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诒和散文集:句句都是断肠声》书摘

貌似一样怜才曲,句句都是断肠声

《李宗恩先生编年》读后
作者:章诒和
font print 人气: 65
【字号】    
   标签: tags: ,

2012年9月22日,我应私人邀请参加李宗恩先生(1894—1962)诞辰120周年座谈会。走进北京东单三条“协和”老楼会议室,我很吃惊:墙上无条幅,桌上无鲜花,室内没有服务员,室外没有签到簿。静悄悄的,乃至冷清。咋啦?座谈会的规格低到无规格。唯一吸引人的地方是与会者,清一色银发老人,人人衣冠整洁,个个举止得体。我扫了一眼,只认得蒋彦永先生。

他见我,即问:“‘协和’请你了吗?”
答:“我是受李家亲属之邀。”
又问:“你认识李宗恩?”
又答:“ 我不认识,父母认识。李宗恩划为‘右派’,是因为父母的缘故。所以一定要来。”
会议开始,先播放视频,内容是一位记者的随机采访——把当下“协和”的头头脑脑,上上下下,都采访到了。问的问题只有一个:“你知道李宗恩吗?”
回答也只有一个:“不知道。”

我看过一本写“协和”往事的书,洋洋洒洒数十万言,涉及李宗恩的文字寥寥数语。显然,这是一个被时代遗忘的人,也是被“协和”忽略的人。为什么“忽略”、“遗忘”?因为他是旧社会协和医学院第一个握有实权的华人院长,更因为他是1957年医药界最大的右派分子。

会议的主持人是现任美国洛克菲勒中华医学基金会(Chinese Medical Board)主席玛丽・布朗・布拉克女士(Mary Brown Bullock),她从大洋彼岸飞抵北京,就是专程来主持这个纪念会,并做演讲。尽人皆知,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在中国的一个创举,就是建立协和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1916年协和医学院选址动工,1921年落成并正式命名。医学界人士很清楚:在那个时代,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代表着国际医学最高水准,协和医学院正是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为“蓝本”,教学、临床、科研三位一体,从总体架构到具体标准,一切向它看齐,模拟仿照过来的。北京协和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是洛氏基金在20世纪上半叶对华(单项)援助出资最大、时间最长的项目。令人欣慰的是所有的援助与付出,都没有白费。几十年间,“协和”(即北京协和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之简称)在中国开创了八年制临床医学教育、高等护理学教育之先河,在培养医生,建设医院以及医学研究等方面成绩斐然,很快成为亚洲医学和研究方法的最高标准,对日本、印度的高等医学院也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太平洋战争爆发,“协和”被日军占领,受到严重破坏。战争刚结束,中国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宋子文立即致函洛氏基金会,要求尽快恢复“协和”的一切工作和专案。当时的基金会董事长小约翰•洛克菲勒在回函中说:“协和医学院的工作是我们皇冠上最明亮的钻石,我们有最强烈的义务继续支持中国的现代医学。”

在1946年基金会再派考察团赴华,根据需要由中华医学基金会再拨款1000万美元。由当时的“协和”董事长胡适任命李宗恩为协和医学院院长。

家世

光绪二十年(1894)中秋(9月10日),一个男婴降生在江苏武进县青果巷内一个士大夫家庭。祖父给刚刚出世的长子长孙起名“宗恩”。婴儿的父亲叫李祖年,恩科中进士二甲八名。高中后,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

1902年,李祖年在益都(清州)做知县,开办了当地第一所新式小学。为了号召当地士绅把孩子送进新式小学,带头把李宗恩放在那里受业。

1909年,李宗恩入上海震旦大学学法语,那年他16岁。

1911年,李祖年出任山西财政厅厅长。丧偶不久的他,决定让18岁的儿子赴英国留学。李宗恩剪了辫子,上了海轮。对于留洋,他没有一般年轻人的远大抱负和热烈憧憬,只是说:“十八岁时,我偶然地出了国。当时并未想到我为何出洋。到了英国,因为官费是指定给学医的人,我就学了医。及至学了医也就安心读书,安心做事;等到后来想到该回家的时候已经近三十岁了。”

