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苑里的“搞笑一族”——飞白联

作者:天成

“飞白”就是“明知其错故意仿效”,将错就错、刻意讹读讹写。用飞白制联,常可达到嘲讽取笑的效果,联苑里有不少这类趣话。(Fotolia)

font print 人气: 385
【字号】    
   标签: tags: ,

相传乾隆皇帝出游时,途经一墓,见墓旁立一石人,便问随行的一翰林:“这人是谁?”翰林答道:“此石人为仲翁。”乾隆听后极为不悦。原来此石人名“翁仲”。翁仲是秦朝时一名大力士,名阮翁仲。相传他身长一丈三尺,勇猛异常,秦始皇令他将兵守临洮,威震匈奴。翁仲死后,秦始皇为其铸铜像,置于咸阳宫司马门外。乾隆自然知道石人来历,只是故意发此一问。那位翰林许是一紧张答错了,但毕竟显得学问不精。

回京后乾隆下令将这个翰林贬为通判,诏令是一首打油诗:

翁仲缘何作仲翁,只因窗下欠夫功。
从今不许为林翰,贬到江南作判通。

那位翰林将“翁仲”误作“仲翁”,此诗将错就错,亦故意将功夫、翰林、通判三词统统颠倒,以此来戏弄嘲讽。那位翰林因一时失误便遭贬“判通”了。

此诗即采用了“飞白”手法。飞白原是书法绘画中的一种技法,后用作修辞格。“白”是“别”、“错误”的意思。“飞白”就是“明知其错故意仿效”,将错就错、刻意讹读讹写。用飞白制联,常可达到嘲讽取笑的效果,联苑里有不少这类趣话。

“妹妹我思之”

话说清末有次科举考试,应试题目是〈昧昧我思之〉。此句出自《尚书·秦誓》:“我皇多有之,昧昧我思之。”蔡沉集传:“昧昧而思者,深潜而静思也。”有位考生粗心大意,将题目中的“昧昧”误看作“妹妹”,题目便成了:

妹妹我思之

然后以此大抒情怀,将应试作文写成了一篇给“妹妹”的情书。这自然是离题万里。阅卷的考官看后哑然失笑,便仿效“妹妹”的口吻幽默地批道:

哥哥你错矣

两句遂成一对,此事成了科场笑谈。考生将“昧昧”写作“妹妹”,虽不是故意为之,却体现了“飞白”的效果。

“草管人命”

民国初年有个军阀,胸无点墨却又喜装斯文,经常闹出“白字”笑话。如送人的祝寿辞是“真是人面寿星”(人面兽心),为死去的官员开追悼会说成“开追掉会”。有次对士兵训话,斥妄杀者时将“草菅人命”说成“草管人命”,还说“军人就是要准备马革裏尸!”缘“裹”字与“裏”相像,“马革裹尸”到他那儿就变成“马革裏尸”了。有人将此“白字”笑话作成联嘲之:

山管人丁水管财,草管人命;
皮裏袍子布裏裤,马革裏尸。

“一代奇书镜花绿”

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有个不学无术的革委会主任在组织大批判时,听发言的人说到“杜林胡说……”便接过话来:“这个杜林胡反毛泽东思想,把他给我揪出来狠批!”这人不识杜林,以为“杜林胡”是个人名,闹出笑话。此外,此人还把清代李汝珍的《镜花缘》说成“镜花绿”。有人将这两个笑料飞白成一联:

一代奇书镜花绿,
千秋名士杜林胡。

此联明知其错而将错就错,倒加深了讽刺的意味。在那个是非颠倒的年代,多此“主任”这等不学无术之流,难怪会形成对毛盲目崇拜的整体风气。好在现在的人大多具有了灼识见解,更有《九评共产党》等相关揭露党匪邪恶本质的书籍,人们便能够慧眼识“魔”,弃恶择善,步向光明了!

“飞白联”是一种谐趣联,在联苑中扮演着“搞怪、耍宝”的角色,通常以诙谐的面貌示人、惹人发笑,但有时它也会引发人一些思索。

毕竟,文学艺术皆源自生活。联苑百态,亦反映着人世百态啊!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欢喜过好年!除岁过年庆团圆是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岁除迎新春之际,游子纷纷返回乡梓。过年、新年常见的年俗、食俗有哪些?年糕发糕、甜粿菜头粿……对应什么吉祥象征?民俗集锦十二对联一一道来……
  • 推背图谜猜纷纷,盲人摸象蒙乾坤,倒果为因多人误,寻根究底自我珍; 卦序校正解卦准,科学研议释疑文,大道至简至易顺,乱中有序密码真。
  • 这幅春联上下联及横批一共有20个字,但每个字的笔画都十分复杂,被称为“最难念春联”,此联到底藏着什么玄机呢?
  • 2017年是黄历丁酉年,也就是中国传统生肖中的鸡年。因鸡与吉谐音,神采奕奕的鸡在古代被视为吉祥的象征,是守信准时的“五德之禽”。鸡鸣日出,光明到来,驱邪纳吉,因此也享有黄历正月初一谓之“鸡日”的美名。
  • 对联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由于其雅俗共赏的特点,为人们所亲近之。有了如此好的“人缘”,就会注入众多智慧的参与,能呈现出多姿多采的面貌,便是一种必然。
  • 齐国有个姓国的人,因“盗”发家致富,宋国有个穷人向氏跟国氏请教秘诀,却因“盗”而遭殃入狱。他们两人的“盗”术为何有这般天壤之别呢?
  • 一个“志于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坏事。当然,他在修养仁德的过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过错误,做过错事,但他心里是明白的,是愿意改正的,最终会做一个好人的。宋儒说,“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 苏东坡(清玉 绘图/大纪元)
    从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为一谈,代代欢歌与悲语的记忆在此时空延展,生死交织的特殊时空在此时交叙。苏东坡(苏轼)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虚掷,四时之变,无如此节者”。东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节中的有哪些令他难忘的生命脚印呢?让我们从他的诗集中寻去。
  • 清明节和寒食节这两个节日在古代经常被放在一起讨论,也一起过,那它们的共通点和区别都有哪些呢?还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两个节日的起源是什么,除了扫墓之外还有什么别的习俗,那今天咱们就把这些问题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高鼎《村居》)微风和纸鸢是春日里的绝配,它有唤起人们儿时记忆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吗,风筝其实已经有二千四百年的历史了,它一开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让我们来聊一聊风筝的历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