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山画世界

画意诗情赏析:林玉山“葫芦乾坤”版画

作者:梅溪子

林玉山版画 《葫芦乾坤》, 1978年(台北市立美术馆典藏提供/梅溪子合成)

font print 人气: 298
【字号】    
   标签: tags: , ,

编按:台北市美术馆典藏一代宗师林玉山的画作,其中有一幅罕见的版画题名为《葫芦乾坤》,绘制年代登录为“不详”。作者追踪考证此版画的年代,并且赏析画家的诗情画意,和版画中别有洞天的逍遥乐。

罕见画家林玉山版画

上网查询玉山伯留存在台北市美术馆的画作,看到一幅版画题名为《葫芦乾坤》,但很出乎意外地绘制年代登录为“年代?不详”。在赏析画作,就像理工科技一样都要讲究“5 W”:What什么题目题材、Who谁画的、When哪一年、Why为何、 How如何?然后中西结合,应用自古传统美术欣赏六法--气韵、用笔、象形、赋彩、经营、传移来更进一步细看图画内涵。

要鉴定绘作于哪一年,有时是真不容易,除非作品上有落款。但草书题字或会过于难认,笔者曾看过某家拍卖公司登录玉山伯的画作落款将“容膝堂”误认为“宝膝堂”,那也系学养的关系。顺便一提,“容膝斋”是元朝山水大画家倪瓒的署号。古人自谦“室小仅堪”,但“心高可以摘星”,精神上“安贫乐道”也就不必追求物质上住豪宅也。

林玉山与国宝作品《莲池》(梅溪子合成/大纪元)

《葫芦乾坤》版画因缘

至于本图《葫芦乾坤》版画也有因缘。笔者记得十年前看到一本有关玉山伯的传记书册,文内提到玉山伯从教授职位退休后,身为太师父的他因好奇曾去参观过他徒子徒孙的版画工作室。那时他童心大发,就用连环画的手笔绘制了“葫芦乾坤”的版画。据笔者对文史的了解,其背景乃系出于“神仙故事”:俗语说“袖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同时一般人对“悬壶济世”成语颇为熟悉。

若又问“葫芦里卖什么药”,由来呢?这有个典故,《神仙传》说:从前有位管理市场的小官员、名叫“费长房”的,他看到一个从远方来的人,入市卖药,大家都不晓得他的姓名、他的来历。此人卖的药不二价,而且治百病都好使。当赚了好多好多钱后,这卖药人随即布施与市场贫困饥冻者,所留甚少。

卖药人常悬一空壶葫芦(“葫”通“壶”)于座位上方,太阳下山后,人们就找不到他。 费长房无意间从楼上看到,原来这人一入夜就跳入壶中。 费长房知道了此壶公并非常人,就天天帮他扫地,并且恭敬供养日常生活食物,壶公受而不谢,如此过了很久,长房日日如一,也不敢有所求。壶公看他真诚,一天叫他晚上深夜来见。见面时对他说:“你就跟着我跳入壶中,自当得门而入”。费长房毫不迟疑真的举足而跳,不觉间已在壶中。

葫芦 (王嘉益 / 大纪元)

既入之后,费长房看到壶内别有洞天,但见另外一个世界,在那里仙酒怎喝都喝不完。壶公一番话,说了他自己和费长房的缘分:“我是仙人,因为当勤偷懒而贬落人间。你是可教之才,所以才能见到我。”……(“吾仙人也,因供事不勤而谪贬人间。汝可教,故得见我”云云。)费长房就此拜师学仙术修道,历经重重考验,那是后话。

做为一代宗师,此图可能是画家以古喻今,谦虚表示在自己小小的“笔墨”与“胶彩”艺术领域里,“诗情画意”别有天地而能自得其乐,一生“逍遥自在”。玉山伯此种心境,更可以佐证此版画应该绘制于他刚退休(1977年)后,心境比较闲暇,约在1978年(民国67年)吧。试玩版画也是“活到老、学到老”,一种积极达观的表现。正是:

笔下乾坤大,容膝日月长;
室小比草堂,志高超沧桑;
美术新洞天,绘界真温床;
安贫乐道朗,春风化雨忙;
诗情早酝酿,画意即显张;
静观皆自得,写生聚相当;
经史素养广,台林画风扬。

后记:
谨谢版画大师“廖修平”教授电话口头证实此版画约在1970年代后期制作。还有笔者酝酿画作赏析时,承蒙师大艺术研究所“曾晒淑”教授(玉山伯外孙女)电子邮件笔谈指教,特此一并致谢。@*

责任编辑:古容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就艺术赏析而言﹐首图略带民俗画法﹐一个17岁少年绘画此作算不简单﹔而二、三年后再画之虎﹐已显大将之风
  • 《未啸已风生─林玉山的绘画艺术》展,梅溪子将画作“移师”到大纪元纸上美术长廊,以所摄影画作为主佐以诗文,陪伴读者来顾赏“林玉山的绘画艺术”系列。此第一篇:《彩墨挥洒藏百兽》。台湾前辈画家林玉山“水墨胶彩融合界,观物写意功伟厥”,传物传神。
  • 玉山画伯在《爱雀吟》诗句里,曾夫子自道:平生最爱雀,黄雀如挚友。营巢屋檐下,朝朝常聚首。秋深噪霜庭,春来跳新柳。相看两不厌,闲来忘坐久。作者观画有感而发,即画赋诗,组合画与诗,与读者一起顾赏林玉山精彩画雀……
  • 玉山伯以一生之力静观花鸟,更及写生珍禽异兽。有人赞誉玉山伯“墨泼起鸟声”;说他画虎“未啸已风生”,见他画雀更是“一绝”,鸟语花香的画作动人心弦、发人幽情。随著作者的诗情画意一起来顾赏。
  • 和作者一起顾赏画家林玉山寄情乡土留画迹的作品。台湾前辈画家林玉山“书法、题诗、作画”三绝,“读万卷书”更加以“行千里路”旅行写生。在绘画技法上,他以“胶彩”与“水墨”融合;到了晚年的山水画更试求中西线描与光影并用,同时仍然秉承“我心正见、故我画”的原则以作画。
  • 俗语说“定能生慧、静能通神”,玉山伯提倡的是“专注”观察万物,“知天、知地、知物”,静下心来“写生、写神、写意”。除了美术的技法,文学、文史、民俗风情的历练修为,即是“大师”有别于“画匠”之关键。一起顾赏林玉山“静思人物画民俗”之画。
  • 位于纽约曼哈顿心脏地带的弗里克收藏馆(The Frick Collection),自1935年开馆以来,坐拥1800件馆藏,一直是美术与历史爱好者心中的圣地。历经5年、斥资3.3亿美元整修与重新规划的博物馆终于修缮完毕,4月17日正式对外开放。不仅一楼标志性展厅焕然一新,更首次开放原为私人住所的二楼,并推出一系列崭新的展览、装置艺术与公共活动,并开放一座可容纳218人的全新音乐厅。
  • 艺术史家们对用“矫饰主义”(Mannerism)这个词做为绘画风格的名称有过许多争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爆发前,德国艺术史家沃尔夫林(Heinrich Wolfflin)首先使用这名词来形容十六世纪时在意大利那些无法被归类的艺术作品。
  • 安妮女王除了开创英国18世纪的黄金时代外,她的统治还标志着绘画、戏剧、诗歌和音乐等高品质艺术的兴起。安妮女王延续伊丽莎白女王一世(Queen Elizabeth I)曾使用的座右铭:“永远不变”(semper eadem或always the same),体现她的使命就是恢复受法国和西班牙影响之前的英国的价值观与传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