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猪肉砧走向指挥台的德弗乍克
说到捷克著名的音乐家─安东尼‧德弗乍克,大家可能会有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因为学校的音乐课本里曾提到过他,但要说出他有哪些作品,一时之间又记不起来,这时候,只要提及《念故乡》这首歌,大家就会像想起老朋友似的说:“啊!原来就是他!”《念故乡》这首歌谣是从德弗乍克的e小调第九号交响曲《来自新世界》第二乐章里所节录出来的旋律。至于他的其他作品,诸如撷取大量民间素材所完成的斯拉夫舞曲、歌剧、协奏曲及序曲等等,至今也都是音乐会上常见的曲目,并经常被用来当成各种广告媒体的背景音乐!
这一位领有合格肉贩执照、外貌又长得像补锅匠似的音乐天才─德弗乍克,其创作生涯与艺术上的成就,恰好代表着十九世纪欧洲上层菁英文化从民间乡土大众文化吸收题材与养分,并且将这些素材转变成主流文化,和他从猪肉砧走向指挥台的身份转变,正好形成一组强烈的对比。
德弗乍克于1841年9月8日出生在波西米亚盆地、位于布拉格北方约30公里左右的一个名叫内拉霍捷伏斯的小村庄。德弗乍克的父亲经营一家肉铺兼营旅馆,父亲和两位伯父都是爱乐者,其中二伯父约瑟夫是当地著名的小号手,而他的父亲法兰堤谢克(1814~1994)则擅长演奏齐特琴。德弗乍克自幼就沉浸在具有悠久音乐传统与乡村纯朴的环境中,这些外在的因素也深深地影响了他未来创作的方向与内涵。

德弗乍克6岁时进入村内的小学就读,因为当时乡村学校的教师大多兼任教堂司琴的职务,所以德弗乍克得以接受老师的启蒙和学习小提琴,不久之后就开始在父亲所经营的旅馆以及教堂里演奏。德弗乍克的父亲原本执意身为长子的他必须继承家业,但是在当时的环境,要学会肉贩的本事和取得执照必须先懂德文,所以在13岁那一年,德弗乍克转往兹洛尼策跟随该村庄的乐长黎曼学习德文与小、中提琴以及键盘乐器的演奏法与和声学。黎曼和德弗乍克的舅舅,强力劝说德弗乍克的父亲让他走上习乐之路;由于德弗乍克发育较为迟缓,外貌羸弱,似乎难以接下肉铺兼营旅馆的家业。虽然他已经领有肉贩的执照,但是父亲最后终于答应让他前往布拉格风琴学院,正式展开了他的音乐家生涯。

德弗乍克在布拉格的生活可以用“勤工俭学”来形容,而且一毕业之后随即以中提琴手的身份加入康札克乐团以维持生计。这个乐团就是后来在1881年落成、专门为捷克人上演歌剧与戏剧的国家剧院前身。德弗乍克在1871年辞去该乐团的职务,转而开始密集地创作。1873年,他以哈雷克的爱国诗为歌词创作声乐曲《白山的继承者》,在布拉格首演之后一炮而红,奠立了他在捷克乐坛的地位。@#(未完,待续)
──节录自《捷克经典》近代欧洲的音乐摇篮/柿子文化
(点阅【捷克经典】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