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乐舞诗、词、曲、赋精华赏析

乐舞文学赏析:唐诗.琵琶

作者:仰岳
阎立本所绘的《步辇图》局部,图为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公共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275
【字号】    
   标签: tags: , , ,

琵琶

唐太宗

半月无双影,全花有四时【1】。

摧藏千里态,掩抑几重悲【2】。

促节萦红袖,清音满翠帷【3】。

驶弹风响急,缓曲钏声迟【4】。

空余关陇恨,因此代相思【5】。

参考注释

【1】:半月:半个月,喻时间长久。双影:同行的行人。四时:一年四季。
【2】:摧藏:奏乐时抑按的动作,引申为悲痛的心情。掩抑:琵琶声低沉抑郁。
【3】:促节:短促的节奏。翠帷:翠羽装饰的帷屏。
【4】:驶弹:快速地弹奏着。钏:手镯。
【5】:关陇:关中和甘肃东部一带的地区(丝路)。

参考译文

长安到吐蕃的行程路途极为荒凉,接连半个月都难以见到行人,路途中难得见到一年四季盛开的花。

我弹奏着琵琶,其声低沉抑郁,难掩心中的伤悲。短促的节奏围绕着公主华美的衣服,清亮的声音充满了翠羽装饰的帷屏。

弹着弹着进入了快板,音如疾风,慢板如玉镯相击的清脆,琵琶的声音渐渐留白、惆怅。作为父亲难以承受女儿将离别千里走上丝路的哀愁,就让这一曲琵琶代表我对公主的思念。

唐朝绘画里弹琵琶的女子。(Uriel Wang/Wikimedia Commons)
丝绸之路从欧洲经过埃及、索马利亚、阿拉伯半岛、伊朗、阿富汗、中亚、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缅甸、爪哇群岛、菲律宾直到中国。(en:User:Wikiality123/Wikimedia Commons)

题解及赏析:

作者唐太宗(公元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为唐高祖李渊的次子,即位后改年号为贞观,他缔造的“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强大的时期之一。

唐太宗是是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于一身的伟大君主,他留下的文治武功为历代君主的典范,史称其为千古一帝。

这首诗作于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当时唐太宗以宗族之女文成公主入藏和亲,临行前为公主送行之作。

此诗的背景是吐蕃王松赞干布求亲的历史故事:在盛唐时期西方的吐蕃日渐强盛,其主松赞干布雄霸一方,他衷心仰慕汉地文化,希望能受到东方圣王唐太宗的文明教化,于是派出使者赴长安请求和亲,但未获太宗的认可。

松赞干布见求婚未果,便率军征伐吐谷浑。并屯兵于松州只围不打,愿让唐太宗认可他的实力,太宗听闻松州遭围,便立即派兵征讨,大败吐蕃。松赞干布战后遣使进献黄金五千两,珍玩数百以谢前罪并再次恳请婚约。唐太宗见松赞干布一片赤诚,同时为了教化西藏地区,所以答应了吐蕃请婚的要求。

唐太宗以宗族之女文成公主入藏和亲,随行带的除了金银珠宝外,更带了数百卷传统文化经典、佛像、佛经、艺术品、药方及各类谷物种子等。文成公主人如其名,在西藏地区留下了中华文化的种子,与丈夫松赞干布一同于藏区洪传佛法、护持正教,驱逐异端邪说。

松赞干布(中)、文成公主(右)与尺尊公主(左)的塑像。(公有领域)

这首五言诗全文清新自然,朴实诚恳。没有华丽的辞汇,即使没有深厚的古文素养也能体会其中的情意。

全诗的核心在最后一段“空余关陇恨”的“恨” 字,此字有怨、遗憾之意,但在全文中却未有怨恨意涵,但为何用此字呢?这就要由此诗的主题琵琶乐器谈起:

琵琶是中国传统的乐器,音色纯净自然,时而高亮,时而委婉低回,中国历代有无数悲壮、凄美的故事流转在琵琶的四弦之间……。

杨吴木雕琵琶,扬州邗江蔡庄杨吴寻阳公主墓出土。(三猎/Wikimedia Commons)

