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17年08月15日讯】少林自北魏开山之后,步入繁华富庶的隋唐。盛世天朝的光辉,映衬着帝王将相、名流雅士的超然胸怀。行道宴坐桂月之下,花发钟鸣相伴缤纷,犹如行云流水的悠远空灵,也正从隋唐士庶的身上,悄然散出。
在远离尘嚣的嵩山,此时正是青山碧水、禽鸣远木、花影笼廊般的人间仙境。少林僧众心与自然灵犀相通,日夜闻钟参禅,春秋托钵修心。静卧素舸,神游天外的桃源生活,将满山旷野的豁达,都融在心中。
崇佛敬道 大化国风
隋朝历经两代三十七年,虽然国运短暂,但两代国君均是大兴佛门,宣扬宏道。隋文帝杨坚即位之初,就有沙门携带西域梵语经卷二百多部前来拜见,隋文帝敕命官方寻访翻译人员。开皇二年,文帝下诏兴建新都,以“大兴”为名。
隋文帝君临天下二十四年,勤政爱民,推行政令也多涉关社稷民生,于是上行下效,国风大化。加之,他崇佛尊道,佛门由此振兴,仁风遍及大隋国土。
隋皇崇佛,朝野信仰风靡。隋文帝命人雕刻、铸造、描绘神佛,都要用心虔敬,他亲自率众瞻仰礼拜神像。大隋国土,伽蓝宝塔林立辉映,信众礼佛步履接踵。当时出家修行的僧尼就高达三十万人。各地修建寺塔、塑造佛像、抄写佛经,浓厚的信仰之风,席卷开皇一朝。
僧中之龙 净影慧远
隋朝初年,少林寺的住持是慧远,他被齐隋两朝称为“僧中之龙”。据说,慧远天生与佛门有缘。他3岁时,在街上看到托钵化缘的僧人,都会毕恭毕敬地合十礼拜。年纪幼小的他,整天吵着要去寺院。
慧远父亲早逝,他的母亲和叔父就整日哄着他,盼他回心转意。这样勉强度过了三年时光。慧远6岁时,再次吵着要去寺院,否则就不吃不喝。母亲看他整日发呆忧愁,只好带他去佛院。这个乐于出家的小童,天生就具有佛缘,一进寺院,便容光焕发,一改忧愁的形貌。只因他年纪太小,寺里的僧人就教他识字颂咏,学念经典。
慧远的第一个师父是昙始。他不仅道行高,武功也极深。他见慧远天资聪颖,悟性极好,于是在教他佛典的同时,也向他传授武功。慧远13岁时,昙始正式给他剃度。慧远如愿以偿,成为真正的小沙弥。
宣政元年(578年),周武帝召集五百名僧众进入皇宫,准备下诏废佛。在大殿之上,面对手持刀枪、身披铠甲的皇宫侍卫,慧远不惧声威,当庭抗诏,与武帝辩论,阐述佛法辅助王国教化的种种裨益。僧众唯恐他会遭遇不测,都吓出了一身冷汗。
这场激烈的辩论,以武帝理屈词穷,无果而终。慧远与僧众走出宫城,他对众人说:“现在时运乖戾,一人之力难以回天。”他希望众人不要因为这场法难,就悲伤沮丧。
周武帝一意孤行,佛道兼灭。天下寺院被废,僧徒四散,少林寺也不例外。三年后,周武帝暴毙身亡,周静帝宇文阐即位,他下诏复兴佛道二教,流散的僧众逐渐回到寺院。慧远前往嵩山住持少林寺。周静帝出于对亲恩的孝思之情,将少林寺改名为“陟岵寺”。陟岵(音至护),原意是指登上长满草木的山,延伸意义是指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开皇年间,隋文帝将陟岵寺改回原称“少林寺”,并赐给少林寺一百顷土地,作为对佛门的奉养。开皇七年(587年),慧远被推选为六名大德之首,进入京师,奉隋皇之命统管天下僧众。
少林武僧 翻城报国
少林能够立足于天下,声名远扬,和唐太宗李世民扶持佛门有关。唐太宗曾经说过,自己是金轮圣王的化身,降生在帝王之家,是为了施恩于天下,普济群生。太宗认为,济世度人也是领悟佛法的一种方式。
唐武德二年(619年),隋将王世充在洛阳称帝,僭号“郑国”。其侄儿王仁则占据少林寺属地柏縠坞,建辕州城。秦王世民征讨王世充之际,少林寺上座善护、寺主志操、昙宗、智兴等十三名僧人,在洛阳附近辕州城内赵孝宰等人的配合下,与唐军里应外合,夺取辕州城,昙宗等人生擒守将王仁则,归附李世民。