1913年,李宗恩进入英国著名格拉斯哥大学医学院。七年间的学习课程依次为:植物学, 动物学,物理,化学,解剖学,生理学,药物治疗,病理学,法医,公共卫生学,外科,临床外科,内科,内科实习,产科。保存至今的格拉斯哥大学档案里,注明李宗恩就读期间获临床内科二等奖、年级第十三名。之后,他赴伦敦热带病学院,在Dr. Leiper的指导下工作,很快获得热带病/公共卫生证书,还幸运地参加了英国皇家丝虫病委员会赴西印度的热带病考察。

1923年,李宗恩在格拉斯哥格西部医院(the Western Infirmary)做住院医生,工作出色。一位医生(Dr. Cathcart)谈及对李宗恩的印象,说:“他非常有人格魅力,所有的人都很喜欢他。他工作上能吃苦而有责任心。”在英国,李宗恩兴趣广泛,和一些中国留学生一起创建了留英同学会。

30岁的时候,李宗恩觉得自己该回家了。去接他的两个弟弟觉得大哥果真与众不同,尤其是那副眼镜,既无“脚”,也无“框”,镜片是靠一个金属夹子夹在鼻梁上的。在其携带书箱里,除医学方面的典籍文献,还有英国文学作品以及探讨社会问题的著作。李宗恩此番回国,还与感情问题相关。出国时他与表妹何晋订婚,留学期间与一个英国女同学相爱。在父亲家书“归国完婚”的催促下,他考虑再三,向异国女子陈述了自己的家庭状况与尴尬处境,终获谅解。此后的数十年间,远隔重洋的情谊并未中断,始终随身保留着英国女友的信件。

李宗恩先到达上海,而他要去的地方是北京,因为北京有个“协和”。他这样说:“我不愿依附家庭,希望脱离家庭而独立。北京的‘协和’是当时全国设备最充实的一个医学校,我认为它适合我个人的志愿和兴趣……”

1927年初夏,李祖年突然去世,丢下续弦和三个孩子。李宗恩从北方赶回老家。办完丧事,他建议继母带着年幼三个弟妹去北京与他同住。毅然决然地承担起长子的责任,这给了新寡的继母极大的安慰。

他靠一生的品行来拥有自己的朋友与至爱。

硝烟

在“协和”从医从教,李宗恩各方面表现非凡,专业出众,且具备良好的管理能力。 当时的副院长狄瑞德医生在备忘录里,这样写道:“我认为李医生是内科中国医生中最有前途的一位。他在临床和研究方面表现出不同凡响的能力,我相信,他是那种不但在自己的专业上出类拔萃,而且可以影响而带动其他人。我深知,在‘协和’的年轻中国人里,他是最值得鼓励和支持的一位。”李宗恩从助教、讲师、副教授擢升至襄教授。他以深广的内科学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诲人不倦的责任感,赢得了学生们的敬佩。1937年,李宗恩由于“在临床、教学、和研究方面出色的能力”,被中国医学基金会任命为讲师。

1937年7月,日军炮轰宛平城。也就在7月的第一个星期,国民政府教育部王世杰部长邀请协和医院的李宗恩、北平护士学校的杨崇瑞校长(协和医院妇产科专家),武汉大学的汤佩松教授和在南京工作的朱章赓(教育部医学教育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秘书、公共卫生专家)四人,一起讨论,决定在武汉大学成立一个医学院,并指派他们为筹备人。但因华北形势动荡,会议草草结束,各自回原校分头筹备。

“八一三”以后,抗战全面展开。经淞沪血战,上海沦陷,战线随之西移,抗战形势趋紧。李宗恩接到通知:教育部决定将正在筹备的武汉大学医学院改建到更为安全的大西南,成立国立贵阳医学院,以接纳从华北及其他敌占区退下的医学院学生。该院的筹建仍由李、汤、杨、朱负责。11月19日,李宗恩离开北京。12月31日,教育部下达聘书,聘请这四位医学专家为贵阳医学院筹备委员,李宗恩为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

