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典故】惊蛰时节 春雷始鸣万物复苏

文/周慧心
惊蛰,春雷始鸣万物复苏。(SVEN HOPPE/DPA/AFP via Getty Images)
font print 人气: 18045
【字号】    
   标签: tags: ,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此时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冬眠的生物,草木也竞相舒展。今年的惊蛰是3月5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意思是:一候桃花开放,二候黄莺开始呜叫,三候鹰少了,布谷鸟开始多起来。按照一般气候规律,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雨水渐多,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

布谷鸟又名大杜鹃。(志达/大纪元)

惊蛰  春雷滚滚

提起惊蛰,必然想起春雷滚滚。而打雷的确是这个节气特有的现象,在众多古代文人诗词中可见一斑。晋代诗人陶渊明即有诗曰:“促春遘(gòu)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宋代诗人仇远的诗《惊蛰日雷》也是描述惊蛰的经典诗歌之一:“坤宫半夜一声雷,蛰户花房晓已开。野阔风高吹烛灭,电明雨急打窗来。顿然草木精神别,自是寒暄气候催。惟有石龟并木雁,守株不动任春回。”其中“坤宫”指西南方,“蛰户”指虫子冬眠的洞穴。这首诗形象地写出了惊蛰之后雨骤风急、电闪雷鸣以及草木萌发、春回大地的景象。

惊蛰的到来意味着春耕的开始,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人们崇奉惊蛰的节气神“雷神”。古时这天,家家户户贴上雷神的贴画,摆上供品,或者去庙里燃香祭拜,希望来年少灾害。

春雨唤醒万物。(Shutterstock)

惊蛰  原名启蛰

昆虫入冬后藏伏于土中冬眠,不吃不喝不动,古人称之为“蛰”。“启”是开启的意思,随着气温升高,泥土变得松软,冬眠的昆虫感受到春天的阳和之气,打破原来的蛰伏状态,从土中钻出来活动,这就是“启蛰”。

《周礼‧考工记‧韗人》篇上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左传‧桓公五年》云:“凡祀,启蛰而郊。”中国最早的一部传统农事历书《夏小正》曰:“正月启蛰,言始发蛰也。”意思是,昆虫经冬日蛰伏,至春又复出活动,故称“启蛰”。

冬眠的昆虫从土中钻出来活动了。(大纪元)

西汉第六代皇帝汉景帝的名字叫“刘启”,为了避讳他的名字,将“启”改为了意思相近的“惊”字。南宋官员、经史学者王应麟在《困学纪闻》说:“改启为惊,盖避景帝讳。”

在汉朝景帝之前,二十四节气中的“启蛰”是排在“雨水”前面的,改“惊蛰”后,人们又把它同“雨水”调换了位置,同样,“谷雨”与“清明”的次序也被置换,才形成今天的顺序。

汉景帝前:立春 ⇒ 启蛰 ⇒ 雨水 ⇒ 春分 ⇒ 谷雨 ⇒ 清明

汉景帝始:立春 ⇒ 雨水 ⇒ 惊蛰 ⇒ 春分 ⇒ 清明 ⇒ 谷雨

进入唐代后,“启”字的避讳已无必要,“启蛰”的名称又重新被使用。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非国语‧不藉》中写道:“启蛰也得其耕,时雨也得其种。” 而唐代天文学家编制的“大衍历”仍采用了“惊蛰”一名,并沿用至今。但日本仍然使用“启蛰”这个名称。

惊蛰  祭白虎

中国民间认为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惊蛰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如果冒犯它,在当年就会经常遭到“邪恶小人”兴波作浪,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这天祭白虎。

玄学书籍《人元秘枢经》中称:“白虎者,岁中凶神也,常居岁后四辰。所居之地,犯之,主有丧服之灾。”十二主星宿歌诀云:“白虎凶神当堂坐,流年必然有灾祸,不现内孝现外孝,否则流血难躲过。”

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白虎。(Shutterstock)
白虎。(Shutterstock)

损德打小人 不如招贵人

提到“惊蛰”,大家都会想起“鹅颈桥下打小人”。打小人流行于广东,盛行于香港。在香港,每到惊蛰日,以打小人闻名的鹅颈桥底便非常热闹,不少人慕名而至。

中国以农立国,惊蛰之日百虫出,蛇、虫、鼠、蚁危害农作物,因此古时人们便想用“祭白虎”来驱赶虫蚁。

古诗《惊蛰》:“陌上杨柳方竞春,塘中鲫鲥早成荫。忽闻天公霹雳声,禽兽虫豸倒乾坤。”惊蛰犹如平地一声雷,冬眠的虫子也苏醒了,家中的爬虫走蚁开始爬出洞穴,四处觅食。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孵化,田地里的虫害也增多了。所以古时惊蛰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屋里的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

