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乐舞诗、词、曲、赋精华赏析

乐舞文学赏析:唐诗‧东山吟

作者:仰岳
明 李流芳《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局部。(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381
【字号】    
   标签: tags: , , ,

唐诗.东山吟

李白

携妓东土山,怅然悲谢安。【1】
我妓今朝如花月,他妓古坟荒草寒。【2】
白鸡梦后三百岁,洒酒浇君同所懽。【3】
酣来自作《青海舞》,秋风吹落紫绮冠。【4】
彼亦一时,此亦一时。浩浩洪流之咏何必奇。【5】

参考注释

【1】东土山:东山,在现今南京市的东南方。王羲之、谢安及多位名士都曾居住于此地。

《晋书‧王羲之传》: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

谢安:(公元320年—385年)字安石,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曾于淝水之战击败前秦并北伐胜利,但在功成名就之时激流勇退,被世人视为良相的代表、高洁的典范。他逝世之后,被民间尊奉为神,尊为“广惠灵应显济尊王”。

【2】妓:歌舞女艺人。花月:通常为美好的景色,这里指青春年华。

【3】白鸡梦:谢安之死。
《晋书‧谢安传》:(安)自以本志不遂,深自慨失,因怅然谓所亲曰:“昔桓温在时,吾常惧不全。忽梦乘温舆行十六里见一白鸡而止。乘温舆者,代其位也。十六里,至今十六年矣。白鸡主酉,今太岁在酉,吾病殆不起乎!”……寻薨,时年六十六。

宋徽宗雌雄白鸡图 轴。(公有领域)

浇:洒酒于地,以示祭奠。懽:同“欢”。

【4】青海舞:青海波舞,原为大唐雅乐,后东传入日本。成了日本的著名乐舞,在日本的平安时代尤其盛行。紫绮冠:紫色花纹的帽子。

【5】一时:称雄一时之意。

浩浩洪流之咏:东晋时,权臣桓温本想利用设宴的机会,杀掉谢安及王坦之。两人在赴宴前已知桓温别有居心,王坦之因此而心生恐惧,但谢安却能临危不乱,仍维持其宽宏的胸襟,在席间他朗诵诗句,意有所指,终于让桓温因而心生胆怯,撤去伏兵。谢安本来想与桓温共同辅佐晋室,如同洪流环绕王畿一样,但两人立场相左无法合作,所以只能感叹。

《世说新语‧雅量》:桓公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王甚遽问谢曰:“当作何计?”谢神意不变,谓文度曰:“晋祚存亡,在此一行。”相与俱前。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

参考译文

我带着美丽的女艺人,来到东山谢安的墓地,我为他祭奠时,不禁怅然悲伤。

我身边的女艺人正值青春年华,然而谢安身边的女艺人却早已是荒草土坟中的枯骨。

晋太保建昌公谢安,清宫殿藏画本。(公有领域)

自从谢安梦见白鸡而死,到今天已有三百年了,我在你的墓前为你洒酒,与你的英灵一同欢乐,开怀痛饮。

酒酣兴起时候,我自编了《青海波舞》为你而舞,跳着跳着秋风吹落了我头上的紫色帽子。

你当年为一时之豪杰,现在我也是一时之杰,当年你临危不乱,从容豁达地高咏“浩浩洪流”,我就像你一样吧!这又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题解及赏析:

李白(公元701~762),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有着“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美誉,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此诗应作于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李白云游天下,到了金陵(现今南京市)的东山凭吊谢安墓,写下这首《东山吟》。

李白非常敬重东晋名士谢安,他曾写过“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这样的诗句来自比谢安言志。谢安曾经筑庐隐居于东山,在40岁出仕,最后赢得淝水之战。成语“东山再起”指的就是谢安的故事。

李白在这首小品中,前四句写道,谢安去世三百年多年,今日洒酒与之同欢,之后为谢安跳着《青海波舞》,舞姿如秋风一样快速飞旋,最后三句称自己与谢安同为一世之雄,心境有如谢安高咏“浩浩洪流”般豁达。

在这首作品写到李白带着歌妓出游,后世文人以为是放荡的表现。然而在李白在同时期作品中有一篇《示金陵子》为他的出游做了说明:

