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uye
外国现代长篇

书摘:德语课(1)

Deutschstunde

《德语课》(远流出版 提供)

第一章 惩罚

他们罚我写一篇作文。

约斯维希亲自把我带进囚室。他敲了敲窗前的栅栏,按了按草垫。然后,这位我们喜爱的管理员,又仔细检查了铁柜和镜子后面我经常藏东西的地方。接着,他默默但很生气地看了看桌子和那满是刀痕的凳子,还把水池仔细瞧了一遍,甚至用手使劲敲了几下窗台,看它有无问题。

他随随便便检查了一下炉子,接着走到我面前,慢悠悠地将我从肩膀到膝盖搜查了一遍,确定我的口袋里没有什么危险的东西。然后,他带着责备的神情,把练习本放在我的桌上。

这是一本作文簿,灰色的签条上写着:西吉·耶普森的作文簿。他招呼也不打一声就向门外走去。他很失望,感觉自己的好意受到了伤害——因为这位我们喜爱的管理员约斯维希对我们不时受到惩罚比我们更难过,痛苦的时间更长,所受的影响更大。

他不是透过语言,而是借着锁门的动作,向我表达了他的伤心和失望。他把钥匙插入锁孔时显得有气无力,捅了又捅,像是不知所措的样子。第一次转动钥匙前他踌躇了一下,接着转动起来,把锁弹开,随后像是抗议自己的犹豫不决,粗暴地转动了两下钥匙。

不是别人,正是卡尔·约斯维希,这个文弱、羞怯的人为了罚我写作文而把我关了起来。

***

尽管我已几乎坐了一整天,但文章怎么也开不了头。眼睛望着窗外,易北河在我模糊的印象中流过。我闭上双眼,它仍不停地流,河上铺满了闪着蓝光的浮冰。

我忍不住目随那条拖船。它用油漆剥落且加了挡板的船头,把灰色的冰块剪裁成各种样式。我也忍不住注视河流,看它如何把冰块冲向岸边,哗啦哗啦地向上挤,再向上推,一直推到干枯的芦苇丛中,并把它们遗弃在那里。

我厌恶地看着一群乌鸦,它们似乎要赶赴施塔德的约会似的,一只只从附近的韦德尔、芬肯韦尔德和汉内弗山特飞来这里,在我们的岛上聚集成群;随后飞上天去,在空中盘旋,直到一阵风吹来,把它们送往更远的施塔德去。

多节的柳树裹着一层闪亮的薄冰,还蒙上一层白霜。白色的铁丝网、工厂、沙滩边的警告牌、菜园里冻硬的土块——春天,我们在管理员的监督下,自己在这里种菜——所有这一切,甚至连太阳(它隔着乳白色窗玻璃而变得灰濛濛、投下许多长长斜影)也都分散了我的注意力。

有那么一刻,我几乎就要动笔了,目光却又不由自主地落到用铁链系着、满是伤痕的浮桥上。桥边系着一艘从汉堡来的汽艇,船身不长但舱房宽敞、黄铜闪亮。这艘船每个星期要运送多达一千二百名心理学家到这里来,这些人对难以管教的青少年怀着病态的兴趣。

我看着这些心理学家沿着沙滩上弯曲的小路走上来,并被领进蓝色感化院所大楼。在寒暄之后,可能还有人提醒他们要小心谨慎,进行调查时要不动声色。

随后心理学家们迫不及待地拥出楼外,装出一副随兴走走的样子,但对我们这个小岛却事事感兴趣,并去接近我的朋友们,例如卡斯特纳、西鲁斯和脾气暴躁的小库尔特。

这些人之所以对我们如此感兴趣,也许是因为感化院曾夸下豪语:在这个小岛上改造过的青少年,离开这里以后,百分之八十不再犯罪。

如果我不是被约斯维希罚写作文而被关在这里,心理学家们也可能追在我身后,把我的经历放在他们的放大镜底下。但是,我必须交出作文来,瘦长而可怕的科尔布勇博士和希姆佩尔院长等着要。◇#(待续)

--节录自《德语课》/远流出版公司

【作者简介】

齐格飞·蓝茨(Siegfried Lenz)

为德国当代最杰出作家之一,与葛拉斯(Gunter Grass)、波尔(Heinrich Boll)两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齐名,但受欢迎程度更胜前两者。

1926年3月17日,蓝茨生于东普鲁士马祖里地区的吕克城。1943年被海军征召入伍,在纳粹德军崩溃时逃往丹麦。战后他在汉堡大学攻读哲学、文学等课程 。

他的成名小说《德语课》(1968),取材自画家埃米尔·汉森在纳粹统治时期被禁止作画的真实事件;本书引发读者对于被纳粹践踏的公民义务进行反省,成为战后德国最广为流传的小说之一。

责任编辑:李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