小小艾草是中华文化重宝之一,古时惊蛰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屋里的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shutterstock)

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其编著的《千金月令》上说:“惊蛰日,取石灰糁门限外,可绝虫蚁。”石灰原本具有消毒杀虫的功效,在惊蛰这天,将石灰撒在门槛外和庭院中,以驱逐虫蚁。

久而久之,民间把虫蚁比喻为是非口舌,以“祭白虎”来镇压小人,于是出现惊蛰打小人的习俗,希望透过镇压小人为自己带来好运。打小人一般在桥底或山边等地,据说这些地方较易招惹鬼神;也有说三岔路口煞气大,可克制小人。因此,符合两个条件的鹅颈桥底一直是打小人的热点。

香港堪舆学家麦玲玲说,打小人会损害自身福德,不建议打小人,就算真要打,最好不要指名道姓。她说,很多人打小人其实只为发泄心头之愤,与其损人不利己,不如想法招贵人,例如在家中桃花位,即东边位置摆放颜色鲜艳的花卉,催旺桃花;也可放置红色灯或摆设在单位的正中央,减低是非口舌,远离小人。

俗话说“吉人天相,好运随身”,善待他人,积善成德,好运自然相随,贵人自然相助,小人自然远离。@*#

盛开的桃花。(大纪元)

责任编辑:方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霜降,黄历九月中气,2017年在阳历10月23日交节。霜降节气里万物有哪些特别的反应?冉冉岁将晚,万物待冬藏。霜降有什么意含?霜降向人寒,一道寒意、开启一道记忆?霜降最是人间想念的季节。霜螯、霜栗正美。秋叶落时燃焰彩,艳于春花;菊花残时傲志节,凛于霜空。
  • 小雪天,气序转寒。中国地域广,看小雪节气,南北两样情。唐代陆龟蒙《小雪后书事》:“时候频过小雪天,江南寒色未全偏”。寒气日日切骨,小雪到腌泡菜、吃泡菜火锅好时节,暖起低荡的心绪……
  • “大雪”,是黄历十一月节。 寒压重衾好像覆冰 ,然而在冰天雪地里,古人却从动植物身上看到“春天已经不远了”的迹象,怎么说呢?从“大雪”有关天气的俗谚,我们也看到了人生的道理。大雪典故之一“ 程门立雪” ,留下敬师笃学的风范。节气民俗“大雪腌肉”,ㄧ挂一挂腌肉备冬,冬雪中的温暖风物诗,展现各地的腊肉特色。
  • 从周代开始中国人就很重视“冬至”这个节日。2017年冬至是在12月22日。天地冬至日、人间冬至节,赏冬至节景,看冬至食俗吃汤圆、水饺、馄饨的文化内涵。冬至安耳朵吃水饺,传说来自医圣张仲景的“祛寒娇耳汤”。吃过冬至圆就长一岁承载“冬至大如年”的典故。清朝时过冬至就开始玩九九消寒图,等待明媚春光……
  • 黄历十二月节、第二十三个节气小寒。小寒大寒节气中,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小寒养生要点为何?古人从禽鸟身上观察到小寒的物候现象。小寒有哪些相关的节气典故呢?腊月祭祀、腊八粥源远流长,二十四花信风从小寒开始吹袭,冰天雪梅,梅花领群芳……
  • 大寒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农谚中有一句“大寒过年”。大寒,冬春正交替,人间准备过年。“腊八祭神告岁成”是古代过年民俗中领头的节目。清代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砚台翰墨磨出飘香的年味……
  • 命理学家认为生肖应该跟节气走,从立春算起,也就是2018年2月4日05时28分后出生的孩子属狗。
  •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立春之后,太阳到达黄经330度的位置是为雨水。雨水本来是指冰雪融化成水。雨水时节,正是春雨绵绵的季节,万物欣欣向荣,草木萌生。
  • 清明上河图 中国画
    天清地明的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一年中宝贵的好时节。现代人一想到清明可能就联想到扫墓的民俗,其实,从古到近代,清明节联系着寒食节和上巳,民俗活动多彩多姿,五花八门。可知道历代的人们在清明时节从事哪些有趣又有益的活动吗?一起来探一探清明丰富的内涵吧!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