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的毒笑话《笑得好》选译

笑得好起死回生 来世愿变你父亲还债

作者:允嘉徽

父子关系怎解读?债务人和债权人?。(静怡/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1042
【字号】    
   标签: tags: ,

富翁要债

一个富翁家大业大,见人有难常借钱救急,不少人欠了他的债。

一天,富翁把欠他债的人都叫到家里来。富翁吩咐那些债务人说:“你们如果家里什么东西都没有还不了债,可对我罚誓,愿来生如何偿还,我就烧了你们的借帖借据,不要讨债。”

有个欠钱较少的小债户说:“我愿来生变马,给主人骑坐,来偿还宿债。”富翁点头,将他的借帖烧了。

接着有个中债户说:“我愿来生变牛,代主人出力,耕田耙地,来还宿债。”富翁点点头,也将他的借帖烧了。

最后,一个欠了很多钱的大债户说:“我愿来生变成你的父亲还债。”

富翁大怒说:“你欠我许多银子,不仅不偿还,反而要占我便宜,这有道理吗?”正要打骂……。

那大债户说:“听我说实话:我欠你的债太多,不是作牛作马,就可以还得完的。所以我情愿来生变成你的父亲,劳苦一世,不顾自己的身命,积蓄大片田房家业,自己不享用,尽数留与你快活享用,这一来不就可以还你的宿债了么?”

父亲是债务人,儿子是债主?

看官们看这“父亲是债务人,儿子是债主”的解读,想说两句吗?进一步观察中国人的家庭,真的普遍存在“钓大鱼给孩儿吃”的传家观念吗?从清朝看到今,中国人都一样吗?那咱们的“儿子们”怎么看待“父亲们”呢?请看下一则笑话。

还要我的饭吃

有对父子分居各自生活几年了,那儿子存了一些钱,而那父亲因又老又病不能赚钱养家,生活没有着落沦落为乞丐。

有一次乞丐父亲刚好经过自己儿子的家门。有相识的人指着那父亲问那儿子说:“此人想必不是你的父亲吧,否则你怎么一点都不惦顾他?”那儿子说:“我虽然是他生的,如今我不要他的饭吃就够了,难道他自己的饭,还想要我给他吃么?”

石老评语:“世人虽无此等不孝,然而供给不敬者,颇有其人。”

如果石老超前的看到了今世的“不孝子”,不知道要写出怎样的“笑话”才能警世啊?当今之世竟然有为了钱杀父母、害死父母的魔鬼儿女啊!

《笑得好》作者简介:

清代乾隆年间江苏扬州人石成金(字天基,号惺庵愚人)留下中国十八世纪的笑话集《笑得好》,共二集约二百则笑话。石成金是清代的医家,他不仅诊断个体的病情,更是洞察了整体社会善性佚失的病情,开出了“笑话”为药方、为针砭,愿以“笑话”为提振世道、回复人心善性的“度世金针”。他在〈自序〉中这样说:“人以笑话为笑,我以笑话醒人;虽然游戏三昧,可称度世金针。”

石成金是医家,也学佛,认为人性本善,是因为物欲昏蔽了善性、败坏的风气堕落了人心,沾染成痼疾,医药也难痊。所以他以“笑话”为针砭。他希望听到他的笑话的人,入耳发笑,而且入耳警心,这就是《笑得好》的人,这一来,“人性之天良顿复,遍地无不好之人”。

石成金在近三百年前已经意识到:世道人心败坏已经是沉痾痼疾,不下猛药已经救不了世人了!他在〈自序〉中说:“予谓沉痾痼疾,非用猛药,何能起死回生”?过了近三百年后的今天来看《笑得好》,犹然是笑话中的奇宝,博君一笑、醒君顿悟。@*#

责任编辑:方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个百岁的老人,别人看他富贵满门、子孙满堂,真是羡煞人了。可是富贵十全的老人却还有桩忧愁事儿,猜猜,他为何攒眉不乐?在百岁寿辰那天……这是选译中国十八世纪,清代石成金的度世笑话集《笑得好》。现代人,看一看近三百年前的“毒笑话”,今昔比一比,也能“笑得好”,笑出自省、回复善性吗?
  • 百虫之长“龙”有一天下了一道命令:凡是虫辈中有三个名字的都要治罪。蚯蚓和蛆双双去避难。蛆问蚯蚓:“你怎么有三个名字?”蚯蚓答说:“那识字的叫我为蚯蚓;不识字的叫我为曲蟺;乡下没知识的人,又叫我做寒现;这不就三个名了?”……三百年的毒笑话清代石成金《笑得好》选译,笑得好笑出醒悟、笑回善性。
  • 看笑话怎样《笑得好》?表面看笑话,内蕴看世道、看人心,清代医家石成金的本心是让人找回“好心”--善心。以下为现代读者选译《笑得好》,看一看近三百年前的“毒笑话”,同时,比一比、较一较今昔,愿天下都能“笑得好”,找回人之初的善性、善心。笑点:黑齿妓闭口藏齿说,白齿妓呲口露齿说。
  • 《笑得好》表面是笑话,内蕴是世道、是人心。看《笑得好》怎样“笑得好”?将心比心。看一看近三百年前的“毒笑话”,同时,比一比、较一较今昔,愿天下人都能“笑得好”,找回人之初的善性、善心。笑点:剩个穷花子与我混混!
  • 齐国有个姓国的人,因“盗”发家致富,宋国有个穷人向氏跟国氏请教秘诀,却因“盗”而遭殃入狱。他们两人的“盗”术为何有这般天壤之别呢?
  • 一个“志于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坏事。当然,他在修养仁德的过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过错误,做过错事,但他心里是明白的,是愿意改正的,最终会做一个好人的。宋儒说,“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 苏东坡(清玉 绘图/大纪元)
    从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为一谈,代代欢歌与悲语的记忆在此时空延展,生死交织的特殊时空在此时交叙。苏东坡(苏轼)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虚掷,四时之变,无如此节者”。东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节中的有哪些令他难忘的生命脚印呢?让我们从他的诗集中寻去。
  • 清明节和寒食节这两个节日在古代经常被放在一起讨论,也一起过,那它们的共通点和区别都有哪些呢?还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两个节日的起源是什么,除了扫墓之外还有什么别的习俗,那今天咱们就把这些问题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高鼎《村居》)微风和纸鸢是春日里的绝配,它有唤起人们儿时记忆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吗,风筝其实已经有二千四百年的历史了,它一开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让我们来聊一聊风筝的历史。
  • 年少时看过一副对联,一下就记住了。对联说:“不生事、不怕事,自然无事;能爱人,能恶人,方是正人。”而这下联就出自于《论语》本章。不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九个字,仔细琢磨,内涵极深,令人感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