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集锦 文化漫步

【文史】虞美人刎别霸王 苦情花年年丽端阳

作者:允嘉徽
font print 人气: 1242
【字号】    
   标签: tags: , , ,

端午节景 虞美人丽春花

5、6月间,端阳时节,一株又一株艳丽的虞美人草舞动草地,打醒心底的那份“惊艳”:啊,岂非是西楚霸王项羽的爱姬“虞美人”带着丽春再临人间?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五月》里说端午节景,娇艳的虞美人,也是端阳佳卉。

虞美人属罂粟科罂粟属,全株有毒,别名蝴蝶、满园春、舞草、丽春花、百般娇、赛牡丹、水芙蓉、小种罂粟花,但是它的果实的乳液中不含鸦片酊,不是制造鸦片的罂粟花。

虞美人迎风舞,楚楚明艳,有舞草的别名。(容乃加/大纪元)

虞美人花朵的颜色明艳、楚楚万端,让人印象深刻;鲜艳花瓣内,却藏着花界极少见的墨黑花心,这种刚烈的对比风格花间少有;虞美人花名留史,与美人同名,好像为虞姬立传,这样的名花花界少有。虞美人花朵艳丽,却散发着淡淡的苦味,两千多年来,一直在倾诉着美人心“苦”别霸王吗?

虞美人鲜艳花瓣内,却藏着墨黑花心,形成极为强烈的对比。(公有领域)

霸王与美人

相传“虞美人”的花名来自中国古代楚国美女虞姬,霸王项籍(字羽,民间多称项羽)的爱姬,擅长舞剑。秦末,楚汉相争,霸王项羽英雄气短遭穷途之时,虞美人自刎而亡,为项王殉情。

楚汉相争,项羽称霸。在阴陵失道迷路之后,情势急转之下。最后,项王避到垓下,被汉军诸侯重重围住。

《史记》记载,一天夜里听到汉军营四面都是楚歌声,项羽大惊“汉皆已得楚乎?”,暗夜里军帐中,乱世霸王英雄气短。自己最爱的虞美人、汗马功高的“骓”,奈若何?时不我与,骓不能再往前冲……力拔山河、气盖一世的项王不禁借酒悲歌长慨: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

──骓呀,为何不能再往前冲呀?
虞美人啊虞美人,我要怎样安顿你呢?

项羽像。(公有领域)

《楚汉春秋‧前汉纪》记载,一旁虞美人和项羽之歌而歌:
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虞美人歌出心曲,唱出对项羽不移的心志;歌着歌着淌下数行热泪,项羽也是潸潸然落了泪。瞬间,虞美人抽出了项王腰间佩剑,向剑一刎,安顿了自身,免除了项羽的挂念。

至爱生死相许,至死也为对方着想啊!“香魂夜逐剑光飞,青血化为原上草”(宋‧许彦国《虞美人草行》)!传说,虞美人血流之地,长出了一种鲜红色的花,后来,人们就称之为虞美人。此后,年年端阳时节,也就是端午节前后,都可以看到她的丽姿。端阳,一年中阳气最强盛时节,在这时节开放,反映虞美人的刚烈?

虞美人 舞草应曲即舞

虞美人艳丽的花朵绽放在弱不禁风般的花茎上,花瓣薄如蝉翼,又如绮丝裙裾。风起时,婀娜款摆的花姿,宛若美人临风舞剑;花凋时,勾颈垂头楚楚可怜的模样和舞姬形成强烈对比,若虞姬刎剑,鲜明决绝的姿容,跃然而出。

虞美人丽端阳,成了端午节前后的丽景之一。(容乃加/大纪元)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草篇》记载,人们对着虞美人花唱出或拍出虞美人的曲子,花儿会应拍而舞,“人或近之歌及抵掌讴曲,必动,叶如舞也”,真是神妙。虞美人的“舞草”之名就此传开。纤纤虞美人草,小叶茎部长有“活动关节”叶枕,好像为花的使命有备而来。

虞美人 往事知多少?

到了唐代,《虞美人》就成了教坊曲中的一种词牌名。南唐的末代君主李煜这首《虞美人》幽情千古传唱: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此曲叹他家破、国亡、爱毁的愁恨哀怨,照映霸王虞姬的心情,贴切中情,自是一番沧桑,怅然在心头!

年年端阳节期,那浓艳的虞美人迎风招展,不几日勾颈遗恨,楚楚一生转首空。

美人化作碧风去,霸王遗憾事。虞魂怆入苦情花,千年舞草逐梦,绕天涯!#

虞美人。《霸王别姬》梅兰芳剧照。(公有领域)

@*

(点阅【花间集锦 文化漫步】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方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这场梦黛玉作得雅致,独卧东篱,醒来时微云清辉,又似一个仙境。这疏放的意态倒教人想起湘云醉卧芍药裀的情形。一处是碧影朦朦,一处是红粉夭夭,一个清玄淡远,一个秾丽重彩。更巧的是,黛玉秋酣是诗中虚景,湘云醉眠是众钗亲眼所见,这实与虚的微妙区别正将二人内敛与奔放的性情表现出来。
  • Thistle,蓟花,苏格兰国花。在大多数苏格兰人的心中,最能代表自己国家和民族文化象征的,第一是格子裙,第二是蓟花,然后是苏格兰风笛和威士忌。
  • “国色天香”形容牡丹花也形容美人,想知道典故来源吗?骊姬、唐代仕女簪花都和“国色”、“天香”典故有关。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天象奇观常常引起观星族的兴趣,也引得关心天象与世运吉凶者的关注,“七星连珠”就是其中一种!你可知“七星连珠”、“五星连珠”从遥远的时代以来,就是极受古代中国重视的天文现象,古来有句成语叫“珠联璧合”,就是指这个天文现象。“七星连珠”是什么意思呢?中国史上第一次七星连珠发生于何时?“七星连珠”是吉兆还是恶兆呢?
  • 俗话以“呆若木鸡”来形容人愚笨或受惊吓发愣的样子。其实古代“呆若木鸡”意指人怎样的心理精神状态呢?在历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鸡战胜强敌,我们来看看。
  • 元宵节是个天上人间交会的美好日子。一说到元宵夜,谁能不想起赏花灯呢,宋朝诗人一翦梅卢炳说“灯火楼台万斛莲”,元宵花灯照亮天人之间,一夕如昼,更少不了“灯谜”共欢伴,还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圆”让元宵的记忆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这些元宵节俗的来源吗?嘉节当前,让我们一起来猜一猜、追一追元宵节俗的时空背景。
  • 儒家认为揖让之礼“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现。而《易经》的哲理则以为屈己敬人的“谦谦君子,利涉大川”,就说谦退有益于人突破环境限制向四方发展。这些都是中华文化重视揖让的精神所在,而具体表现在生活中的主要场合就是见面的揖礼。
  • 黄帝梦中之人转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腊人同宗?一阵大风带来的奇迹,真实的历史,超越你想像。
  • 民间有“做七”习俗,“做七”意指在亲人往生后每七天举行超度法事,“做七”习俗行之久矣,由来为何?为什么不行作“五”、作“十”的习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据为何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了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