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前文)
(二十五)碾米厂
稻米自古即为五谷之一,为国人的主食,自从电影“无米乐”播出以来,引发民众热烈回响,在感佩常年与田为伍的农民辛劳,抚今追昔,让我们循着碾米产业由盛而衰的轨迹,重拾“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的刻苦情怀,赋予米食文化时代价值与意义。
为找寻梅山早年碾米厂的蛛丝马迹,特别请教梅山文教通讯编辑钟政道先生,由他口中得悉,他阿公钟龙先生在日据时代便是在梅仔坑中正路开设“明兴碾米厂”。那时梅仔坑约有5家碾米厂,经询问梅山文教基金会创会董事长沈耀相与荣誉董事长沈耀宜兄弟,江茂男老师以及刘永茂先生,得出的结论:当时经营米厂较有名气的除了钟龙(绰号米碾龙)外,还有刘永茂的父亲刘德旺,吴振义的父亲吴新章(绰号卷毛章),还有一家从元长乡搬来的张姓业者,绰号“元长仔”,以及规模最大的“梅山农会”。
碾米厂营业对象以梅山农民居多,并提供委托碾米之业务。因早年梅山梅北村务农耕作人口众多,且稻作面积宽广,自然形成碾米业的巅峰期,碾米厂机器轰隆声响个不停,忙碌之中看着顾客满意的笑容,也颇有几分成就感。当年经营碾米业者多为地方上有头有脸的乡绅,才有足够的财力购置机器,日据时代购买一部碾米机约可购得五甲地,这样的高资本额,绝非一般寻常百姓所能筹措,而其营业地点都在市区精华地段,交通便利,店面醒目又气派,对提升营业额大有助益。
当年台湾经济尚未步入正轨,物力维艰,“粒米寸金、穷人望穿”,经济拮据的穷苦家庭常是“蕃薯签配菜脯”,只有逢年过节才有白花花的米粒佐食,因此,街上碾米厂常是那个年代孩童最常光顾的据点。看着一粒粒珍珠般的白米哗啦啦宛如瀑布般流泻,那种欣羡的眼光简直像“望穿三层秋水”,碾米厂的风光可见一般。
梅山位处于亚热带,高温多雨,最适合稻米的生长,早年梅北村公馆园、中庒、尾庒仔、大园以及安靖村安靖寮等,都是生产稻米聚落区。每当收割后的稻谷,经由干燥、收割等程序,再经碾米厂多重处理后才能成为食用白米,早年传统碾米机噪音大,属于地立式,外观全由桧木架设而成,约三层楼高,设备动力约三至五匹马力,设有砻谷部分的筛子,风鼓各三个,而精米部分的筛子、风鼓各一个等,每天碾米约二至三千斤左右。
当机器运转时作业人员需随时注意运作情况,直到稻谷去掉外壳成“糙米”,谷壳由风鼓经管道排至粗糠间,接着把糙米放进精米机内慢慢脱去米糠,即成为圆润润,细白诱人的米粒。但这项传统式碾米厂历经数十寒暑,经营者每每传承一、二代有余,在乡间地区也建立起一定口碑,虽然未能赚取高额利润,但抱持一股服务乡梓,回馈邻里的心,也让他们的信誉备受赞扬,其价值更胜黄金万两。
随着时代变迁,人们生活方式改变,加上西式饮食文化输入,曾在农业时代风光一时的梅山碾米厂经营大受影响,早年传统碾米机空气及噪音污染高,同时也需耗费大量人工及劳力,且下一代多已无意继承衣钵,最重要的因素则是梅北村各农民不再耕田维生等种种原因,导致传统碾米厂一夕间烟消云散,被迫关门,甚至闲置荒废。走过从前,细数沧桑,反映梅山农业社会生活演进,彰显先民文化结晶,早年古老建筑风格美学的传统碾米厂,虽已失去实用性的产业价值,但也传承先祖勤奋诚朴,刻苦耐劳的精神,实属值得安慰再三呢!