秦王世民派李安远奉持秦王教书《告柏谷坞少林寺上座书》,前往少林嘉奖宣慰,昙宗被封为大将军。少林武僧立志出家修行,不愿入仕做官,唐太宗就将千段绢帛、四十顷良田、水碾等物一并赐给少林寺,并由朝廷拨款设立五百僧兵及私人营房,用以自卫。由于练习武术消耗体能,唐太宗还特别准许少林武僧吃肉。在唐太宗的扶持下,少林寺得以发扬光大。少林武僧翻城报国,由此闻名遐迩。

三帝国师 大行禅法
贞观一朝结束后,唐高宗李治继位。咸亨三年十月(672年),唐高宗和武则天驾临少林寺,施赠佛像、经幡等物。高宗御书《般若碑》碑额,由王知敬书写碑文,刻在碑石。
武则天为了超度罪孽深重的亡母杨氏,派人施赠金币、丝帛等物,并在少林修建了十层的弥勒佛塔,希望能够早日超度亡母。高宗驾崩后,武后再次亲临少林寺,为高宗追福。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武后诏请少林神秀、嵩山慧安两位僧人入京,特赐乘坐肩舆入殿。武则天亲行跪拜礼,安排他们住在宫内,以便朝夕问道。当时王公贵胄纷至沓来,礼拜两位僧人。

神秀在京师大行禅法,声采飞扬,有幸成为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的国师,所以后世尊称神秀为“三帝国师”。
神秀贵为三帝国师,虽无缘禅宗衣钵,却是宽仁之辈。当初,他的师父弘忍将衣钵传给慧能,引发一场争夺衣钵的纷乱。慧能大字不识,天赋却极其聪颖,听到佛法就能领悟内涵,所以弘忍将他定为衣钵传人,就是禅宗六祖。神秀的徒弟以慧能不识文字,常常讥笑他。神秀说:“慧能无师自通,颍悟在先,我当然不如他。” 神秀劝他们前往山林参禅悟道,降伏嗔怒邪见,不要白白虚度光阴。可见,神秀的度量非常宽宏。
名流雅士 钦慕嵩高
唐朝人才辈出,写下无数华彩诗文。受当时国风的渲染,李白、白居易、岑参、韦应物等诗人在各自的作品中,都表达出他们对嵩山、对少林的钦敬和仰慕。
李白笔下,嵩山高耸峻极于天,树木花草含带紫烟。每当明月高悬,松风吹动,夜色下,琴声依稀飘至,天宫的仙子仿佛正随之起舞。“萝月挂朝镜,松风鸣夜弦”,“道在喧莫染,迹高想已绵”。吟诵李白的诗句,人们不难想像,在嵩山修行的隐士折芳桂,采兰若,沉醉于清幽的仙韵,那出世的神态何其倜傥逍遥。大道在心,尘寰的喧嚣都难以渲染;高蹈的心迹,在苍宇驰骋游憩,令人浮想联翩。
白居易游少林,留下“始知驾鹤乘云外,别有逍遥地上仙”的感叹;韦应物游少林,听到寺院的钟声,直叹“鸣钟生道心,暮鹤空云烟”;岑参游少室,淡泊的心境融于山水,悠然道出:“况本无宦情,誓将依道风。”
隋唐盛世,繁华富丽伴随着恬淡的国风。无论王侯将相,还是才子侠客,都被深远高洁、韵味无穷的清淳笼罩着。每个人的心中仿佛都有一座世外桃源。世人留恋“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泊清宁,向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悠悠清雅。帝王护持,士庶崇佛,隋唐的敬天慕道之风,将灿烂与辉煌永隽青史。
参考资料:
1.《全唐文》
2.《续高僧传》卷8
3.《宋高僧传》卷8
4.《全唐诗》
5. 《少林访古》,温玉成,百花出版社,1999年 #
(大纪元原创作品,请勿侵权)
责任编辑:张宪义、李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