经过紧张筹备,1938年3月1日, 国立贵阳医学院宣告成立,教育部正式聘任李宗恩为院长。校方顺利地租赁了别墅、会馆以及寺院,经过修缮,6月1日贵阳医学院正式上课。自筹备委员会成立以来,在汉口、重庆、长沙、西安、贵阳五处设立招生处,共收容战区退出的失学医学生及护士助产士学生计三百余人,他们来自三十余所院校。学生们年级不同,学业参差不齐,故采取分班教学,实行类似协和的导师制。导师及受导学生的分配,在每学年开始后二周内由训导处公布,导师负责受导学生学习、生活之责。这种导师制十分有效,一直延续到1949年。一个学生曾这样形容在贵医的读书生涯:“开办之初,设备简陋,没有甚多的教室,而致解剖学在院子里上课,把人体骨骼挂在树枝上讲演。一些教室也是临时搭成的茅屋。下大雨的时候,教室寝室往往变成泽国,没有自修室,在饭厅里自修,每人发凳子一张,上实习,上自修,背着凳子到处跑。天晴的时候,还好,一逢下雨,泥泞三尺,真有‘行不得也’之苦。一年级宿舍是在山上,离教室有半公里左右。晚间自修完了回去,不但要摸黑路,而且还怕土匪和野兽(山上常闹豺狼和土匪)。解剖实习的骨骼不够分配,学生常常跑到山上,挖取野坟的骨骼。在物质条件如此低劣之下,师长们诲人不倦,同学们埋头苦学。当时几乎全国知名的教授,均荟集在此,贵阳医学院声誉鹊起,遂有‘小协和’之称。”

两年后,“贵医”的学生毕业了!1940年2月2日 首届毕业典礼晚在敬思楼举行,医科第一届毕业生二十六人,医士职业科毕业生第一届护士十六人、助产士十一人。典礼上,男着中山装,女着旗袍。毕业生也是穿着整齐,或黑色中山装,或白色制服。会场布置庄严隆重,校门有松柏彩牌耸立,两侧书有楹联:“毕业即始业,祝诸君鹏程万里;新生继旧生,看吾校异彩常留。”与会者有省主席、教育部代表、教育厅长、大夏大学校长、湘雅医学院院长等。典礼在乐曲中开始,李宗恩致辞。他说——

“我热诚的向诸位道贺。但是从我的职务上,以及对于诸位的私谊上,都感觉彼此相处的日子太短了。我对于诸位有无限的希望,在诸位毕业离校的时候,愿意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提出一些重要的心得来贡献给诸位。

“我们无论求学、办事,都必须有科学的态度。我对于科学态度的解释,认为应该是避免主观,注重客观。主观太强,理智容易给感情蒙蔽,会不知不觉的走入错路。注重客观就必须有冷静的头脑,才可以充分运用他的智慧来求学来办事,才会有良好的成就,才会有不断的进步。就是处世方面,也要有科学的态度,才能够检讨自己,体谅他人。这种心平气和认真做事生活的风格,实在是受过高等教育者应有的修养。

“求学办事仅有科学的态度还是不够,如果没有一种动力,所谓成就与进步还是没有把握的。这种动力必须有健全而有意义的精神生活的人才有。在西洋社会宗教信仰是人们健全精神的基础。有人说,主义信仰也可以成为人们健全精神的基础。我以为一个人能够有一种固定的事业欲,也可以使他的精神生活达到健全而有意义的境地,因为有固定的事业欲的人必然是意志坚定的,必然能够不惜牺牲为他的事业向前作艰苦的奋斗,像有宗教信仰或者主义信仰的人一样。这样的人,他一定能够从他的事业中得到满足,得到他特有的乐趣,他活一天觉得有一天的意义,他的心境永远是乐观而且积极的……”

