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的毒笑话《笑得好》选译

笑得好起死回生 须弥山笑谈

作者:允嘉徽选译

耳朵能听万里,却容不得和尚诵经?(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868
【字号】    
   标签: tags: , ,

灰飞烟灭 

有甲乙二个人相遇,都带着一脸恼怒之色。

乙问甲说:“请问老哥为啥事生大气呀?”

甲说:“虽然我住在中国,耳朵却能听万里。刚才静坐中,听见西天有一个和尚在那里诵经,我嫌聒噪,就喝住他,叫他不要诵了。结果,那和尚不睬我,我一时心中怒火上升,就将一座须弥山拿在手里,当作石块丢过去撞他。谁知那和尚,就在须弥山坠下的时候,只把眼睛轻轻一眨,将手抹一抹,口里说:哪里飘来的砂灰,几乎眯了我的眼睛。说完,仍旧去诵经。我竟一点都打不着他,叫我无法治他,岂不可恼。”

以须弥山为宇宙中心概念的建筑寺庙,主建筑是一座五层的方形锥状塔。(意文/大纪元)

吹牛对擂

接着甲也问乙说:“你也着恼,却是为哪桩?”

乙说:“昨日有一客到我家来,没有东西款待他,我就捉了一只蚊子,剖开它的肚子,取了它的心肝,用刀切作一百二十块,下锅炒熟奉待客人。岂知那客人,吃下肝去,噎在咽喉里不上不下,只说我肝切大了,怨恨着我。到现在他还睡在我家里哼个不停,岂不可恼?”

甲说:“那有这等小咽喉?”

乙说:“你既然有这等听西天的远耳朵,容下须弥的大眼睛,难道就不许我有这等被蚊子心肝噎着的小咽喉么?”

心花自在。(Fotolia)

*《笑得好》原作者石成金简介:

清代乾隆年间江苏扬州人石成金,字天基,号惺庵愚人,留下中国十八世纪的笑话集《笑得好》,谑称“毒笑话”。石成金是清代的医家,他不仅诊断个体的病情,更是洞察了整体社会­善性佚失的病情,进而开出了“笑话”为药方、为针砭,愿以“笑话”作为提振世道、回复人心善性的“度世金针”。他在〈自序〉中这样说:“人以笑话为笑,我以笑话醒人;虽然游戏三昧,可称度世金针。”

石成金是医家,也学佛、向佛,认为人性本善。然而,在近三百年前,石老已经意识到:物欲横流昏蔽了善性、风气败坏堕落了人心,腐蚀败坏的世道人心已经走入沉痾痼疾,不下猛药已经救不了了!石老在〈自序〉中说:“予谓沉痾痼疾,非用猛药,何能起死回生”?所以,他以“毒笑话”醍醐灌顶。从将近三百年后的今天回顾《笑得好》,竟然世道人心的堕落那么的相似,惟今天人间道更加下流了。看《笑得好》果若入耳发笑,而且入耳警心, 这就“笑得好”,悟得了“度世金针”三昧!@*

责任编辑:方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有个常遭受不肖子殴打的父亲,总抱着孙子不离手,爱护有加。邻人看到了,心生尊崇。有一天邻人忍不住问道,令郎这样对待您,而您还是这么爱护他的孩子……
  • 世有虚语,未有不被人识破的,奈何自悟难!来看看这个吹牛说遇到巨蛇的人怎样自己拆自己的台。
  • 古云:讨便宜即是吃亏的后门。”许多失便宜事,都是从贪便宜开始发生的。有个人老想占人便宜,一天他出言戏弄邻人,结果反而被狠狠将了一军……
  • 两个异乡人在某地相遇而不忘比高下。一个吹说家乡有至宝可容得千余人在里面洗澡;一个吹说家乡有通天竹顶天立地……。到底哪个吹牛吹胜了?
  • 秀才让步给蜂鼠,屈居老三。有人就问他:“公为何屈于鼠辈之下呢?”秀才让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 有个穿私服的军人到了寺庙。和尚对他先是不礼貌,后来甚为恭敬,后来又有愠色。到底是何因,和尚瞬息千变?笑得好起死回生……嘻嘻~~
  • 一个“志于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坏事。当然,他在修养仁德的过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过错误,做过错事,但他心里是明白的,是愿意改正的,最终会做一个好人的。宋儒说,“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 苏东坡(清玉 绘图/大纪元)
    从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为一谈,代代欢歌与悲语的记忆在此时空延展,生死交织的特殊时空在此时交叙。苏东坡(苏轼)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虚掷,四时之变,无如此节者”。东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节中的有哪些令他难忘的生命脚印呢?让我们从他的诗集中寻去。
  • 清明节和寒食节这两个节日在古代经常被放在一起讨论,也一起过,那它们的共通点和区别都有哪些呢?还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两个节日的起源是什么,除了扫墓之外还有什么别的习俗,那今天咱们就把这些问题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高鼎《村居》)微风和纸鸢是春日里的绝配,它有唤起人们儿时记忆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吗,风筝其实已经有二千四百年的历史了,它一开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让我们来聊一聊风筝的历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