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17年04月19日讯】(大纪元记者杨秋莲台湾高雄报导)玻璃器物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已经是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其具有美观、耐用的特色外,并持有久远的使用历史。现今随着文创产业的发展,民众亦随着视野的拓展,培养对工艺文创艺术的鉴赏。因此工艺家们在丰富巧思创制下,将平凡冰冷的玻璃,幻化成身价不凡的艺术品,进而跃上国际舞台。
隐于林野、藏身于高雄观音山下的邑昌艺术玻璃设计公司,只要走近即可发觉一个特大的门牌,这是由公司负责人陈宗汉所设计,公司里随处可见到一般的玻璃,但是当走进2楼时,眼前上百种玻璃工艺品,令人见了爱不释手。
原是平凡、冰冷的玻璃,经由陈宗汉精心细巧的创作后,似乎赋予生命力般的栩栩如生。“一个艺术玻璃的制造,除了要有精湛与前卫的眼光外,还必须要有一个不怕挫败的信念。”陈宗汉说,自己除了秉持着对于艺术创作的热情外,也以专业及普及化为目标,希望将艺术玻璃带入民众居家生活,让更多人爱上玻璃艺术。
业务员跨界转行 不入此行不知其苦
陈宗汉表示,自己20几年前本是一家出版社的业务员,因推销书籍结识一名玻璃装潢业者,因此人生旅程重新安排,转行跨入生命中从没想过的玻璃业。他说:“早期建筑业跟铝门窗是结合,体力耗费过多,一层14楼的建筑,玻璃必需7人在一天内搬完,下班后双脚不听使唤的直抖,那时才知道人家所说的‘玻璃牛’的意思。”
陈宗汉从玻璃搬运工基层作起,从中学习到技术层面的加工,渐渐的了解玻璃多层面的用途。“当时大舅子也是作玻璃喷砂加工,28岁与大舅子一起创业后,逐步接触到玻璃切割、加工技术,此时才真正认识到艺术玻璃与加工玻璃的区别。”最后才投入艺术玻璃设计这行,而成为艺术玻璃工艺者。
“不入此行,不知其苦,刚开始学习时非常的痛苦,那时从学窑烧玻璃开始,虽有老师指导,不过一切还是要靠自己摸索。”早期艺术玻璃的资讯是封闭的,显少有可借鉴的资料与讯息,“所以要靠自己的常识去突破技法,虽然过程难免不断的失败,但也让自己吸起经验,在失败与经验中累积了新的思考与创意,也呈现出较多元的作品。”陈宗汉说。
为了让烧窑作品更方便与提升技术,陈宗汉买了一台窑炉,从300度到600度前后大约烧了一年时间,从中不断的尝试与失败,才知原来在烧玻璃时要用隔离粉。“早期的隔离粉要靠进口,在台湾不易取得。”为求得作品颜质提升,他于是四处寻找隔离粉,但是怎么找都无法寻其踪迹。
而后陈宗汉思考如何有其替代物的方式,当灵光一闪,即从陶艺工艺材料里找代替物。他说:“玻璃跟陶艺是亲兄弟,两者都要烧窑,陶艺的表面需要运用到釉,而釉的本身属于玻璃材质,经由实验是可使用的,但烧出来的效果并不完美;后来隔离粉也靠一家进口贸易公司而取得。”
夫妻同心 泥土也能成金
行事低调的陈宗汉,抱着坚持玻璃艺术设计的热情,他在不断的重复失败的过程中,磨练出他对艺术玻璃打死不退的感情。1999年,在一切未准备完善的情况下,夫妻俩带着破釜沉舟的勇气回到故乡旗山创业。
陈宗汉说,近20年来的创业路上,也曾遇到发生挫败是因为自己急于开发新产品,便一直投入购买设备与材料,在资金准备不足的情况下,造成周转不灵,公司陷入停摆,也曾一度想放弃梦想。后来夫妻俩重新思考、评估后,放下身段,跟着展售团体四处摆摊,因而逐渐打响知名度,吸引许多建筑师与业者主动与他们合作。
“夫妻共同创业,双方扶持与鼓励是非常重要。”陈宗汉认为,夫妻两人若一起工作容易产生摩擦,因此采分工合作的方式,太太处理行政方面的事务跟客户洽构图等事宜,在技术面的部分则由他负责。“我们相处之道最众要的是尊重,尽量不把工作的气带回家,或许这也是工作上的一种调味剂。”

陈太太在一旁则笑称,“先生与我相互配合,我包前半段的工作,如玻璃绘图跟设计等全部完成后,再由先生接手雕刻、彩绘、喷彩等。”陈太太还说,夫妻同心,泥土也能成金;虽然在作品理念上有时会跟先生有所不同,常常各持己见争执不下,最后两人冷静后,各退一步找出一个中庸之道。这样所创作出来的艺术品,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有独特性。
台湾最大优势不在产能 而在文创
专研冷加工玻璃艺术十多年的陈宗汉,克服传统设计,在玻璃艺术的领域中找到一个确切的理想与目标,进而积极从事回馈乡里、带动地方文化、参与展览、推广玻璃艺术教学等活动。而民众对艺术玻璃的加工制作有不清楚之处,陈宗汉也稍作解说,“玻璃加工有热加工与冷加工,热加工是常看到用一根铁棒,把玻璃浆取出后做吹制,称为坩锅。还有一种用喷灯,直接用玻璃棒塑形,称为热塑。另外,市面上所见到的琉璃则用玻璃块直接用脱蜡,高温处理后融化塑形,这些需要经过高温加工的玻璃,称之为热工玻璃。所以冷工技法多用于建材,而热工技法则用于艺术品上。”
为了让玻璃技术得以继续萌芽、传承,陈宗汉不藏私的将多年研发、独创技术教给学生,他说:“技术层面的东西要学是学不完的,既然要将技术传承,心一定要广、要放,相对的,学生的反馈也能让自己的技术更上层楼。”他发觉很多学生在创作上有很多丰富的概念,是令人无法想像的,但可惜的是他们对玻璃的材质、技法并不清楚,相对造成实行上的困难。因此他也经常鼓励学生,无论学什么工艺或技术,一定要把其学到专精。

台湾的玻璃加工最早发源于新竹,因为当地具玻璃产业所需的两大原料─瓦斯与硅砂,在日治时期即发展成玻璃产业的重地,也是玻璃造型艺术产品产出最多之地。而新竹玻璃工艺博物馆则为工艺家们的一个平台;陈宗汉于2006将年两件作品送去玻工馆参赛,其中所参展的作品《逐梦》拔得头筹,“这件作品在创作时,心想每个人都有追逐梦想的想法,所以用立体的人头当造型来创作,现在还放在玻工馆的二楼典藏馆作常态展出。”

陈宗汉将艺术玻璃扎根于南部,希望南台湾的玻璃工艺能蓬勃发展,让民众进一步认同玻璃工艺,并成为这项产业的助力。他也以多年在玻璃工艺的经验,对产业前景提出自己的看法,“台湾最大优势不在产能,而在文创。台湾各种产业想长时间发展,一定要从文创方面着手,做专属台湾的东西。”相信玻璃产业不仅能在玻璃艺术方面发光发热,也能成为再度接轨国际软实力艺术工艺。◇
责任编辑:叶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