二千多年前汉武帝在位时期,乌孙王昆莫决定臣服请求和亲,武帝让宗室之女细君公主嫁予乌孙王。公主西行千里,为寄托思念之苦,将筝、筑改为可一手抱起的乐器,以便随时吟唱故国歌谣,抒解相思之苦,这乐器据说就是琵琶。

到了汉元帝时期,匈奴王呼韩邪单于至长安拜见元帝请求和亲,汉元帝应允让王昭君及五位宫女出塞。王昭君离开中土前望着塞外漫天黄沙,随手弹起琵琶即兴奏出《出塞曲》,寄托了浓厚的乡愁和一丝憧憬,其声催人泪下。

王昭君画像,取自清陆昶辑《历朝名媛诗词》十二卷,乾隆三十八年红树楼刻本。(公有领域)

这个“恨”字体现了作为父母爱护女儿,舍不得女儿出嫁的复杂心情。也让人体会了唐太宗这位伟大帝王在严肃的威仪下深情的一面。@*#

点阅【中国乐舞文学赏析】连载文章。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露出洁白的皓齿,扬升唱起清亮的歌曲,那是一群像汉武李夫人与东邻子一样的绝代佳人。唱起《白纻》之歌后又跳《绿水》之舞,她们长袖翩翩,拂面为君起舞。
  • 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地远松石古,风扬弦管清。窥觞照欢颜,独笑还自倾。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
  • 我在花丛之下摆放着一壶美酒,自斟自饮身边没有亲友陪伴。我举起酒杯邀请天上明月共饮,在月光下映着自己身影就这样成了三个人。可惜明月不懂得我独自一人饮酒之乐,而影子也徒然伴随在我的身边。
  • 舞蹈家们头戴着金花装饰的折风帽,骑着白马在台上徘徊漫步。挥舞着宽广的衣袖姿态潇洒优美,就像猛禽海东青般翩翩飞来。
  • 我知道只有深刻了解礼乐含意的人才能创作新的礼乐,能了解礼乐种种仪式的人才可说明礼乐的规范。能创作礼乐的人:如禹、汤、文、武、周公称之为“圣”,能说明礼乐规范的人,如子游、子夏、季札称之为“明”。
  • 《七德舞》起源于《秦王破阵乐》,是唐代最著名的一部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宫廷乐舞。是基于原唐初军歌《破阵乐》发展而来。贞观七年,唐太宗亲制《破阵乐舞图》,令魏徵、虞世南等改制歌词,正式更名为《七德舞》。
  • 重阳登高,踏秋祈福,本是古人一桩赏心乐事。然而在唐朝大历二年(767年)的夔州(今属重庆奉节),一位霜鬓华发的病弱文人独上高台,感受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色:耳畔疾风猎猎、猿声悠悠,眼前落叶萧萧、江水滚滚。
  • 三国时期有一位“丑妻”,颇为聪慧,即曹魏大臣许允的妻子阮氏。唐 周昉《仕女图》。(公有领域)
    元稹悼亡韦氏诗,通首说得哀惨,所谓贫贱夫妻也。“顾我无衣搜画箧,泥他沽酒拔金钗”,言其妇德;“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言其安贫。俸钱十万,仅为营奠营斋,真可哭杀。
  • 《人日》一诗,通过写景,表达了冬去春来,万物生机勃发的景象。面对雪霁后的晴天,又恰逢“人日”,所以常人举办各种活动来庆祝;修行之人不可能像常人那样兴高采烈,而是用“闲吟旷士怀”来抒发自己的襟怀。
  • 皮日休的这首《馆娃宫怀古》,前三联都是描写馆娃宫遗迹的荒凉景象,尾联则是表达了对吴王夫差因女色而灭国感到不值。同时,皮日休对越王勾践利用美色打败吴国的事情也颇有微词,他在《馆娃宫怀古五绝(其一)》诗中写道:“越王大有堪羞处,祇把西施赚得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