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中国文化的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中)
1909年~1910年,油画《在晴园书房中工作的L. N. 托尔斯泰》(公有领域)
列夫•托尔斯泰是享誉世界的文学巨匠,是中国人眼中伟大的俄罗斯君子,也是影响印度甘地的英雄。他的一生经历过贵族的奢华浪漫,经历过农人的辛苦耕耘。为了理解生命的意义,他不断地探索着人为何而生,又为何而存在?在漫长的探索中,他将智慧的目光投放在中国,并从中华文化中汲取思想精华,作为打开人生意义的一扇天窗。
托尔斯泰将“无为”置于人类进步之上
1862年,托尔斯泰发表《进步与教育理念》一文,他写到:“我们知道中国拥有2亿人口,并且排斥着我们的‘进步’理念。我们都不怀疑,进步是全人类共同的法则,我们是文明的信徒,我们是正确的,不是信徒的人是有罪的。于是,我们用枪炮向中国人灌输‘进步的’理念。”
他接着写到:“英国与中国和印度发生战争,法国拥有两个波拿巴以及最现代的美国为奴隶权益进行残酷的战争,与他们相比,古希腊和古罗马拥有更多的自由和平等。”
“这些‘文明的信徒’,他们真诚地相信,因为这一信仰对他们有利,因此凶恶地、残酷地在全世界宣传他们的(宗教)信仰。这使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中国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三个强国用枪炮‘真诚地、天真地’把‘进步的信仰’输入中国。”
托尔斯泰把老子的“无为”置于人类的“进步”之上。他质问:“劳动?致力于什么?为了鸦片、烟草和伏特加(烈酒)的生产以及销售商、股市投机者、机器的发明者和销售者。所有军人和其他人都在竭尽全力工作着,显而易见的是,如果这些劳动者停止工作,人类才会获胜。”
托尔斯泰阐述自己对“无为”的理解,他写到:“无为是一种‘伟大的理解’,表面看它好像是什么都不应该做,不应该努力让雏鸡从蛋壳里被解放出来,因为这只会伤害它;雏鸡会凭借自己的力量按时破壳而出。因此,无为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不做,而可能是集中精力关注生活进程的最积极的方式之一。”
随着欧洲的入侵消失的民族智慧
托尔斯泰曾经密切关注英国在中国的军事行动。对于英国侵略中国的残酷,托尔斯泰倍感愤怒。这一问题使他痛苦许多年,他曾几次“致函中国人”。在去世的前几年,他终于将这些信函发表了。
在信中,托尔斯泰对高贵温柔的中国人表示钦佩,对他们遭受到欧洲列国的残忍侵略表示同情。他认为欧洲对中国的入侵,树立了反面的榜样。他强调中国人应该继续保持平和,正是这种平和会让中国获胜。
他呼吁,中国在最艰难的时刻不要改变自己对暴力的态度,那就是不要以恶治恶。“不参与邪恶,不仅是获救的最可行的办法,也是战胜那些信仰邪恶之人的最可行的办法。”
当托尔斯泰得知中国人的战斗情绪被挑起来时,他曾警告道:“真正的民族智慧、平和、勤劳,作为古代中国的支撑点,将随着古中国的消失而一起消失。这些智慧本应该是逐渐从中国传向所有民族的。”
中国学界对托尔斯泰的回应
20世纪初,中国开始关注托尔斯泰。当时托尔斯泰已经享誉全球,信函和评价他的书籍从世界各地寄往亚斯纳亚-博利尔纳庄园。与此同时,托尔斯泰的著作开始在中国被翻译成中文,并获得中国读者的认可,引起共鸣。来自中国作家的书籍和信函也开始大量的寄往俄罗斯。
托尔斯泰去世时,中国的报纸和杂志刊登了大量悼念的文章,称托尔斯泰是“伟大的哲学家”、“可敬的文学英雄”、“比马丁.路德更深刻的宗教改革家”、“伟大的俄罗斯圣贤”。
对于托尔斯泰著作《什么是我的信仰》,上海《民立报》写到,我们现代文学中是否有比他更珍贵的著作?中国现代作家中是否有可以与托尔斯泰相提并论的人?是否拥有和他一样强大、无畏的心灵?
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在中国大量出版,作家本人也受到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尊敬。然而随着文化大革命的临近,在中共党魁毛泽东的指示下,俄罗斯经典文学受到严厉批判,从1961年开始,中国大量焚烧托尔斯泰的书籍和其它经典著作。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各界总结过去一百年的兴衰历程,努力构建昔日的大国风范。因此振兴俄罗斯传统文化成为重要的一项。列夫•托尔斯泰的遗产并非仅限于文学,也包括他富有洞见的哲学思想。由于列夫•托尔斯泰的文学作品及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普世价值,被俄罗斯认为是振兴俄国文化的重要象征。
一百多年来,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命与精神仿佛穿越时空,一直传递到今天。他在生前,对人类未来的美好留下了殷切的期盼:“总有一天,人类会终止争斗、厮杀和死刑。他们将彼此相爱,这一时代将不可阻挡地到来,因为在所有人的灵魂中植入的不是憎恨,而是爱。”@*#
责任编辑:苏筱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