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的毒笑话《笑得好》选译

笑得好起死回生 有几个钱就放肆起来

作者:允嘉徽
font print 人气: 495
【字号】    
   标签: tags: , ,

本文集录了度世金针《笑得好起死回生》刺讽骗人、唬人的两帖药。

有几个钱 就骗人

一个学童开始读《百家姓》,学第一句,求师讲解。

老师说:“赵”是精赵的赵字。(苏州人说放肆为“赵”、“精赵”);“钱”是有铜钱的钱字;“孙”是小猴狲的狲字(狲、孙谐音);“李”是张三李四的李字。

学童问说:“这句话若是倒转来解读的话,也说得通吗?”

老师说:“也说得通。”

学童问:“那要怎么说呢?”

老师这样为他解读:“姓李的小猴狲,有了几个铜钱就精赵起来。”

人心不古

有一个人买门神画,误买了道人画。回家贴在门上。

妻子看了问他:“门神原是持刀执斧,鬼才惧怕,这忠厚相貌的,贴他何用?”

丈夫答说:“不要再这样说!如今外貌忠厚的,他作出来的事,更毒、更狠哪!”

 度世金针 *《笑得好》原作者石成金简介:

清代乾隆年间江苏扬州人石成金,字天基,号惺庵愚人,留下中国十八世纪的笑话集《笑得好》,谑称“毒笑话”。石成金是清代的医家,他不仅诊断个体的病情,更是洞察了整体社会­善性佚失的病情,进而开出了“笑话”为药方、为针砭,愿以“笑话”作为提振世道、回复人心善性的“度世金针”。他在〈自序〉中这样说:

“人以笑话为笑,我以笑话醒人;虽然游戏三昧,可称度世金针。”

石成金是医家,也学佛、向佛,认为人性本善。然而,在近三百年前,石老已经意识到:物欲横流昏蔽了善性、风气败坏堕落了人心,腐蚀败坏的世道人心已经走入沉痾痼疾,不下猛药已经救不了了!

石老在〈自序〉中说:“予谓沉痾痼疾,非用猛药,何能起死回生”?所以,他以“毒笑话”醍醐灌顶。在将近三百年后的今天回顾《笑得好》,竟然世道人心的堕落那么的似曾相识,惟今天的人间道更加下流了。看《笑得好》果若入耳发笑,而且入耳警心,这就“笑得好”,悟得了“度世金针”三昧!@*

责任编辑:方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能读书的人不多,而不读书的人又不少!三百年前石成金*就有“毒笑话”笑秀才不读书,拿县官的响屁作文章拍马屁,看看县官怎样“投其所好”“治”了秀才。
  • 三百年前,当时人的“夸风”就已经很盛行,“风行”所及层面,几几乎层层、面面俱到。富有的显族、读了一些书的秀才少不了显示的;有夸自己的,夸儿子的也很行;活着的人要夸,为死作准备的人也要“盖棺”夸自己。那么,穷人家怎么参一脚?怎么夸?
  • 常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说法,这两则笑话都以“医”为象,如何讽刺推诿不任事的?笑里藏泪。
  • 一个“志于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坏事。当然,他在修养仁德的过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过错误,做过错事,但他心里是明白的,是愿意改正的,最终会做一个好人的。宋儒说,“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 苏东坡(清玉 绘图/大纪元)
    从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为一谈,代代欢歌与悲语的记忆在此时空延展,生死交织的特殊时空在此时交叙。苏东坡(苏轼)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虚掷,四时之变,无如此节者”。东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节中的有哪些令他难忘的生命脚印呢?让我们从他的诗集中寻去。
  • 清明节和寒食节这两个节日在古代经常被放在一起讨论,也一起过,那它们的共通点和区别都有哪些呢?还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两个节日的起源是什么,除了扫墓之外还有什么别的习俗,那今天咱们就把这些问题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高鼎《村居》)微风和纸鸢是春日里的绝配,它有唤起人们儿时记忆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吗,风筝其实已经有二千四百年的历史了,它一开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让我们来聊一聊风筝的历史。
  • 年少时看过一副对联,一下就记住了。对联说:“不生事、不怕事,自然无事;能爱人,能恶人,方是正人。”而这下联就出自于《论语》本章。不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九个字,仔细琢磨,内涵极深,令人感慨。
  • 一只巨型鸽子雕塑去年10月起现身纽约曼哈顿的高线公园(High Line),约16英尺(4.9米)高。创作这件艺术品的艺术家Iván Argote认为鸽子是纽约的标志动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鸽子其实是多年前从欧洲移居到美国的“移民”,也从另一角度讲述了纽约的移民历史。无处不在的鸽子,见证着这座城市的过去与现在。
  • 事实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门教人“三达德”,要“智、仁、勇”并修。故而,此处应将仁知贯穿、融合理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