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的毒笑话《笑得好》选译

笑得好起死回生 借月亮夸嘴

作者:允嘉徽
font print 人气: 342
【字号】    
   标签: tags: , ,

这两个笑话都是笑夸嘴的人,刚好都是借“月亮”发挥夸嘴的“功夫”。

北京月亮更好

有一个乡人,到北京去住。回了家乡,一言一动,无不夸嘴说北京好。

有天晚上,夸嘴的偶然和父亲外出,同行的路上遇到路人。

路上有一人说:“今夜好月。”

夸嘴的说:“这月有什么好?你不知道北京的月更好。”

一旁,他父亲听了怒骂说:“天下的月亮都是一样的月亮,为何北京的月亮特别好?”父亲这一向已经看不惯儿子,一听儿子说月亮都能夸嘴,盛怒下照脸就一拳打了过去。

那个夸嘴的儿子被打得哭了,一面哭一面夸嘴喊道:“谁希罕你这拳头,你不知道那北京的拳头更好。”

提示:拳头好得很,笑夸嘴的。说笑的人要带哭声说,才发笑

“粗月”的谦虚

有一个人每每与人比论,无不以“粗”自谦。

有一天,请客在家中饮酒。欢宴中不知不觉月上柳梢头。

客人欢喜说:“今夜如此好月!”

那主人即拱手说道:“不敢相欺,这不过是舍下的一个粗月儿。”

石老评语:“谦得不真,虽谦反惹人笑;转不若诚实为佳。”就是说假谦虚反而惹人嘲笑,不如诚实是上策。

*《笑得好》原作者石成金简介:

清代乾隆年间江苏扬州人石成金,字天基,号惺庵愚人,留下中国十八世纪的笑话集《笑得好》,谑称“毒笑话”。石成金是清代的医家,他不仅诊断个体的病情,更是洞察了整体社会­善性佚失的病情,进而开出了“笑话”为药方、为针砭,愿以“笑话”作为提振世道、回复人心善性的“度世金针”。他在〈自序〉中这样说:“人以笑话为笑,我以笑话醒人;虽然游戏三昧,可称度世金针。”

石成金是医家,也学佛、向佛,认为人性本善。然而,在近三百年前,石老已经意识到:物欲横流昏蔽了善性、风气败坏堕落了人心,腐蚀败坏的世道人心已经走入沉痾痼疾,不下猛药已经救不了了!石老在〈自序〉中说:“予谓沉痾痼疾,非用猛药,何能起死回生”?所以,他以“毒笑话”醍醐灌顶。从将近三百年后的今天回顾《笑得好》,竟然世道人心的堕落那么的相似,惟今天人间道更加下流了。看《笑得好》果若入耳发笑,而且入耳警心,这就“笑得好”,悟得了“度世金针”三昧!@*

责任编辑:方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有一座庙,庙中雕塑一太上老君像在左边,一佛像在右边。一日同时来了和尚和道士,看两人怎么搬弄老君和佛?这笑话寓意讽刺世人……
  • 有一人家中一贫如洗,一天晚上,夫妻同睡,丈夫作梦中拾得一锭银子。欢喜地和妻子商议着生财之道。
  • 兄弟二人一同去拜客。说那个弟弟很愚昧、没见识,什么都要问一问哥哥。看“蠢才”弟弟说笑话……
  • 一个“志于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坏事。当然,他在修养仁德的过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过错误,做过错事,但他心里是明白的,是愿意改正的,最终会做一个好人的。宋儒说,“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 苏东坡(清玉 绘图/大纪元)
    从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为一谈,代代欢歌与悲语的记忆在此时空延展,生死交织的特殊时空在此时交叙。苏东坡(苏轼)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虚掷,四时之变,无如此节者”。东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节中的有哪些令他难忘的生命脚印呢?让我们从他的诗集中寻去。
  • 清明节和寒食节这两个节日在古代经常被放在一起讨论,也一起过,那它们的共通点和区别都有哪些呢?还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两个节日的起源是什么,除了扫墓之外还有什么别的习俗,那今天咱们就把这些问题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高鼎《村居》)微风和纸鸢是春日里的绝配,它有唤起人们儿时记忆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吗,风筝其实已经有二千四百年的历史了,它一开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让我们来聊一聊风筝的历史。
  • 年少时看过一副对联,一下就记住了。对联说:“不生事、不怕事,自然无事;能爱人,能恶人,方是正人。”而这下联就出自于《论语》本章。不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九个字,仔细琢磨,内涵极深,令人感慨。
  • 一只巨型鸽子雕塑去年10月起现身纽约曼哈顿的高线公园(High Line),约16英尺(4.9米)高。创作这件艺术品的艺术家Iván Argote认为鸽子是纽约的标志动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鸽子其实是多年前从欧洲移居到美国的“移民”,也从另一角度讲述了纽约的移民历史。无处不在的鸽子,见证着这座城市的过去与现在。
  • 事实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门教人“三达德”,要“智、仁、勇”并修。故而,此处应将仁知贯穿、融合理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