我反复阅读这篇致辞,感慨良多。与其说他是在勉励学子,不如讲是在归纳自己——“无论求学,无论办事,都必须有科学的态度”——李宗恩不正是这样办学的吗?“心平气和认真做事的生活风格”——李宗恩不正是这样生活的吗?“一个人能够有一种固定的事业欲,也可以使他的精神生活达到健全而有意义的境地”——李宗恩不正是达到了这样的境地吗?最令我钦佩的是他的这种人生态度贯穿于生命之始终,即使在“反右”之后,“山巅秀木,摧杌为薪”。对一个不懂政治的人来说,当时内心渺茫惶惑可想而知,但他依旧恢恢然君子形貌。我觉得李宗恩的几十年的医学教育实践,有如广袤高原上的冬雪,绵长细密,无声无息又尽心尽力。

临床是医学院教学的重要组成。1941年,为了让贵医有临床教育,李宗恩和杨济时筹集了部分资金,在贵阳市阳明路两广会馆,因陋就简,设置十张病床,成立了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由杨济时任院主任。而在此以前,学生的教学实习和临床实习都有赖于省立医院。医学从来都是严谨刻板、乃至冰冷的,加之物质匮乏,生活艰苦,为消解学生日常生活里的冗繁,干枯与琐碎,李宗恩居然组建了一支口琴队!用节省下来的院长办公的经费,在香港订购了各型口琴。经过训练,没过多久,什么《比翼鸟》、《双鹫进行曲》、《汉宫秋月》等乐曲,都不在话下,还定期在贵阳市内公演和电台播出,且成为贵阳最有名的口琴演奏队。继而他又建立了话剧队、国剧队。前者,为贵阳市捐献慰劳筹款公演,自己还参与《叔叔的成功》等剧码的演出。后者,为劳军、赈灾、募捐等义务也演出多次,剧码包括《玉春堂》、《武家坡》等。风流尽显,旧时代一个受教育充分的知识份子在文化上的深度以及个性之饱满充盈,令人感佩。几年下来,在西南边陲,于荒僻之地,李宗恩等一流教授以血水奔流的方式,培养出合格的医科学生,由是激发出人们在战争中拯救生命的热望。化育人才,弦歌不辍。这所原本不为人知的贵阳医学院,在硝烟中越发显得崇高和厚重,引得燕京大学司徒雷登等人也来贵阳参观。有如一条缓慢的水流因高压而成为壮观的喷泉,在战争阴暗缝隙中迸射出的一线夺目的光亮!

转眼到了1944年的冬季,日军节节西进,由广西逼近黔省,贵阳一夕数惊。省政府命令各机构和市民疏散,“贵医”决定迁往重庆歌乐山。没有汽车等运载工具,长途跋涉只有徒步而行。李宗恩把自己仅有的黄包车,卸下两只轮盘,给同学们用来拖运行李。“在动身的那一天早晨(12月7日),师生齐集附属医院门前空地。天气阴沉,寒峻的北风吹得房屋在战栗,也吹去心头的温暖,大家有说不出来的悲凉与凄清。(李)院长在一个简单的演说以后,哽咽着喉咙,流着眼泪,颤抖着声音说道:‘我们来唱——唱一个校歌。’在场的人已是泣不成声。” [5] 师生们并不恐惧日本人的凶暴,也不考虑个人的安危全,之所以痛哭是惟恐这刚长成的贵医因经不住狂风暴雨,而枯零凋萎。

在战火中在遭遇苦难,在苦难中坚持不懈,国立贵阳医学院以“永远独立”的风姿完整地保存下来。李宗恩尽管承受许多周折乃至误解,但他懂得作为一个院长的第一意义,就是负担起自己的责任。出色的业绩,使他荣获了中华民国政府颁发的“抗战胜利勋章”。获此勋章的,有国民党高级数十位将领:何应钦,程潜,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白崇禧等。有八路军三位将军:朱德,彭德怀,叶剑英。

在此期间,朱家骅、王世杰二人以介绍人身份为李宗恩办理了国民党党员手续。按照当时的规定,学校的校长、教务主任及训导主任应是国民党员。为了千辛万苦办起来的贵医,李宗恩接受了这个事实。而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此后二十年,在反复的政治历史审查中,却不得不一次次地面对这个“事实”。
抗战结束,恢复协和的事宜立即提到日程上来。经费方面由美国资助;董事会是中美成员的组合;管理方面则明确要求一个全职中国院长,一个美国副院长,皆由协和董事会选出。中国院长候选人有四、五位。包括刘瑞恒,林可胜,张孝骞,李宗恩。1947年3月12日协和董事会在上海召开会议,选举李宗恩为协和医学院第一任中国院长,Dr. Alan Gregg 为副院长。

