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的毒笑话《笑得好》选译

笑得好起死回生 喝西风不必吃饭

作者:允嘉徽
font print 人气: 518
【字号】    
   标签: tags: , ,

穿树叶喝风  笑待下忍心的

有一女婢的主婆非常小气吝啬,每日给她的饭食非常有限,让她吃不饱,时常挨饿、忍饿。

有一天,女婢迎着西风张口又吸又吞,主婆见到了觉得怪异不解,就问她为什么?

女婢说:“小人肚子常常饥饿,我在这里学一种喝西风的方法,若学得会,就不必吃饭,可以专一勤劳服侍了。”

主婆大喜,说道:“你须加紧学习,我存了许多干树叶,我今日就用针线把干树叶联缀成衣服给你。因你饮西风,不吃我的饭,我再不做件衣服给你穿,那旁人就说我主婆没良心了。”

白茫茫的五节芒在风中摇曳。(徐乃义/大纪元)

*《笑得好》原作者石成金简介:

清代乾隆年间江苏扬州人石成金,字天基,号惺庵愚人,留下中国十八世纪的笑话集《笑得好》,谑称“毒笑话”。石成金是清代的医家,他不仅诊断个体的病情,更是洞察了整体社会­善性佚失的病情,进而开出了“笑话”为药方、为针砭,愿以“笑话”作为提振世道、回复人心善性的“度世金针”。他在〈自序〉中这样说:“人以笑话为笑,我以笑话醒人;虽然游戏三昧,可称度世金针。”

石成金是医家,也学佛、向佛,认为人性本善。然而,在近三百年前,石老已经意识到:物欲横流昏蔽了善性、风气败坏堕落了人心,腐蚀败坏的世道人心已经走入沉痾痼疾,不下猛药已经救不了了!石老在〈自序〉中说:“予谓沉痾痼疾,非用猛药,何能起死回生”?所以,他以“毒笑话”醍醐灌顶。从将近三百年后的今天回顾《笑得好》,竟然世道人心的堕落那么的相似,惟今天人间道更加下流了。看《笑得好》果若入耳发笑,而且入耳警心, 这就“笑得好”,悟得了“度世金针”三昧!@*#

责任编辑:方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代有一个人用33个字介绍他的儿子,看看这个笑话,看官们想一想,还有办法把这人称自己儿子的称呼加长吗?人间道上不仅处处夸富显贵的,死到临头还不能罢休“死要名”的也不少,另一则:死要名 寿棺“好题辞”,也是清代浮世绘一例。
  • 有人问“鱼”字如何写?人家立即写下“鱼”给他。那人细看“鱼”字形体,摇着头说道:“头上两只角,肚下四只脚,水里行的鱼,那有角和脚?”
  • 说话取巧,可能弄巧反成拙,出丑了!《笑得好》里有个“活脱”的父亲教儿子“话不要说死”,他日儿子答来人“令尊翁在家么?”怎么个说法?
  • 僧人发奇言,“吃过又吃”,到底是让谁“引以为戒”?《笑得好》笑点:斋蚊虫 笑吃过又吃的。
  • 有一个奶妈帮人抚养小婴孩。不管怎么摇、怎么哄,那小婴孩就是啼哭不肯安睡。奶妈无奈极了,突然,她脑中灵光一闪想到了一幕,便喊了老爷官人……
  • 有个常遭受不肖子殴打的父亲,总抱着孙子不离手,爱护有加。邻人看到了,心生尊崇。有一天邻人忍不住问道,令郎这样对待您,而您还是这么爱护他的孩子……
  • 一个“志于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坏事。当然,他在修养仁德的过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过错误,做过错事,但他心里是明白的,是愿意改正的,最终会做一个好人的。宋儒说,“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 苏东坡(清玉 绘图/大纪元)
    从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为一谈,代代欢歌与悲语的记忆在此时空延展,生死交织的特殊时空在此时交叙。苏东坡(苏轼)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虚掷,四时之变,无如此节者”。东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节中的有哪些令他难忘的生命脚印呢?让我们从他的诗集中寻去。
  • 清明节和寒食节这两个节日在古代经常被放在一起讨论,也一起过,那它们的共通点和区别都有哪些呢?还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两个节日的起源是什么,除了扫墓之外还有什么别的习俗,那今天咱们就把这些问题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高鼎《村居》)微风和纸鸢是春日里的绝配,它有唤起人们儿时记忆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吗,风筝其实已经有二千四百年的历史了,它一开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让我们来聊一聊风筝的历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