(二十六)槟榔扇子
说到槟榔,大家对它的印象就是吃了会让人满嘴通红,如果常吃,牙齿容易变黑,严重的话会断裂,甚至得口腔癌,虽然槟榔恶名昭彰,但是大平果农却将它变成“摇钱树”、“绿色金”呢!请继续看下去,我们从梅山起,就开始慢慢绕经36个弯道,沿途丰富的植被与云雾凉爽的温度,让人感觉呼吸跟身体一样变得很凉爽惬意,一路上两旁姿态柔美通直的槟榔树形,配合和风榔影,徐徐迎面而来,颇富诗意,一时溽暑全消。经平路、望风亭来到海拔一千公尺左右的大平,著名本土小说家张文环先生就是道道地地的大平人。
我约了最骨力的太平村严清雅村长,向他请教早年梅山大平盛产槟榔扇子的来龙去脉?严村长表示,梅山大平早期是台湾种植槟榔面积算是较多的乡镇,后来政府推广水土保持与预防口腔癌的成效颇佳,槟榔园的面积才逐渐减少并改种孟宗竹等。但是以栽种槟榔为业的农民生计却大受影响。在大平农村生活的村民都知道槟榔叶的用途不少,可将槟榔叶晒干变硬,再用剪刀裁剪,可做成扇子或拖鞋、凉鞋,可说是环保再利用的材质,完全符合天然健康、无毒、无污染的再生产品,甚至还常常见到村民把不用废弃的槟榔叶当做煮菜大灶的燃料用呢?
早年把废弃的槟榔叶加工作成扇子非常简单,严村长说,首先将掉落的槟榔叶清洗干净、晒干之后,叶子就会变硬了,接着剪裁成半圆形的团扇,就可以拿来当做扇子使用。从前阿公、阿妈要生火煮饭时,常用这种扇子来搧火助燃呢!由于这种槟榔叶扇子的扇面固定,也可让家里小朋友发挥创意,用压克力颜料在朴素的扇面上作画或自由涂鸦彩绘。
另外,也可利用槟榔叶柄靠近枝干处比较肥大部分,拿来做成拖鞋和凉鞋。作法是先挑选槟榔叶,如果叶片发霉就不能用,四周边陲太薄也要处理掉,然后将槟榔叶清洗干净,再裁剪成鞋子的形状,再来用固定的模板压平成鞋垫,先晒干,让鞋底变硬,再研磨,避免鞋面出现高低差,最后,经过缝制鞋底和鞋带或绑带,就完成了,整个过程都没有添加任何化学药剂处理,而保留槟榔叶原本的纹路和色泽。
而槟榔叶拖鞋、凉鞋除了是环保无毒的鞋子外,因为槟榔叶含有槟榔咸,可分解汗酸、抑制细菌生长,加上叶子具有天然香气、毛细孔可吸汗、除臭,所以做成抗臭鞋垫,很适合有脚汗的人穿,因此又称为“绿金叶子”,即使穿久坏了,将鞋子丢弃后,它也能自然分解,完全不会污染环境。
四十多年来,我只能像个踽踽独行的旅人,悠旅在传统产业与民俗艺术人文的领域,寻梦与圆梦之间,緃然有着太多的艰辛与曲曲折折,但我亦深知,投入此项用相机“纪录现实、反映人文”的报导行列,自当必须有更大的耐力和心力做立足点才行,当然,个人的力量极为有限,唯有真心用相机去纪录梅山早期各行各业,才能唤起群体的认知,共同来关怀老祖先的民俗乡土技艺、产业文化传承等,也才能汇聚一股强有力的暖流,对社会的脉动与讯息,尽一己棉薄之力。
老相片,不仅是往日祖先们生活的缩影,也是梅山乡亲的智慧和传承,透过老相片的影像纪录,让我们了解在不同年代的梅山风情与人文。而老照片该是一种历史史料最直接的证据,保存了时过境迁的心路履痕,带给梅山这块土地的人民许多往日回忆。古人曾谓:“写作是名山事业、足以传诸后世。”在此,虽不敢自称是一项成果的标榜,但却是多年来投入写作微薄的成绩,这点绝对是无庸置疑的。在此也感谢内人詹瑞惠大力支持与鼓励,以及梅山乡亲们,让我在生命的历程中踏实又充满璀璨的远景,衷心感激。(全文完)



@#
──转自梅山文教
(点阅【恋恋梅山──老照片怀旧情】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