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博彩网站推荐 - Google Play 上的应用
【中华文化300问】

【文史】立冬了古人怎知道?

中华文化‧天文科学成就
作者:荏叔一
font print 人气: 2021
【字号】    
   标签: tags: , , ,

现代人问时间,看手表、手机,问年月,看月历(日历、年历),那么古人没用手表、月历,怎么知道日月,怎么知道节气到了立冬了呢?

时间挂在天上日月星辰间,又投在地上显影,古人观日月星辰,唾手可得。就说现在这个时节,11月7日北半球立冬,冬天到了!那么,古人是怎么知道的呢?古人从日月星辰的相对位置去掌握日期。

看中华文化古天文科学成就

观察太阳过星宿的角度

《礼记‧月令》说:“孟冬之月,日在尾,昏危中,旦七星中。”

“尾”、“危”都是中国古星象学二十八星宿的星宿名称。上古的中国人“谈天”,说“二十八宿”为日月舍。(《论衡‧谈天》),就是说日、月运行经过的天空背景就是“二十八宿”。观察日经过“二十八宿”的落点、相对角度就可以知道日期。

《礼记正义》(唐代郑玄疏)引用古人的历法解释立冬时,太阳在天空中对应星宿的位置。古人以日中、黄昏和日初时观察纪录日月星宿位置。《礼记正义》:按《三统历》“十月节(*即立冬),日在尾十度,昏危十四度中,去日八十九度,旦翼初度中”又按《元嘉历》:“十月节,日在心二度,昏危一度中,旦张八度中。”其中谈到的翼、心、张和尾、危一样,都是中国古星象学二十八星宿的星宿名称。七星是北斗七星。

《三统历》是中国古代西汉刘歆修订《太初历》而成的历法;《元嘉历》是南北朝时代刘宋何承天编纂(《元嘉历》1太阳年= 365.75 304日),两者年代有别,从其中可以看到,古代中国天文科学已经看到了日月星辰运行的岁差,所以后代立新历法来校正岁差。

观察北斗七星

比较粗略的观星法,也是人人可为的,就是观看北斗七星的斗柄的指向。斗柄三星是玉衡、开阳、摇光,从斗杓的天权星延续而出。从斗柄的指向方位来判断四季。

公元前五世纪就立说的道家著作《鹖冠子‧环流》指出:“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就是说,北斗的斗柄指向北边的时候,就是冬天了。当然这个方法仅适用于北半球,南半球另外有指标星座。

清代《老残游记》第十二回,就有老残观察北斗星,察知年月变化的场景,其中写道:

这时月光照的满地的亮,抬起头来,天上的星一个也看不见,只有北边,北斗七星开阳摇光,像几个淡白点子一样,还看得清楚。那北斗正斜倚在紫微垣的西边上面,杓在上,魁在下。心里想道:“岁月如流,眼见斗杓又将东指了,人又要添一岁了。”

老残看到“斗杓又将东指”,是冬将尽、春将到的时节了。

观日影、日夜长度

除了观星,中华民族的先贤还观察日月。这里就说白天人人都容易观察的日影。一年中,古人从地上日影的变化,就能知道岁月的流转。在夏至日,日影最短;冬至日,日影最长。春分、秋分则是“昼夜均”,白日、黑夜等长。《春秋繁露》说春、秋分:“阴阳相半、昼夜均、寒暑平”。

还有一种方法最简单,那就是数日子。《管子‧轻重己》说:“以秋日至始,数四十六日,秋尽而冬始”。其中所说的“秋日”就是指“秋分”也。从秋分开始数到46日就是冬天的开始。这种方法人人可为。

利用星象学的天文科学成就,中华民族的老祖先们早早建立了阴阳合历的历法系统,其中黄历就是民间普遍使用的。这中华文化中的天文科学成就早就开花了,让后代华夏子民的生活作息和四季的耕耘收藏有所依循,并且能够从生活中具体体会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延展出顺应天命的人生观、价值观。

《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冬天到了,千万不要逞强逆寒而为,这时是冬藏养精蓄锐的时机,养藏作得好,来春才有生命的活力。@*#

──点阅【中华文化300问】系列──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嫦娥奔月”的故事在历史上到底有多久了?嫦娥原本就叫嫦娥吗?从历代书籍留下的记载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夏代《连山》、商代《归藏》都提到这个奔月的故事,但主角的名字不相同……
  • 这些度量衡制度由来已久,影响中华文化又深又远,不仅在市场执行公正,也衍生出许多语言概念的文明。逛一下度量衡引申而出的成语、常用语,可以微也可以大,可以具体也可以引申成抽象的天地,真是无限宽广。
  • 在中国文化中除了八字推命之外,有没有类似的星座占卜术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二十八宿。
  • 九月九日重阳节不仅是“敬老节”,是个令人欢欣的美善“嘉节”! 欢乐九九、享寿九九。“重九”、“登高节”、“菊花节”都反应了重阳节乐活享寿的内涵妙机。让我们一起来回味回味,找回过重阳节的乐活享寿趣味,找回憧憬的欢乐元气。
  • 霜降是最想念的季节,那么伊人在何方呢?古代经典中就有解释。看《礼记》记载,还有周宣王时代的《履霜操》……
  • 重阳糕的起源为何呢?西汉宫中传重阳食蓬饵,古代诗词中也留下不少“蓬饵”系重阳的诗词,都映现重阳节食蓬饵的典故。但是“蓬饵”是否为“重阳糕”的注解却让人寻它千百度。其实已知周代就有食饵的饮食文化,汉代以后也有类似蓬饵的食俗……
  • 齐国有个姓国的人,因“盗”发家致富,宋国有个穷人向氏跟国氏请教秘诀,却因“盗”而遭殃入狱。他们两人的“盗”术为何有这般天壤之别呢?
  • 一个“志于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坏事。当然,他在修养仁德的过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过错误,做过错事,但他心里是明白的,是愿意改正的,最终会做一个好人的。宋儒说,“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 苏东坡(清玉 绘图/大纪元)
    从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为一谈,代代欢歌与悲语的记忆在此时空延展,生死交织的特殊时空在此时交叙。苏东坡(苏轼)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虚掷,四时之变,无如此节者”。东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节中的有哪些令他难忘的生命脚印呢?让我们从他的诗集中寻去。
  • 清明节和寒食节这两个节日在古代经常被放在一起讨论,也一起过,那它们的共通点和区别都有哪些呢?还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两个节日的起源是什么,除了扫墓之外还有什么别的习俗,那今天咱们就把这些问题一次都弄明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