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17年06月12日讯】(大纪元记者徐乃义台湾桃园报导)郑炳和原本是从事资源回收,曾因误收疑似赃物而被警察拘留,戴手铐、脚镣、拘禁了一晚,如何解释都无法为自己洗冤,只能任人摆布。当时心灰意冷而不想再经营回收场,幸好危机也是转机,从事创作为自己另寻了一片新天地,而且应邀各地参展,还被人戏称是资源回收业的“马盖先”,郑炳和说:“我也会继续创作下去,将更好的作品呈现给大家。”
出生低收入家庭 国小毕业当铁工厂学徒

42年次的郑炳和,小时候因为家境贫困,甚至连鞋子都没得穿,吃的、用的都是别人多余不要的,更别说是拥有玩具机器人;从桃园杨梅水美国小毕业后,他就来到机械工厂当学徒,从早到晚在机械厂摸索中,郑炳和没料到会把废铁变艺术品,亲手打造机器人。除了是自己的天赋外,也是弥补童年的匮乏,在创作中找回失去的童年,这是他始料未及的。
郑炳和尚未从事资源回收工作前,陆续作了二十多年的车床工,因为学习能力强,加上当兵后认为该创业养家,因而开设机械加工厂。原本希望事业能有所成,但人算不如天算,当时许多工厂外移,机械加工厂订单越来越少,最后只能关厂。
屋漏偏逢连夜雨,工厂关门了,又遇到家庭变故,为了糊口,只好转行做资源回收。当时“收破烂”的工作也让许多人怀疑,但是或许冥冥中自有安排,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自己一直以来对回收物抱有极高兴趣,更喜欢到别人开的资源回收场去寻宝。
郑炳和发现,有些铁椅的一个螺丝掉了,可以找一个螺丝锁上去,或者是一个接着点掉了,就用焊接的方式把它焊上去,又可以再利用,这是后来所谓的“资源再生”。他说:“我可以花很少的钱学到很多的东西。”从事回收业多年的他,看尽了人生百态,许多弱势家庭以回收维生,辛苦一天以换取微薄的生活费用,有句谚语说:“手心向下是助人,手心向上是求人,助人快乐,求人痛苦。”郑炳和强调,自己曾经苦过,懂得穷人的苦,因而期许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别人。
天马行空想像力 变成环保艺术家

郑炳和在杨梅经营资源回收场,发现资源回收物里有很多宝藏,丢掉实在可惜,他把废弃净水器、冷媒管、排气管、离合器、轮胎钢圈等废五金组合焊接成一座座机器人,也发挥天马行空的想像力加以彩绘,把冷硬的铁材重新注入新生命。民国95年参与当时桃园县政府环保局推动资源回收形象改造计划,原本只是藉由工作之便,希望废弃物可以再利用,美化环境,改造形象,没料到造成始料未及的回响,受到大众瞩目及肯定,报章媒体也很惊艳,包括:“素人艺术家”、“郑炳和的异想世界”、“钢铁艺术家”、“素人艺术家”等,也鼓励郑炳和从此与“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郑炳和探研,最初的创作概念是以让观赏者觉得好玩、有趣为出发点,因为他总认为,艺术应该是源自生活,不受拘束。
郑炳和用收集到的储水槽、耕耘机翻土刀和汽车避震器,做出第一个机器人─“呆呆机器人”,更得到桃源美展雕塑类佳作。他经营资源回收场10多年,对于回收的许多机器、汽机车废料,总觉得占地方又碍眼,但有一次到朋友家中看见以链条、螺丝等零件做成的机器人,决定花些心思将这些颇有份量的废铁进行形象改造。尽管没有经验,却无师自通做出机器人,所有造型全都是自己凭空想像,利用电焊切割完成,而且似乎停不住似的连续做了许多。有一天,郑炳和发现一根没切割的伟士牌机车排气管,后来竟在他的巧手下,完成了“鹤”此件作品,该作品目前正在农博客家工艺馆展出中。
直到现在所创作的作品已有300多件,而且种类繁多,让观者称奇不已。2016年时,他为桃园灯会量身打造三件大型作品:“炳哥环保再生能源电厂”、“午鱼”、“西伯利亚白鹤”,郑炳和想藉由作品传达以下理念:“使用再生能源的迫切性”、“保育濒临绝种动物”、“守护美丽的海洋,期许能还给海洋一个洁净的未来。”
“古代书生”与“低头族”则是藉作品来为古今学子做对照:“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勿过度使用3C产品,以培养健全良好的生活与学习环境”。这两件作品于2016年,在十三行博物馆首次展出,获得很大的回响。
作品为人生体验 也是对世人的启发
郑炳和回忆,有一次回收到一个缺角的花瓶,想要填补缺口,却补不起来,于是插上向日葵,却意外地遮住缺口。后来有一天,他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也没有看到那个缺角,还是很漂亮,郑炳和就将它做成作品,叫做〈观悟〉。〈观悟〉中有四个用净水槽制成的人头,同时观看着缺角花瓶,“每个人看的角度不一样,当你人生遇到挫折的时候,你转个角度去看就海阔天空了。”〈观悟〉不只是对观赏者诉说人生道理,也同时勉励着创作者自己。只有国小毕业的郑炳和领悟,过去学生的学习多是听从老师教导,但设计与艺术创作这条路,却得要靠自己努力,俗话说:“遍地黄金任你捡,也得要你弯下腰去捡”,多听、多看、多问、多做,必能精益求精,共勉之。
另一个作品〈叙述〉是说:“人们为了满足自我欲望,过度占用地球的资源,地震是世纪大灾难之一,它是反击?还是对人类的惩罚呢?我们无权去批判,是该彻底反省了!保护唯一的地球,打从个人做起,减碳、环保、珍惜水资源…等。”
作品〈传承〉描述:“地球只有一个,随着科技发达,人们加速耗用资源,能源终会有用尽的一天,可回收利用的资源,到处丢弃造成重大污染,怎不叫人唏嘘!环保尖兵的我们,为了维护大自然的清净,兢兢业业从事资源回收再利用,但个人力行有限,加上岁月的消逝,我已疲惫老矣,但愿今日已过,还有明天,冀望未来能有人衣钵传承。”
作品〈怀念〉则表达:“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俗谚说“养儿育女防老,乃天下父母亲的心愿”,在当今世俗日渐淡泊远离当下,“炳哥”常慎思报答父母亲恩泽,要奉养亲人,惟天有不如人愿,亲人已远离而去。故勉励世间儿女即时报答养育之恩。这些作品,皆是郑炳和对人生非常深刻的体验。

责任编辑:吕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