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张三丰故事系列(3)

张三丰为何多次拒绝与皇帝相见

作者:柳笛
千古英雄人物张三丰(大纪元制图)
font print 人气: 3213
【字号】    
   标签: tags: , , ,

能够让一朝各代皇帝念念不忘,频频下诏求访、赐封号,甚至修宫建庙表示尊奉,这样的人,中国历史上唯有张三丰一人而已。

以帝王之尊推崇道人的传奇故事,恰恰发生在道教信仰再次兴盛的明王朝。神乎其神的法力、长生不老的秘密,让一百多岁的张三丰,成为声名远播的大道真仙。明朝二百多年间,几乎每位皇帝为见张三丰一面,都诚心访求,那么这位盖世真人又是怎样回应的呢?

开国皇帝朱元璋,坚信自己是在神明的保佑下平定天下的,对道教神明非常尊崇。他久闻张三丰大名,在洪武十七年(1384年)下诏求访,开历代明帝寻隐访圣之先河。次年,他命张三丰弟子上武当山恭请;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他遣使继续寻访,并直言“有张玄玄(张三丰别名)可请来”。但张三丰一再“抗命”,不肯现身。

明成祖朱棣继承父志,终其一生寻找张三丰,是寻访时间最长、礼遇规格最高的明帝。在登基的第三年,他便下旨遍访天下名山;之后又派遣张三丰的旧相识、官员胡濴在民间四处查访,只为一睹张三丰尊容。张三丰行踪不定,多年来没有回音。

求见真仙的愿望与日俱增,成祖认为张三丰的修为和道德是古往今来第一人,又派其弟子孙碧云到武当山静候仙驾,并带去一封辞真意切的书信。张三丰仍未露面,却让弟子送来一封珍贵的回信,阐述修身养德的道理。他说,成祖是福德无疆的皇帝,希望他能用心治理国家,为民造福,而清心寡欲、重视德行,正是长生之道。

能够得到帝王青睐,是无上荣耀,但张三丰以布衣之身,多次拒绝皇帝的好意,背后有什么深层的原因吗?《三丰先生本传》有句话:“盖帝王自有道,不可以金丹、金液,分人主励精图治之思。”天地、人神有各自的法则,皇帝的职责是治国有道、为民造福,不应为追求小能小术分散处理政务的精力。

张三丰迟迟不肯现身,不图虚名,更不是倨傲不群,而是出于极大的慈悲,真正为人间万民出发而做出的选择。不过,成祖最终成为第一个见到张三丰的明帝。他是靠什么打动了世外高人的心呢?

  1. 永乐九年(1411年),成祖在京城兴建宫殿的同时,做了一件大事,史称“北修故宫,南修武当”。在改朝换代之际被战火毁坏的武当山,很快变成一座恢宏壮观的仙山琼阁。成祖也将对张三丰的景仰投注到这场规模宏大的工程中。在张三丰曾经修道的旧址,成祖建起了玉虚宫和遇真宫。这一举措,可说是武当历史上第一例,也几乎是帝王供奉道人的最高礼遇。

而另一边, 胡濴奉旨在外十年,无缘见到张三丰,永乐十四年(1416年)胡广又奉命继续寻访。诚惶诚恐的胡广一接到圣旨,就日夜兼程赶到武当山,流着泪焚香祷告,祈求张三丰了却两代明帝的夙愿。

明代君臣的诚挚感天动地,张三丰终于出现。他让胡广回京覆命,随即神秘隐去。就在胡广返回的途中,张三丰日行千里,顷刻间出现在北京金銮殿上。成祖知道此人正是张三丰,欣喜地请教道法。张三丰为他吟唱一曲名为“访道求玄走尽天涯”的道教仙歌,便从容走下台阶,飞身离去,留下七彩祥云,经久不散。成祖君臣啧啧称奇,他们坚信世间真的有神仙存在。

金殿飞升的神迹,大大激励后代明帝寻访仙人的信心,他们或者加赐封号,或者建宫祭祀,延续了明朝尊崇道教、礼遇真人的传统。而张三丰感念帝王赤诚,偶尔显圣相见,教化、规劝皇帝,让他们专注国事、勤政爱民。比如,明中期的英宗有缘见到容颜未改的张三丰,告诫自己修己安人,驱邪归正,随后即隐去;天启初年,熹宗因政事不顺,在宫中设祭坛求仙,幸见张三丰真容。熹宗叩拜说:“真仙教我,真仙护我。”得到张三丰的一番指点迷津的密语。

