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平博app下载-649中奖规则-betway是什么

韩国端午节文化

文|李欣
font print 人气: 2041
【字号】    
   标签: tags: , , ,

端午节是韩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有其独具特色的端午习俗。端午节期间,为了祭祀天神,韩国民众通常会举办一连串的恭迎庆祝活动,而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江陵端午祭”。每年在韩国江原道江陵市举办以端午祭祀为内容的民俗活动,吸引着世界各国的游客。

端午节食物

艾草或山牛蒡等药草为原料的打糕,是韩国最具代表性的端午节食品。端午这天,艾蒿糕、韩式车轮饼、面粉煎饼、樱桃果冻、樱桃甜汤等营养食物,家庭主妇制作完成后,不仅让家人享用,也会互赠亲友与邻居,一起度过美味、美好的端午节。

端午祭中,民众在用艾草制作打糕。(Newsis提供)

江陵端午祭的历史

韩国的许多典籍中都记载了对“端午”的解释。韩国称5月5日为“重午”、“重五”、“端阳”、“五月节”,韩国特有的词是称“端午”为“上日”,意为神的日子,他们将这一天称为人和神同乐的节日。端午节自然也就以祭祀为活动核心,各地祭祀期持续约一个月的时间。

而韩国江陵端午祭起源于新罗时代的山神祭,原是村农祈祝丰收的庆典,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韩国政府为了保护本国的传统文化,已经成功将江陵端午祭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江陵端午祭民俗活动多样

端午祭祭祀,从迎神的“前夜祭”到“送神祭”,时间长达20多天。4月5日,人们用江陵旧官府“七事堂”发放的大米和米曲子酿制成酒,准备端午祭时敬神和饮用;4月15日举行“大关岭山神祭”和“国师城隍祭”,祭祀结束后,锯一段木头,人们将青红礼缎挂在上面,然后在其木引导下,组成迎神行列,5月3日傍晚时分,人们回到江陵国师女城隍祠(郑家女)接受“奉安祭”,也就是端午祭的“前夜祭”。

祭祀结束后,将大关岭山神和国师城隍牌位送往南大川露天祭场。从4日到7日,每天的早晨举行“朝奠祭”

而祭祀仪式由专门的祭官来主持。祭祀仪式分“儒教式祭仪”和“巫俗祭仪”两种,民众通过祭祀,祈愿神灵保佑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儒教式祭仪以奉读汉文祝祷词的形式进行,祝祭的内容涉及除祸招福、健康安宁、治愈疾病、农渔丰收、禽畜繁盛等。儒祭之后,开始伴随歌舞戏剧表演进行的“巫俗祭仪”,直至深夜。

端午祭活动除被指定的祭神礼结束后,还有众多的传统民俗活动,如汉诗创作比赛、乡土民谣竞唱、射箭、方言大赛,以及传统婚礼等。每年逢端午祭,来自韩国国内和世界各地的观光者高达百万人。

除了江陵端午祭活动外,其它地区端午节的各式庆典活动也很多。

菖蒲水洗头活动

传统风俗,在端午这一天女子要用菖蒲汤洗头发;士大夫(古代对于社会上具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的统称)人家的门柱上贴朱砂符借以避邪;君臣之间要互赠端午扇表示祝贺。

传统风俗,在端午这一天女子要用菖蒲汤洗头发。(Newsis提供)

而菖蒲汤洗头发正是按照韩国传统风俗,在端午节当天,孩子和姑娘们用菖蒲水洗头。姑娘们还要将菖蒲根做成簪子别在发际,或饮用菖蒲水,或用菖蒲露化妆,称为“菖蒲妆”;男子则在腰际配戴菖蒲叶,有趋吉避凶的含意。

在端午节当天,孩子和姑娘们用菖蒲水洗头。(Newsis提供)

据说,端午节在韩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传统习俗还是逐渐被人们淡忘,但是韩国政府一直在挖掘和保留这些民间的传统习俗,让人们通过这些习俗了解这片土地上文化的变迁。◇

责任编辑:吴铭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0月6日﹐来自纽约、新泽西、康州及长岛等地百多个团体近5,000人﹐在曼哈顿百老汇大道参加了第27届韩国日大游行活动﹐场面声势浩大﹐充分展示了韩国等东方民族的传统文化底蕴﹐游行队伍所到之处﹐沿途观众的欢呼声和掌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 月26日,韩亚龙超级市场(H-Mart)主办的第一届多元文化庆中秋活动在其高贵林店举行。   
  • 她曾于1999年受到韩国总统表彰,并在去年以大韩民国食品界名人第33号的名义参加了“韩国传统饼干韩果世界协会”。昔日的农家媳妇,如今成了韩果CEO;往日的家庭手工作坊,现今成了年销售额达65亿韩圆的知名企业。
  • 近年来随着韩剧的“大幅入侵”,一股“韩流”正悄然融入人们的生活视线。人们开始对处于世界另一端的大韩之都产生好奇心,想知道她除了美食、美女之外,还盛产些什么?
  • 清明上河图 中国画
    天清地明的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一年中宝贵的好时节。现代人一想到清明可能就联想到扫墓的民俗,其实,从古到近代,清明节联系着寒食节和上巳,民俗活动多彩多姿,五花八门。可知道历代的人们在清明时节从事哪些有趣又有益的活动吗?一起来探一探清明丰富的内涵吧!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踢毽子是我国传统的体育运动,是古代“博戏”的一种。中国人踢毽子的历史很长,在汉代的画像砖上已有踢毽者的形象了。古人认为踢毽子最初来源于蹴鞠,而蹴鞠相传为黄帝所作。这么看来,这小小的毽子,其来历也非同寻常。
  •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循环周期的起点。春寒料峭到春分已转变为春暖花开,一片五彩缤纷的盛景,迎来一年中难得好时节--春分,也迎来养生、开运的契机。本文要与你分享:“春分”的要义是什么?在春分如何养生,如何开运?做法上有哪些宜忌呢?
  • 每年的3月17日,纽约市都会在第五大道举办盛大的圣派翠克节游行,这是全球最著名的圣派翠克节庆祝活动之一。圣派翠克节(St. Patrick's Day)的习俗包括穿戴绿色服饰、饮用绿色啤酒或苏打水、装饰三叶酢浆草,爱尔兰矮精灵是常常出现的角色。而在中国,虽然没有专属于绿色的节日,但许多饮食文化、民间习俗与传说,也蕴含着与圣派翠克节相呼应的元素,联想起来还别有一番风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