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300问】

“豆蔻年华”形容怎样的美?

作者:允嘉若
font print 人气: 3193
【字号】    
   标签: tags: , , , ,

豆蔻年华,形容女子一生中一段美丽的时光。豆蔻年华到底是指几岁的女子呢?十七八岁?十五六岁?或是十三四岁?豆蔻年华形容怎样的美?

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草豆蔻、月桃、良姜都是它的名,开花在黄历二月里。唐代杜牧在扬州任职时,曾在诗作中用豆蔻花形容女子的美,那是怎样的美呢?

杜牧《赠别》娉娉袅袅豆蔻花

回顾一下唐代杜牧这首《赠别》七绝: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黄历二月春日正当时,春风徐来,枝头豆蔻花颤颤轻舞,轻盈柔美!让珠帘后金粉细描的花颜都失色了。古人说杜牧这诗不用“美”,也没用“花”字,却尽得风流。

杜牧吟咏“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用二月初豆蔻花,娉娉袅袅[注]的姿态,形容十三四岁少女轻盈柔美的样子。后人说“豆蔻年华”,就是形容十三四岁的少女。唐代时牡丹称花王,芍药称后,为何杜牧用豆蔻形容这位女子呢?

花王花后,花开富贵,不在寻常百姓家。豆蔻生长在南方,花开结串似葡萄,数量众多,或许暗示出身微薄吧!扬雄《方言》︰“凡物盛多曰蔻。”花未开时,花苞尖端一点胭脂红;一串白花苞,点点胭脂红,非常醒目。一朵花两花瓣,主附相从,主花瓣上有着绮丽的纹彩,好像蛾翼,上方轻覆着一纯色花瓣,两相依偎。真是一花一世界,妍丽可爱。

杜牧一生任职多在南方,“十年一觉扬州梦”,就是形容他自己沧桑风尘路。在他离开扬州前,写下《赠别》诗,赠诗一别一个十三四岁的小歌女。春风荡荡十里扬州路,扬州城里熙攘繁华,看尽多少风尘美女子,青楼珠帘后的艳丽妩媚,总不如这一位娉娉袅袅芳妍可爱啊!

然而,时光无情!即便对“豆蔻年华”也不另眼相待喔!寸金能买朱丹重彩,可买不回清纯的青春!

[注]诗中“娉娉袅袅”,同于成语“袅袅娉娉”的意思。通“袅”。@*#

-点阅【中华文化300问】系列-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豆蔻年 华”在文学里是比喻娉婷少女的常用词,如杜牧《樊川文集》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之语。二月初豆蔻花正含苞待放,因而诗人借用“豆蔻稍头二 月初”来比喻“娉娉袅袅十三余”的少女,言其年少而体态柔美,自此后人们便常以“豆蔻年华”一词特指十三四岁尚未成年的少女。在古老的中药里也有“豆蔻”,以“豆蔻”为名的中药有四味,即白豆蔻、草豆蔻、红豆蔻和肉豆蔻。四药均富含挥发油,具芳香之气,性温而作用于中焦。因其名称相近,功用类同,临床应用大致相同。现分别介绍如下。
  • “每个印度小孩,都会记得他妈妈的印度菜香料味道”,研究印度菜35年的卡妲说的这句话,充分突显印度菜、香料和印度家庭文化三者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 一枝红豆蔻,千古弄温柔。 日月藏思念,时光顺水流。
  • 清朝时期,钱塘县有一个叫金镕的人,穷到没法子成家的程度,他父亲让他到米市学做买卖。有一天晚上他收账回来,看见一饭店主人手扯住一个沿路乞讨的人不放,双方僵持许久,也没人调解。看到这一幕,金镕做了一件小事却从此改变了他的一生……
  • “国色天香”形容牡丹花也形容美人,想知道典故来源吗?骊姬、唐代仕女簪花都和“国色”、“天香”典故有关。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天象奇观常常引起观星族的兴趣,也引得关心天象与世运吉凶者的关注,“七星连珠”就是其中一种!你可知“七星连珠”、“五星连珠”从遥远的时代以来,就是极受古代中国重视的天文现象,古来有句成语叫“珠联璧合”,就是指这个天文现象。“七星连珠”是什么意思呢?中国史上第一次七星连珠发生于何时?“七星连珠”是吉兆还是恶兆呢?
  • 俗话以“呆若木鸡”来形容人愚笨或受惊吓发愣的样子。其实古代“呆若木鸡”意指人怎样的心理精神状态呢?在历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鸡战胜强敌,我们来看看。
  • 元宵节是个天上人间交会的美好日子。一说到元宵夜,谁能不想起赏花灯呢,宋朝诗人一翦梅卢炳说“灯火楼台万斛莲”,元宵花灯照亮天人之间,一夕如昼,更少不了“灯谜”共欢伴,还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圆”让元宵的记忆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这些元宵节俗的来源吗?嘉节当前,让我们一起来猜一猜、追一追元宵节俗的时空背景。
  • 儒家认为揖让之礼“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现。而《易经》的哲理则以为屈己敬人的“谦谦君子,利涉大川”,就说谦退有益于人突破环境限制向四方发展。这些都是中华文化重视揖让的精神所在,而具体表现在生活中的主要场合就是见面的揖礼。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