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谚 端午节

端午节俗谚 看天气谈保健

作者:容乃加

台东鹿野乡永安村端午节正午,人龙接力取玉龙泉午时水。(龙芳/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1517
【字号】    
   标签: tags: , ,

端午节是黄历五月五日,以干支记日是午月午日,故而也称重午,或重节。重午,阳刚至极,端午节一些俗谚流行在台湾,反映了这五行之理。

*“未吃五月粽,破裘不甘放;未吃五月粽,破棉被不甘放。”

在端午节之前,天候寒、暖还会反复,天气乍暖还寒,偶尔可能热天气急转变冷,还要穿上外套,睡觉还要盖被子。所以有这句俗谚,提醒人在端午节前,冬衣、棉被还不是收藏的时候;等到端午节,这一“纯阳”日一到,热天气就稳定了,冬衣、冬被可以束诸高阁,等待过秋冬之用。

*“插榕卡勇龙,插艾卡勇健。”

台湾鹿港老街老宅插着驱邪避凶的艾草、菖蒲和榕叶。(大纪元)

端午节,天热了,毒虫大动,要谨防瘟疫、热病,古人有智慧,利用能够驱虫辟邪的自然植物来防疫。艾草古来就有“医草”之名,防治百病。台湾地区的端午节习俗,在这天地纯阳之日,把吸收天地阳气精华的榕枝、艾草和菖蒲用红纸扎成一束,插在门上、门柱、屋檐下。插榕、插艾带给人勇健的身体,活胜一条龙。

*“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喝一口午时水,胜过吃三年补药。意思是说“午时水”有保健、祛病健身功效。端午节那一天午时(从11点到下午1点)的水称为“午时水”。一年中,只有重午这一天午时的水称为“午时水”,特别甘醇,而且久放不坏。

端午节,台东县鹿野乡永安村还保有传统取“午时水”习俗,全村总动员从村内的灵泉“玉龙泉”取水,相传午时水可保平安,治皮肤病。(中央社)

*“洗午时水,无肥亦水(美)。”

就是说用午时水洗脸、洗澡,皮肤特别好、特别美。因为午时水至阳能防瘟疫、虫毒对皮肤的危害。一说用午时水加雄黄洗澡,那一年夏天不会生痱子。

*“午时洗目睭,金到若乌鹙。”

就是说用午时水洗眼睛,眼睛特别亮、看得特别清楚,好像鸟眼那般好。鹙是一种水鸟,外型似鹤更大,羽色青苍,所以俗称乌鹙。

这些谚语,都是和端午节的“重午”特性有关,表现在天气上,更多表现在“重午”又逢午时的“午时水”的强健功能。当然,“午时水”,必须是出自天然水源的水,山泉、井水,没有污染的才好。

一年中,只有端午节是重午日,纯阳至刚;这一天午时的水是“午时水”,极阳之水。这些谚语反映古人的智慧,值得细细品味。

**附带一提,台湾的几个“顶港有名声、下港有出名”的“午时水”胜地:

台湾台南市盐水区桥南老街的打铁老店传承200多年传统,端午节从古井汲取“至阳”的“午时水”,供未来1年打铁用。(中央社)

*台东鹿野永安村盛安宫“玉龙泉”
*嘉义朴子安福宫内的“龙井”
*台中大甲铁砧山“剑井”
*台南盐水桥南老街区有13口井
*澎湖马公中央街“四眼井”

@*#

责任编辑:方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端午节是华人社会千百年来相当重要的节庆,早在两千多年前,夏日酷暑就有驱除瘟疫的习俗,所以端午节又被称为恶日,相传取午时水可以净身平安,台湾最具传奇色彩的就是铁砧山的剑井,因为郑成功插剑求泉的故事,让这里的午时水更增添传奇色彩。
  • (大纪元记者龙芳台湾台东报导)端午节除了划龙舟、包粽子、立鸡蛋之外,还有取午时水的习俗。台东鹿野乡永安村玉龙泉泉水清澈,每年端午节中午村民都会排队取午时水。6日端午节正午,当地民众排成长长的人龙,将泉水由涌泉处一桶一桶接力传递出来让大家取回饮用,展现乡村传统的纯朴互助精神。
  • 台中市大甲铁砧山的剑井水,相传可以消灾,有端午节剑井取午时水的习俗。今天中午许多民众涌入等着汲取午时水,各式装水容器都出笼,就是为了喝一口剑井水。
  • 嘉义县朴子市安福宫有一口逾300年古井,每年端午节都有许多民众汲取午时水。市公所于20日端午节办立蛋等活动,让小朋友有机会体验端午习俗童趣。
  • 每年一到黄历的五月午日,即端午节,这一天的正午十二时,汲取的水就是“午时水”。关于“午时水”,古来就有神奇的传说。传说中的午时水又以井水最佳。“午时水”是至阳之水,能锋利铁刀铁具、禳解阴毒之气。台湾“剑井”是午时水传说的代表,一尺许的井深,涌泉三百多年汨汨不断。
  • 台湾过端午节不只划龙舟、吃粽子,还有打“午时水”的习俗,古人相传在端午节从井中所打出来的水是“至阳之水”,位于台南市盐水区桥南老街的打铁老铺,每年端午节从古井汲取午时水,让手工做出来的各式铁具更耐用。
  • 一个“志于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坏事。当然,他在修养仁德的过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过错误,做过错事,但他心里是明白的,是愿意改正的,最终会做一个好人的。宋儒说,“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 苏东坡(清玉 绘图/大纪元)
    从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为一谈,代代欢歌与悲语的记忆在此时空延展,生死交织的特殊时空在此时交叙。苏东坡(苏轼)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虚掷,四时之变,无如此节者”。东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节中的有哪些令他难忘的生命脚印呢?让我们从他的诗集中寻去。
  • 清明节和寒食节这两个节日在古代经常被放在一起讨论,也一起过,那它们的共通点和区别都有哪些呢?还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两个节日的起源是什么,除了扫墓之外还有什么别的习俗,那今天咱们就把这些问题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高鼎《村居》)微风和纸鸢是春日里的绝配,它有唤起人们儿时记忆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吗,风筝其实已经有二千四百年的历史了,它一开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让我们来聊一聊风筝的历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