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雪翩翩兆丰景,犬蹄朵朵喜迎春”!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好不热闹。从过小年到十五,中国有哪些传统习俗和禁忌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正月初九天公日
玉帝是统领三界十方诸神以及人间万灵的正神。传说中,天上人间各路神仙,都要在这一天升往天宫庆贺。腊月廿五,玉帝亲自巡视下界各方,以赏善罚恶。他一直到初九才返回天宫。这天,道家要在宫观中举行隆重的斋醮科仪。
民间祭拜天公,全家大小都要沐浴更衣,斋戒行礼,妇人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的地方顶礼苍天,祈求天公赐福。有的地方有抬玉皇神像游村巡街以鼓乐娱神的习俗。

正月初十地生日
大年初十是地生日。大地上的万事万物,包括人、畜、房屋等依地而存;谷、米、黍、麦、豆等都依地而生。人的忠孝节义都是依地而立。人们以依地而生的瓜果蔬菜告飨神明、祭地。
百姓要在屋檐下、墙角、水瓮里点灯、焚香、烧纸。因十和石同音,所以凡是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要祭祀山神石头。在山东郓城等地,这天有抬石头神的习俗。
正月十一请女婿
这天是岳父宴请女婿的日子,俗称“子婿日”。出嫁的女子,正月初二那天带上夫婿和礼物回娘家省亲。古时讲“来而不往非礼也”,岳父就用初九告飨神明后剩下的许多美食,招待女儿女婿,以示亲亲之礼。古人将祭神用的祭品和亲人分享,视为一项重要的礼节。“十一请子婿”的歌谣,由此在民间流传。
正月十五闹元宵

从大年十二起,人们开始准备庆祝元宵佳节。选灯笼、搭灯棚,好不热闹。所以童谣唱到:“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元宵节。古时称为“上元节”、“灯节”。这一节日既有佛家燃灯敬佛之意,又有道家燃灯祈福之说。
因汉明帝崇敬佛门,他听说正月十五僧人有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习俗,就下令在皇宫和寺院中燃灯敬佛,令天下百姓也都挂灯祈福。
道家文化中,认为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是上元,它对应着天上赐福的天官,百姓就在上元节燃灯祈祷,祈求天佑平安。
随着历史的演变,燃灯敬佛、祈福的礼节走向民间,形成盛大喜庆的节日。大街小巷张灯结彩,舞狮耍龙。众人携亲伴友赏灯、猜谜、看烟花、闹社火(旧时乡村中,节日时应节上演的杂戏),载歌载舞地欢度良宵。
犬吠声声旺财招宝,犬蹄朵朵贺喜迎春。元宵一过,喜庆的气氛转溶入春天,演变为盎然的浓浓春意,由此拉开万象更新的一年。@*#
责任编辑:古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