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前时尚 古画蕴涵的现代气息

作者:卿德

元 佚名《婴戏图》局部,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823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千百年以前,古人身穿汉服,讲着“之乎者也”,挥动毛笔书写文章;随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度过每一天。千百年后,我们回首那与电子绝缘的古代,仍可领略其文明光采,穿透岁月尘封耀于今日。翻开古代绘画,常有令人惊艳的古代文明,也有我们想像不到的现代一面呢。

滑梯、学步车

现代的孩童都很喜欢玩滑梯,在古代也不例外呢。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着一幅元朝绘画——《婴戏图》。

图中引人注目的是,最上方画着一个很大的木制滑梯。四个小孩正在玩耍,玩得不亦乐乎。在元朝时,就已经出现滑梯设备,供小孩嬉戏玩乐。

元 佚名《婴戏图》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公有领域)

明代《童戏图》中的幼儿正推着一个小推车,是不是很像幼儿的学步车呢。

明朝《童戏图》。(公有领域)

皮鞋、球鞋

很多人知道古人穿草鞋、麻鞋和木屐。除此之外,还有皮鞋、球鞋哦!

南宋球靴是用牛皮制成鞋面,它的鞋底上还钉着圆头铁钉,很耐磨,由于还涂着桐油,又能防水。精湛的工艺,巧妙的设计和构思,都令今人赞叹。简直和现代带钉球鞋异曲同工啊!

据《释名》所说:“古有鞋履而无靴,靴字不见于经,至赵武灵王始服。”赵国赵武灵王引进胡服,同时也引进皮靴。《中华古今注》曰:“靴者盖西胡服也,昔赵武灵王好胡服,常服之。”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保存着《树下人物图》,此画出土于新疆吐鲁番。画中的女主人,穿的是一双黑皮靴。(公有领域)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保存着《树下人物图》,此画出土于新疆吐鲁番。画中的女主人,穿的是一双黑皮靴。(公有领域)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保存着《树下人物图》,此画出土于新疆吐鲁番。画中的女主人,穿的是一双黑皮靴。

躺椅、嵌石板桌

图为明 唐寅《桐阴清梦图》局部。(公有领域)

这幅图中,一人悠闲地坐在躺椅上,似乎正在闭目养神。原来在明清时期,人们已经使用携带方便,便于休息的舒适躺椅了。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南宋刘松年绘画的《十八学士图》。画中令人惊讶的是那张黑漆桌子,桌面镶嵌了大理石板。

南宋刘松年绘画的《十八学士图》镶嵌大理石板的桌面。(公有领域)

大理石出自滇中(今云南大理县苍山),以白如玉、黑如墨者为贵。中国古代,大理石多用来镶于屏风之上。明朝时,始用于镶嵌在桌、案、椅、凳、榻等面心上。

带氧气罩的潜水服

明朝宋应星编撰了一部科技著作《天工开物》,其中有一幅插画,描写的是潜水员下水采珠。注意看采珠人的装备,他们穿着潜水服,还带有氧气罩一样的装备。采珠人带的空管,是一条弯曲的锡管,管的末端开口对准口鼻。采珠人下水后凭此透气呼吸,另外用软皮带子包在耳颈之间。这种装备可使人潜至水深四、五百尺。服装的设计思路,不亚于今人吧。

明朝《天工开物》插画“没水采珠船”。(公有领域)

广告招牌

“广告”是现代词汇,用于商品宣传。在中国古代没有广告一词,却有广告意识。最明显的就是各家各店的招牌。

宋朝商业繁华,从古典名画《清明上河图》中,可以领略到浓厚的繁华气息。有着广告效应的招牌字号,处处可见。

《清明上河图》局部。(公有领域)

北宋京师,售卖熟食的店家,为了获得更好的利润,制作出奇的标牌语。卖酸馅的店家,在临街打出巨大的牌榜。京城的街市酒店,则以彩楼、绣旆作为招牌,起到广告的作用。

京城街市上各行各业几乎都有自己的招牌,从饮料铺、药店、卦摊、纸铺、丝绸铺到饭店、酒店等,各有自己的招牌。古人以招牌广告,招揽生意的营销思路,和现代人如出一辙吧。

这些绘画和实物,以无声的语言,默默地传递着古代文明蕴涵的智慧。这些文物代代流传,令人赞叹。@*

责任编辑:王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衙门是古代官署的一种俗称,就是官吏办公、办事的地方。如《广韵》上载︰“衙,衙府也。”衙府就是官署。据宋朝钱易《南部新书.庚》上记载︰“近俗尚武,是以通呼公府、公门为牙门,字称讹变转为衙。”因此,衙门原作“牙门”,讹误变易后才称为“衙门”。
  • 为了让传统艺术走近今天的大众,动画师们使出浑身解数,于是,一些原本静止的古画“萌萌哒”动了起来,在网络走红。下面这些动态趣图中,最“萌”的可能还数雍正皇帝和雍正妃。
  • 全国最大而且会动的“古画动漫—数位百骏图”,30日起在台东美术馆展出。国立故宫博物院与台电跨界合作,首度将故宫6件国宝带到东台湾,让东部民众也有机会近距离欣赏到中华文物之美,而且还可以身历其境的方式与国宝互动。
  • 通信不发达,两地相隔遥远,难以传达书信的古代,这些动物信使,为人们捎来远方的讯息,架起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沟通的桥梁。它们对人类的贡献实在不小。
  • 很多人都想过这么一个问题,在古代的夏天,没有空调,没有冰箱,甚至没有电风扇,那日子要怎么过呀? 我查了很多资料,结果越查越敬佩古人的智慧,其实在那没有空调的5000年里,古人生活得很惬意。让我们来看看古人都有哪些避暑妙招吧。
  • 清明上河图 中国画
    天清地明的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一年中宝贵的好时节。现代人一想到清明可能就联想到扫墓的民俗,其实,从古到近代,清明节联系着寒食节和上巳,民俗活动多彩多姿,五花八门。可知道历代的人们在清明时节从事哪些有趣又有益的活动吗?一起来探一探清明丰富的内涵吧!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踢毽子是我国传统的体育运动,是古代“博戏”的一种。中国人踢毽子的历史很长,在汉代的画像砖上已有踢毽者的形象了。古人认为踢毽子最初来源于蹴鞠,而蹴鞠相传为黄帝所作。这么看来,这小小的毽子,其来历也非同寻常。
  •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循环周期的起点。春寒料峭到春分已转变为春暖花开,一片五彩缤纷的盛景,迎来一年中难得好时节--春分,也迎来养生、开运的契机。本文要与你分享:“春分”的要义是什么?在春分如何养生,如何开运?做法上有哪些宜忌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