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的毒笑话《笑得好》选译

笑得好起死回生 见小不见大

作者:允嘉徽选译
font print 人气: 270
【字号】    
   标签: tags:

三百年前的“毒笑话”醍醐灌顶,说“小”的笑话二则,博君哂一哂、省一省。

三百余担米闹笑话

有个穷人省着吃,好不容易积了三、四坛子米,心中大喜,自己成了大富了。

有一天,和同伴到市场。走着走着,听到路人聊天说:“今年我家收米不多,只有三百余担。”

穷人对同伴说:“你听听这个人说的谎,我不信他一个人家,就有这么多盛米的坛子。”

石老评语:“ 以管窥天之人,叫我如何与他共论经济大事。”

虑小不虑大

有一人犯了罪当斩。临绑赴刑场时解开衣服,自己用手连拍胸前。一旁的人问他什么意思?

犯人说:“恐怕伤了风,不是玩的。”

绑行至半路,忽然头上乌鸦鸣叫。犯人叩齿三通,念念有词,诵了“元亨利贞”七遍。一旁的人问他什么意思?

犯人说:“鸦鸣主有口舌,诵元亨利贞免得与人发生口角。”

绑至杀场,临开刀时,犯人向刽子说:“求你用粗纸将刀口擦干净了,我听说剃头的刀,若不干净,剃了头,就要生疮。现今刀若不干净,如果害起疮来,几时得好?”……

*度世金针《笑得好》原作者石成金简介:

清代乾隆年间江苏扬州人石成金,字天基,号惺庵愚人,留下中国十八世纪的笑话集《笑得好》,谑称“毒笑话”。石成金是清代的医家,他不仅诊断个体的病情,更是洞察了整体社会­善性佚失的病情,进而开出了“笑话”为药方、为针砭,愿以“笑话”作为提振世道、回复人心善性的“度世金针”。

他在〈自序〉中这样说:“人以笑话为笑,我以笑话醒人;虽然游戏三昧,可称度世金针。”又说:“予谓沉痾痼疾,非用猛药,何能起死回生”?所以他以“毒笑话”醍醐灌顶。

石成金是医家,也学佛、向佛,认为人性本善。然而,在近三百年前,石老已经意识到:物欲横流昏蔽了善性、风气败坏堕落了人心,腐蚀败坏的世道人心已经走入沉痾痼疾,不下猛药已经救不了了!

在将近三百年后的今天回顾《笑得好》,竟然世道人心的堕落那么的似曾相识,惟今天的人间道更加下流了。看《笑得好》果若入耳发笑,而且入耳警心,这就“笑得好”,悟得了“度世金针”三昧!@*

责任编辑:方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有一个奶妈帮人抚养小婴孩。不管怎么摇、怎么哄,那小婴孩就是啼哭不肯安睡。奶妈无奈极了,突然,她脑中灵光一闪想到了一幕,便喊了老爷官人……
  • 有个富翁在宴客中不期然放了一屁。二个坐在一旁的宾客,马上奉承起富翁的“香屁”来。两人是怎样拍马屁的呢?一听说“放屁不臭,死期不远”,两人又怎样“拍马屁”呢?
  • 有个穿私服的军人到了寺庙。和尚对他先是不礼貌,后来甚为恭敬,后来又有愠色。到底是何因,和尚瞬息千变?笑得好起死回生……嘻嘻~~
  • 兄弟合买一双靴子之后,哥哥夜里睡不着觉、不睡觉了。到底是怎么回事?……笑得好起死回生~~
  • 笑得好起死回生讽刺吝啬至极的富翁,为何他不用仆人?为何喝西北风的仆人还不够好?看三百年前的富翁怎样算计的……
  • 有一人家中一贫如洗,一天晚上,夫妻同睡,丈夫作梦中拾得一锭银子。欢喜地和妻子商议着生财之道。
  • 一个“志于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坏事。当然,他在修养仁德的过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过错误,做过错事,但他心里是明白的,是愿意改正的,最终会做一个好人的。宋儒说,“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 苏东坡(清玉 绘图/大纪元)
    从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为一谈,代代欢歌与悲语的记忆在此时空延展,生死交织的特殊时空在此时交叙。苏东坡(苏轼)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虚掷,四时之变,无如此节者”。东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节中的有哪些令他难忘的生命脚印呢?让我们从他的诗集中寻去。
  • 清明节和寒食节这两个节日在古代经常被放在一起讨论,也一起过,那它们的共通点和区别都有哪些呢?还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两个节日的起源是什么,除了扫墓之外还有什么别的习俗,那今天咱们就把这些问题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高鼎《村居》)微风和纸鸢是春日里的绝配,它有唤起人们儿时记忆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吗,风筝其实已经有二千四百年的历史了,它一开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让我们来聊一聊风筝的历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