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朝历代,在文庙和武庙中都受到祭祀的贤臣只有一位,他就是西晋的开国名将——杜预。
杜预出生于官宦世家,出身显贵的他,却没有成为纨绔子弟,反而博学多才。因其文武双全达到极致,他精通战略、经济、法律、天文、历法、教育、农业、水利、机械……现代人多认为他是“百科将军”。
而在西晋朝野,他还有一个美称“杜武库”。武库,就是我们常说的军火库,那里面什么武器都有,言外之意:杜预无所不能。

身不跨马 却居将帅之列
杜预的伯乐是西晋一代名将羊祜。羊祜认定杜预能成就大事,临终前,将杜预推荐给晋武帝司马炎,希望由杜预接替自己的位置。
司马炎倚重羊祜,因此采纳羊祜的建议,封杜预为镇南大将军。杜预受命镇守荆州,成为最高统帅。
杜预和羊祜的才干大不相同。羊祜是名副其实的战将,他善于骑马冲锋陷阵。而杜预每次出征,都是坐车而行。《晋书》中说,杜预不骑马,即使射箭也射不穿一层薄甲。
但杜预深谙用兵之道,智谋渊博,每次担当大任,他都能身处于将帅之列,而且他待人接物谦恭有礼,凡是别人问他的问题,他都能耐心地讲解答疑。他又为人机敏,所言所行又谨慎如一。
以计代战 迫使吴主临阵换将

羊祜过世不久,晋武帝司马炎命杜预攻打西陵(湖北宜昌),此地是吴国的门户。
当时吴国张政镇守西陵,杜预率领精兵将其打败。张政羞愧,耻于兵败,不敢将战败的消息上报给吴主孙皓。于是杜预就写了奏表,将俘获的吴军全都送还给吴主孙皓。
这时孙皓才知道,西陵守军战败,张政隐瞒消息不上报。吴主一怒之下,不顾大敌当前,硬是临阵换将,将张政撤换到吴军后方,导致吴军士气不振。
杜预此举使晋朝加快攻占西陵,也促使吴国加速灭亡。公元前279年,司马炎派遣大军伐吴,最终灭了吴国。
跨界多元 文德亦盛
歼灭了东吴,杜预的“武”才发挥到极致。他虽是战将,才能却跨界多元,在财经、司法、文史等领域都有造诣和建树。而且杜预的文采也丝毫不逊色。他还通晓历法,早年制定历法《二元干度历》,在上奏皇帝后,获准刊行于世。
他还考虑到孟津一带,行船常有覆没的危险,于是恳请朝廷在富平津修建河桥,以利于百姓通行。桥梁建成后,武帝举着酒杯对他说:“没有你,这座桥建不起来。”杜预则回答说:“如果不是陛下英明,臣也不能施展巧计。”
吴国灭亡后,为福惠吴国百姓,杜预改善水利,灌溉万顷良田,并制定合理税收,惠利官府和百姓。吴国百姓虽是亡国之民,却有感于杜预的开明,尊称他为“杜父”。

注解《左传》 自成一家之言
每次立功之后,一些将领为了争取军功闹得不可开交之时,杜预却像无事一般,沉醉于研读经史典籍。
当时,同朝的官员中,王济爱马成癖,和峤爱钱成癖。一天,晋武帝问杜预:“爱卿,你有什么癖好?”他回说:“臣有《左传》癖。”杜预为《春秋左传》注解,自成一家之言,文辞极为素直。著有《春秋经传集解》、《春秋盟会图》、《春秋长历》、《女记赞》等。
杜预曾提出五十多条策略,涉及国政、民生和边关军防等,都被皇帝采纳。譬如他制定稳定谷价、合理的课税,减轻盐运,兴建常平仓。
凡是利国利民的惠政,杜预都思虑周全,逐一实行。为此,他受到朝野称赞,人们称他为“杜武库”,意思是他无所不能、无所不有。#
参考《晋书.卷三十四.列传第四》@*
责任编辑:王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