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新序)

作者:王鼎钧

“灵感”,谁也不知道它是怎么来的,来得快,走得也快,灵光一闪,稍纵即逝。(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244
【字号】    
   标签: tags: ,

新序

我在读小学的时候听说写作要有“灵感”。

那时候不叫灵感,叫“烟士披里纯”(Inspiration)。

书本上说,这个“烟士披里纯”有些神秘,“莫之为而为,莫之至而至”,谁也不知道它是怎么来的,来得快,走得也快,灵光一闪,稍纵即逝。

书本上说,音乐家的灵感来了,他手边没有纸,就赶快写在衬衣上。科学家的灵感来了,他正在洗澡,来不及穿衣服,赤身露体从澡盆里跳出来。你看文学史上,多少作品产生的经过,作家发烧、发疯,废寝忘餐,那是为什么?因为时乎时乎不再来。

灵感不可强求,但是可以引诱它出现,吸烟就是很好的诱因。正好烟士披里纯的第一个字是“烟”,有些学长就偷偷的抽烟,染上了一辈子戒不掉的烟瘾。“灵感”的译名确立以后,还有人把Inspiration译成“天启”,据说史学家汤恩比的灵感就是在教堂里得到的。

我希望得到灵感,我不吸烟引诱灵感,也不在祷告的时候乞求灵感,我读那些作家的作品,窥探他们的灵感,我相信写作能力是后天养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遇强则强,遇弱则弱,感染熏习多于天授神予。今天回想,那时候就定下了我一生学习的态度。

既然是后知后觉,当然由领路的人决定进度。我的灵感之窍一直没有开发。起初,左翼作家的写实主义当令,他们不认为灵感有那么重要,“灵感”一词在他们笔下总有几分挪揄。紧接着八年对日抗战,文艺界强调计划写作、意志写作、集体创作,配合抗战的客观需要,作品要像修路盖屋一样,一天有一天的进度,“灵感”来不及,不可靠。然后到了台湾,惊魂未定,又有反共文学的大包袱压下来,创作方法沿承写实余绪,我也忘记了灵感。

时间一久,拉足了的弓弦慢慢放松了,我又恢复了对灵感的渴慕。那时,文学艺术的先行者从西洋引进一波又一波思潮,术语大量更新,灵感一词弃置不用,新术语里包装着我家旧物,我在里面找到灵感,久违了,我还认得。

多年来,计划、意志,如汗滴禾下土,灵感如天外飘来的云霓。

计划、意志如枕戈待旦,灵感如破晓的曙光。

计划、意志,如森然成林,灵感如新芽出土。

三十年代的左翼作家说灵感是“小我”的东西,属于闲情逸致,好像真是那么一回事。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我慢慢有了“自我”,有了悠闲,我这才能够“从别人的灵感中来,到自己的灵感中去”。

一九七八年,我把写作灵感的速记“短文”汇成一本小书,书名就叫《灵感》,有人说这是台湾第一本手记文学。此书绝版已久。现在我把这本书里的灵感整理一下,删去一些旧的,增加一些新的,又特别写了五篇有系统的论说,谓之“灵感五讲”,增加的字数超过原书一倍,可以说是一本新书。

在这里,我想指出,灵感可以由“天启”得到,也可以由实践得到。天启不可说,实践有理路、有方法。我的这个想法、做法,由一九七八年开其端,到二○一七年总其成,慢锻闲敲,在此一书。

我谈文学不忘趣味,书里面随处布置小穿插,小零碎,摘出来都是街谈巷议的调味品,此书也可以当闲书看。

书成,想起我一九七八年九月二十八日上午在台北登上飞机,飞行了十几个小时,洛杉矶落地,仍是九月二十八日上午,这是国际换日线的奥秘。我觉得我的生命多出来一天,我从上帝那里偷来一天的光阴。

我想这可以是一部小说的开头,小说里的这个人物,他发觉他“赚”了一天的光阴,决定留在美国,不回故土,因为一回去,赚来的这一天又交回去了,他不甘心,他半生都是赔,赔时间,赔金钱,赔自尊,赔理想,赔儿女的前途,赔妻子的幸福,好不容易有机会赚一次,他死也不松手。

下面当然是一个非法移民在美国的奋斗,可用的材料很多,有人看他辛苦,问他为什么不回去,他老老实实回答了,没人听得懂,怀疑他精神失常。这本小说怎样结尾呢?

结尾重要,需要另一个灵感。这个“灵感”,我写书的时候遗漏了,在这里补上一笔。◇(待续)

——节录自《灵感》(新序)/ 联经出版公司

【作者简介】

王鼎钧

1925年生于山东省兰陵,曾亲历流亡求学、抗日战争、国共内战;1949年到台湾,曾任广播公司节目制作组长、电视公司节目编审组长、多家报社副刊主编、大学讲师。1979年移居美国,之后定居纽约至今。

其创作生涯长达半个多世纪,为其赢得“当之无愧的散文大师”之誉。并获奖无数。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把死去的和活着的人连在一起,阴郁而沉重,它让人的感情变得脆弱。对故者的缅怀,对生命的思索,在生与死的对话中禅透生之意义。心灵由阴郁而透明,进而变得轻松、愉悦。
  • 东方文化陀山鹦鹉的名言,应沿袭原话为好:尝侨居是山,不忍见耳!鹦鹉的境界亦于此,陀山曾经拥有,今生弥足珍惜!故乡常州为笔者曾居地,我将其揣入怀中,时时因故人的遭遇和幸福唏嘘雀跃。
  • 时下正当春天,虽然我生活的这片土地上花儿尚未绽放,树木也是萌芽状态,但鸟儿婉转的鸣叫,已唱出春天的喜悦。融入春天,自然,心中也有了春天的风景。
  • 余先生的一句话让笔者心有震悸,事关余先生老家安徽曾派一代表团赴普林斯顿,想说服先生回国看看,因他公开表示八九事件不平反就不回国。故乡来人劝道,回一趟便能解除乡愁。先生急了,怼出一句——我没有乡愁!
  • 漫步林间小道,穿过亭廊幽径,听着叮咚的山泉水,迎向轻柔抚面的风儿;但见鸟鸣山翠,花木蓬勃,白云绕山岗,飞絮舞流韵。
  • 是不是每一个生命,对春天都有一个约定?就像花和草,都在静静地等待。等待中,蓄积着力量,等待中,膨胀着希望,强大着信心?
  • 春风吹拂,大地正变得酥软,路边的柳树,也笼着莹莹的鹅黄。河冰化开一道一道冰痕,憋闷一冬天的河水,又欢唱起来了。我知道,人们的觉醒,同样会给人类的文明,带来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造物主以他神奇之手,正在绘出一个崭新的天地。
  • 置身其中,我欢心,流泪,在爱与光明中,在苦难与挣扎中,我们创造着繁荣和文明。在深沉与庄严的歌声中,我们明白了辗转轮回来到世间的意义。
  • 一个一个房间打扫,墙壁,天棚,各种物件儿,犄角旮旯也不落下,务必做到干净、整洁。儿子很是仔细,就连灯泡都拧下来,一个一个擦拭如新。包裹商品带回的邪党报纸,该烧的烧,该丢垃圾点的丢垃圾点,不能让它散发毒气。扫灰,也叫“除尘”,或“出陈”,走出旧的藩篱,除陈迎新,多好的寓意。
  • 看来,那句“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应该改成“上天言实事,下界无欺瞒”才好。没有欺骗,人们才会真诚相待,才会友善,才会宽怀包容,社会不就平安祥和了吗。这正是:大法传世人心归正,春风吹拂万物复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