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正是游山玩水、亲近自然的好时候,不过,一位孙先生的经历提醒我们:享受美好时光的同时,切记预防虫咬,尤其是预防蜱虫叮咬导致的莱姆病。
原来,纽约的孙先生(化名)平素喜欢钓鱼,经常去野外垂钓。这天他钓鱼回家,洗澡时突然发现肚子上多了一个芝麻粒大小的黑点,怎么抠都抠不掉,心生奇怪。第二天继续观察,发现这个小黑点竟然“长大了”。理智告诉他,最好立即去看医生,于是他赶到华人医生诸航的诊所。
诸航听后,拿过放大镜仔细一看,发现这个小黑点的形状竟非常像一只虫子。而这只虫子,正是引发莱姆病(lyme disease)的元凶——蜱虫(tick)。孙先生之所以无法用手直接抠掉它,是因为它已经紧紧吸附到皮肤里面。
当心蜱虫叮咬,带来严重疾病
蜱虫又称为壁虱、床虱、臭虫,长相和蜘蛛有些相似,只有火柴棒头大小。但当它吸饱血液后,可以膨胀到指甲盖那么大。蜱虫是一种寄生物,多数以吸食血液维生。被蜱虫叮咬后,可能造成水肿甚至急性炎症,还可能带来莱姆病等传染病。
诸航用专用的镊子,帮孙先生取出蜱虫并进行血液检测,发现孙先生体内的莱姆病感染已经呈现阳性。“还好,在初始阶段他就来及时求诊。”诸航说,只有尽快取出虫子才能避免毒素继续攻击人体。“如果再晚来,可能毒素就要发作。”
莱姆病潜伏期为3~32天,被咬后约1~3周出现症状。莱姆病的早期症状类似感冒,还可能伴随头痛、疲乏、淋巴结肿大等症,进而关节肌肉酸痛,出现红斑,甚至心率不齐。若未及时治疗,晚期会导致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并发症。因此在早期就应考虑预防、排除并及时治疗莱姆病。

孙先生在接受治疗后,幸无大碍。
由于蜱虫太小,而且常常吸附在衣服、毛发、皮肤等里面,诸航指出,美国有很多人遭受叮咬之后,直至莱姆病严重发作才怀疑元凶是蜱虫。甚至有人因为错过治疗莱姆病的时机而丧命。
暑假已经开始,诸航提醒野外宿营的孩子和大人要多加提防, 野外宿营,登山,旅行,捕猎,钓鱼都可能接触到这类小虫子,它们还寄生在马、驴子、鹿等动物身上,接触这些动物也不可掉以轻心。
如何预防蜱虫叮咬致莱姆病?
为避免蜱虫叮咬,甚至导致传染,最好注意以下四点:
1. 在野外要及时喷洒防虫剂,并穿长袖长裤;
2. 若在野外宿营,最好扎起裤脚,避免虫子从裤管爬入;
3. 回家洗澡时要查看衣物和头发等部位,有无小虫子吸附;
4. 想和动物近距离接触的小孩子,可以在市面购买带驱虫药物的电子小风扇,使虫子不敢靠近。
如果外出旅游回来出现不适而又找不到原因,最好尽快求医诊断,诸航讲述另一位出现早期类似感冒症状的患者,虽然身上没有找到咬人的虫子,为预防莱姆病感染,还检查了血液免疫指标,发现莱姆病感染呈阳性,幸而及时用药处理,避免了严重后果。◇
· 虎头蜂螫人连续致一伤一亡 7招防蜂螫
· 年轻男子心梗死亡 医生给心脏病人的痛心建议
· 这个夏天不想被蚊子咬?7种常见植物能驱蚊
医师小档案:诸航
家庭科医师,诸航西医内科家庭全科诊所院长。
地址:878 60th St. 3FL, Brooklyn, NY 11220(布鲁崙60街与9大道街角处)
电话:718-686-1100
责任编辑:李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