3月23日, 李宗恩电告胡适:“I feel unequal to the great task which the PUMC Trustees did me the honor to entrust to me. I beg you to give me one week to enable me to think over the matter carefully and to make arrangements for the Kweiyang Medical College affairs before I can make any final decision.” (译文:协和董事会的任命以及给予我的荣誉和信任使我感到力所不及。请允许我要求一个星期的时间给你最后答复,让我认真考虑如何安排贵阳医学院的工作。)

3月31日,李宗恩给胡适电报,表示接受任命。时任担任董事会主席的胡适对李宗恩的人品、学识和才干,深信不疑。他在信中这样写道:“在你的领导下,我们相信,新协和将会像过去一样,对中国的医学教育做成重要贡献。对此,你将有我们的信任和支持。”

本文节录:【章诒和散文集:句句都是断肠声】一书/ 时报文化出版公司@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自一九四九年后,具有独立意识的知识分子,对共产党政权表示归顺的同时更多的是观望。同是文人却靠武力成功的毛泽东却要求他们绝对归顺:政治归顺,思想归顺,心的归顺,越是大知识分子,就越要你归顺。
  • 这呼声撼动的是毛泽东本人的权威和共产党的领导。特别是章伯钧早期说的那句“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流氓”,罗隆基说的“现在是马列主义的小知识分子领导小资产阶级的大知识分子”的言论,尖利无比,直刺他的敏感神经,挑起他的戒备心理,更加剧他的猜忌疑虑。
  • 下跪?必须下跪。这是唯一的、被迫的选择。如果章伯钧不是右派,他也得签名,也得游行。民主党派的负责人包括史良、吴晗、邓初民等反右积极分子在内,他们感受最深的恐怕不在“作宦之危”。最不堪的,还是“依人”。
  • 读小学的时候,就知道中国有个大汉奸,叫汪精卫。中日战争期间,全国人民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抗战,唯独他投靠日本,出卖国家。蒋介石也是假抗战,真反共。那时的教科书都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宣传的。回到家中讲给父亲听,他哈哈大笑,说:“课本上写错了,老师也讲错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
  • (大纪元记者林怡香港报道)获邀到香港出席书展演讲的大陆著名作家章诒和,昨日向读者们分享她近期在大陆引起各界强烈反响的“卧底论”,从其自身经历,批评中共体制不断抹杀人的天性,制造维护其统治的卧底和眼线。
  • (大纪元记者李真香港报导)就大陆著名艺术家艾未未失踪被抓一事,多位大陆禁书作者包括章诒和和阎连科等,日前在香港出席文学节活动时表示关注,纷纷公开声援艾未未。章诒和直斥中共以言定罪,制造舆论丑化艾未未,“仿佛回到文革时代”。
  • 2007、2009、2011年,她三次应邀来香港,每次都风头甚火。从挑起禁书风波、勇揭告密文化,到为艺术家艾未未出头,她的勇气和真知灼见,在当今中国文坛上令人感佩,而她的文字,更是一幅美丽的画,让人百看不厌。
  • 【大纪元2011年10月13日讯】中国著名作家、《往事并不如烟》的作者章诒和周二(11日)在微博上呼吁中共当局关注山东临沂盲人律师陈光诚的处境。被称为“娱乐大王”的宋祖德也呼吁中共总理温家宝救援陈光诚。
  • 大陆著名禁书作家章诒和与阎连科,最近来港参加香港城市文学节。去年住房遭强拆而写信给胡、温的阎连科,在座谈会上尽诉其遭强拆的心路历程。章诒和则讽刺中共官员官场作风,呼吁人民反思内心世界,珍视真我。
  • 继中国知名经济学家茅于轼之后,中国第一大右派章伯钧的女儿、著名大陆作家章诒和在香港接受本报专访时,也公开呼吁解散中共政法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