在7月6日到8日之间交节,2017年小暑落在7月7日。黄历中,小暑是六月节。小暑节气里,从身心的保卫到环境的保护都必须用心经营、小心防护,以度苦夏。“三伏”天深居慢活防溽暑、落实环保防雨涝、应天时保护田地、掌握“冬病夏治”、三伏贴的关键时刻,就在小暑展开的苦夏里。
  • 2018年7月7日11时41分,太阳到达黄经105度,小暑至。“小暑过,一日热三分。” 暑,炎热的意思,小暑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古书记载:“斗指辛为小暑,斯时天气已热,尚未达淤极点,故名也”。
  • 昔年过槿篱,爱取紫红持。 相对书桌上,花开最美时。
  • 自古以来,中国有小暑食新米,祭祀五谷大神等习俗。用新割的稻米做成的饭来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表示对大自然及祖先的感恩。 新米的腹部保留着胚芽,色泽通透如玉,大小均匀,坚实饱满。米粒触感光滑,带有稻谷的清香,咀嚼起来微带清甜。煮熟后的新米有着新鲜的米香味。新米含水量高,蛋白质也多。
  • 一只巨型鸽子雕塑去年10月起现身纽约曼哈顿的高线公园(High Line),约16英尺(4.9米)高。创作这件艺术品的艺术家Iván Argote认为鸽子是纽约的标志动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鸽子其实是多年前从欧洲移居到美国的“移民”,也从另一角度讲述了纽约的移民历史。无处不在的鸽子,见证着这座城市的过去与现在。
  • 事实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门教人“三达德”,要“智、仁、勇”并修。故而,此处应将仁知贯穿、融合理解。
  • 可以说,尧、舜禹、汤、所形成的伦理与政治传统,是孔子“仁”的历史源头。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所继承、弘扬、创制的礼乐文化,则是孔子“仁学”的直接来源。
  • 月全食发生时,月球表面若呈现暗红色或红铜色,在西方称为“血月”(blood moon),西方《圣经·启示录》以血月预言末世的一件大事,和人人相关。中华文化中也早有对此现象的观测,但用字不叫“血月”,多以月赤、赤气覆月或月如血光来形容,是属于天文异象中“月变”的一种,在历朝历代的天文志中留下很多历史记载。西方和中土对此天文异象的记载虽然用字不同,但是都指向同类的概念,那是什么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