《示金陵子》
金陵城东谁家子,窃听琴声碧窗里。落花一片天上来,随人直渡西江水。

楚歌吴语娇不成,似能未能最有情。谢公正要东山妓,携手林泉处处行。

这首诗说道:金陵城东是哪一家的女儿啊?我无意间听到了在碧纱帐里那一段悠扬的琴声。她就像天上的一片落霞,跟随人们一起渡过西江的流水。她用吴语那甜糯婉转的独特风格唱楚歌,声娇字不正,就在这似能非能间最能表达情意。所以我不禁要学谢安,邀请这位东山的女艺人,跟我携着手在林泉间畅游。

可以想像当时的场景:李白是如此天真浪漫,他带着这位女艺人向自己倾慕的偶像致意,是想让谢安英灵能一同听这悠扬的琴声,并不是着眼于自己的享乐。

清苏六朋《太白醉酒图》。(公有领域)

在东山下,在美妙的音乐中,李白翩然起舞,他跳的是《青海波舞》。

《青海波舞》本是大唐雅乐,自李白东山起舞后已不见于中国史籍,然而但却东传日本,成了日本平安时期的主流文化乐舞。

《青海波舞》展现了男子的阳刚之美的另一种不同的风貌,一种贵族、君子般的美感。表现的是雍容华贵、神采奕奕的气度。

李白这时正年轻气盛,或许他心中想学着谢安般的潇洒,能入朝为官建功立业,又能顺势放下一切归隐山林。

所谓:歌以咏言,舞以尽意,也许李白是借此述说自己的志向,让谢安的英灵看他的表现。那一刻的李白是如此潇洒、自在,也真正地做了他自己。日后他的诗文成就更超越了谢安,成了中国文学史上最闪耀的一颗星。@*#

点阅【中国乐舞文学赏析】连载文章。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地远松石古,风扬弦管清。窥觞照欢颜,独笑还自倾。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
  • 我在花丛之下摆放着一壶美酒,自斟自饮身边没有亲友陪伴。我举起酒杯邀请天上明月共饮,在月光下映着自己身影就这样成了三个人。可惜明月不懂得我独自一人饮酒之乐,而影子也徒然伴随在我的身边。
  • 舞蹈家们头戴着金花装饰的折风帽,骑着白马在台上徘徊漫步。挥舞着宽广的衣袖姿态潇洒优美,就像猛禽海东青般翩翩飞来。
  • 我知道只有深刻了解礼乐含意的人才能创作新的礼乐,能了解礼乐种种仪式的人才可说明礼乐的规范。能创作礼乐的人:如禹、汤、文、武、周公称之为“圣”,能说明礼乐规范的人,如子游、子夏、季札称之为“明”。
  • 《七德舞》起源于《秦王破阵乐》,是唐代最著名的一部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宫廷乐舞。是基于原唐初军歌《破阵乐》发展而来。贞观七年,唐太宗亲制《破阵乐舞图》,令魏徵、虞世南等改制歌词,正式更名为《七德舞》。
  • 长安到吐蕃的行程路途极为荒凉,接连半个月都难以见到行人,路途中难得见到一年四季盛开的花。 我弹奏着琵琶,其声低沉抑郁,难掩心中的伤悲。短促的节奏围绕着公主华美的衣服,清亮的声音充满了翠羽装饰的帷屏。
  • 三国时期有一位“丑妻”,颇为聪慧,即曹魏大臣许允的妻子阮氏。唐 周昉《仕女图》。(公有领域)
    元稹悼亡韦氏诗,通首说得哀惨,所谓贫贱夫妻也。“顾我无衣搜画箧,泥他沽酒拔金钗”,言其妇德;“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言其安贫。俸钱十万,仅为营奠营斋,真可哭杀。
  • 《人日》一诗,通过写景,表达了冬去春来,万物生机勃发的景象。面对雪霁后的晴天,又恰逢“人日”,所以常人举办各种活动来庆祝;修行之人不可能像常人那样兴高采烈,而是用“闲吟旷士怀”来抒发自己的襟怀。
  • 皮日休的这首《馆娃宫怀古》,前三联都是描写馆娃宫遗迹的荒凉景象,尾联则是表达了对吴王夫差因女色而灭国感到不值。同时,皮日休对越王勾践利用美色打败吴国的事情也颇有微词,他在《馆娃宫怀古五绝(其一)》诗中写道:“越王大有堪羞处,祇把西施赚得吴。”
  • 人说红尘世间原本就是一个大的名利场,待久了能有几人不会被诱惑沉沦。守住纯净的初心,感受自然之法的圆容殊胜,自在逍遥、洒脱不羁又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胡令能正是借小儿垂钓的童真视角,为我们展现了如何看淡名利把持本性,清净无欲的纯美内心画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