关于张三丰的封号,英宗加封 “通微显化大真人”,宪宗封“韬光尚志真仙”,世宗封“清虚元妙真君”,熙宗又封“飞龙显化宏仁济世真君”。这一连串名字,对于张三丰来说如同浮云一般虚幻,然而却反映了明人对仙家高道真挚的崇敬之心。

张三丰与历代明帝的互动,也从侧面印证了张三丰异于常人的长寿。《明史》又说:“终莫测其存亡也。”竟没有人知道张三丰是生是死。这位得道高人究竟去了哪里,是否还在人间关注今天发生的这一切呢?@#

(参考资料:《张三丰全集》等)

责任编辑:李婧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提起张三丰,闪现在人们眼前的是武侠小说和影视中那个仙风道骨、神功盖世的武当派宗师。然而,其中的描写不少是杜撰,历史上真正的张三丰是一位得道真人,并最终修成神仙,他在世间留下的神言、神迹,引无数人从此一心向道,哪怕是锦衣玉食、高高在上的皇帝。他的声名和事迹在明清两朝大放异彩,整整影响了两个朝代。一句“乾坤壶里坐,这个老先师”正是张三丰对自我最为真切的概括。
  • 张三丰画像
    “道人久已泯耳目,潇洒自如脱拘束。朝从扶桑日头起,暮去昆仑云脚宿。”业已得道成仙、潇洒自如游走在人间的张三丰,除了济世救人,化解危难外,还一再劝世人回头是岸,莫误在名利之中,总道是“古今名利总尘埃”。此外,他亦引导有缘人向道,乃至走上修道之路。
  • 张三丰修行过的武当山有两个。古武当山位于河北省邯郸地区武安市境内,俗称“老爷山”。唐宋元时期,那里都建有道观,真武大帝在此出家修道。张三丰梦受真武大帝教功,应该是在古武当山。元朝初期,张三丰从金台观携徒到古武当山修炼丹土与掌法。现在留下来的张三丰太极掌法就是传自古武当,而现在的邯郸成为世界太极拳的故乡也绝非偶然。
  • “神灵布沧浪祖考祈求有我,恩德满乾坤民众信仰无疆”,这是湖北武当山位于金顶的太和宫的楹联,而民众信仰的正是道家之神。明朝人广泛崇道是从明成祖朱棣开始的。在其后的整个明代,从帝王到百姓均普遍崇道,而这与盖世真人张三丰的巨大影响是分不开的。无疑,正是游走在世间、留下诸多神迹的大道张三丰,重振了人们对神和修道的信心。
  • 张三丰在武当山时,也被称为邋遢道人。寒暑惟一衲一蓑,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书过目不忘。游处无恒,或云能一日千里。善嬉谐,旁若无人。乡人惊奇这位古稀道人,猛兽不噬,鸷鸟不搏。此时的张三丰已是百二十岁,登山轻捷如飞,隆冬卧雪中,鼾齁如雷。
  • 张三丰在民间声名远播,神乎其神的仙迹,使之成为家喻户晓的活神仙,震动天子。
  • 致书请赴,修宫封号,一代代帝王竭诚尽敬,念念不忘一睹他的圣容;晨钟夕灯,诵经练功,无数位道人奉他为祖师,孜孜不倦在他传下的道法中静修,探求生命的至真境界。他是一位道士、隐仙,一个深藏于大山的传奇。
  • 人们都知道:董奉是太乙真人派来的使者,他与三国时的张仲景、华佗齐名,并称汉代“建安三神医”。
  • 十年间不经科举,方观承从一文不名成封疆大臣。(古瑞珍/大纪元)
    在祖父、父亲被贬谪到黑龙江时,方观承还只是个少年,但他与兄长每年轮流去塞外看望祖父、父亲,徒步往返万里。有一年,他辗转先去了浙江宁波,打算找一个富裕的亲戚借点钱再北上。
  • 王七收下师父给的盘缠,准备离去时,道士提醒他说,“你回去以后,要好好的修身养性,否则这套本事就不灵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