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江以南,山峰高峭挺拔,奇胜秀丽者莫入九华山。其山高数千丈,九峰叠峦似锦屏、若芙蓉,峰峦融结,璀璨夺目,令人心旷神怡,心生静修之意。九华山诸峰大小九十九座,彼此扶舆磅礡之气,又似大钟岿然不动,令人心伟神会,恍然置身世外。
自大唐李白赐名九华,寂郁的高山焕然一新。天下名士登临九华山,留下艺文篇章冠绝后世,而立志修行之人则在九华山留下肉身不腐的千古神迹。
诗仙赐名 九峰芙蓉
唐玄宗天宝八年至上元二年之间,时任青阳县令韦仲堪数次邀请诗仙李白并游九华山。其间,李白问起韦仲堪九子山(原名)的来历。韦县令就向李白讲述昔日九子大战妖魔的传说。
李白看到此山九峰层峦叠嶂,高耸云端。云雾缭绕,九峰时隐时现,犹如莲华一般。李白脱口说道:“观望九峰,犹如出水芙蓉。”李白以诗文赠友,其中一篇曰:
“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
我欲一挥手,谁人可相从。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
此山因幸遇诗仙而名扬天下,李白的千古佳句,也与九华同荣,流传不朽。

新罗王子 缘结九华
盛唐时期,既是中国文化巅峰,也是各门各派展现修炼文化的高峰时期,天下诸国正道悉入大唐,缘结中土。
据说,新罗王子金乔觉早年入唐留学,汉学修养颇为深厚,其诗作被收入《全唐诗》。唐开元七年(719年),金乔觉24岁时,带着神犬谛听渡海入华,几经辗转,抵达九华山。他于九华山中修持苦行,兴化一方。(费冠卿《九华山化城寺记》)

至德初年,乡绅诸葛节等人上九华山赏秋,他们经过东崖石室时,看到一位老僧正在石室闭目打禅,身旁支着一个断足的小鼎,里面夹杂着少量的谷米和白土。诸葛节等人看见此景,当场投地号泣痛哭,他说:“和尚在此苦修,我们却浑然不知,这是我们的罪过啊。”诸葛节下山后,号集众邻乡亲捐款买下这块“谷中之地”,为金乔觉修建禅居——化城寺,以便百姓常来供养。
贞元十年(794年),99岁的金乔觉,忽然召集大众,告诉大家他即将圆寂。相传当时“山鸣石陨,扣钏嘶嘎,群鸟哀啼,地出火光”。
金乔觉圆寂,跏趺石函3年后,容貌如生。众人根据“安忍如大地,静虑可秘藏”,认为他是地藏菩萨的化身,因其俗姓金,就尊称他为“金地藏”。

大宋宰相 张商英祈雨
《九华山志》记载北宋宰相张商英的故事。一日,张商英游览一座寺院,看到神像庄严殊胜,佛经格外整洁,于是陡然心生怒火,呵斥道:“胡人的书,如此庄严。难道我圣人的书,还比不了他吗?”回到相府后,彻夜深思,想写一篇无佛论,毁谤佛门。
但是久思不得其辞,于是在书房踱步不已。他的夫人向氏问为何事苦恼?他说:“我想写无佛论,却怎么也想不出来?”向夫人素有崇信之念,于是说:“既然你说无佛,那还要写什么?你读过佛经吗?”张商英说:“我怎么会读那些胡人的书?”夫人反问他:“你连他的书都没读过,要依据哪句话为论去反驳呢?”张商英一听在理,便打消念头。
张商英到同僚家做客,看到桌案上放着一本佛经,随手拿起来翻了一下。他粗览书中文辞,觉得讲出的道理真是太好了。于是请求同僚借他几天。张商英看了不到一半,就为自己的狂妄、愚迷懊悔不已,于是决心悔改。
先前他想写无佛论,绞尽脑汁苦于无词。现在他撰写护法论,才思犹如泉水奔涌,挥笔潇潇洒洒,一气呵成。
宋徽宗时,由于天气久旱,召高士祈雨久久没有效果。于是张商英奉命祈雨,当天晚上就降下大雨甘霖,如此三次都很灵验,震动朝中。
宋徽宗就取《商书》“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之义,御书“商霖”二字嘉奖张商英。
王阳明立言立德 冠绝大明
明朝弘治十五年(1502年)和正德十五年(1520年),王阳明两次居于九华山,寻仙访道,终悟心性之妙。
起初王阳明向道士蔡蓬头恭敬地请教,蔡蓬头说了一句“终不忘官相”,说完一笑而别。
王阳明又去拜访地藏洞中的高僧,高僧就说了一句“周濂溪、程明道是儒家两个好秀才”。周濂溪就是周敦颐,精通易学,也是一代大儒。千古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就是出自他的手笔,而程明道则是他的弟子。
王阳明寻道九华,阐明心性,后专心于儒教。因明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一生孜孜不倦完善自我。他一面完善自身德行,一面为国尽忠。
江西、福建、广东、湖广一带,方圆千余里,数十万群盗作乱。大明王廷奈何不得。经朝臣推荐,王阳明前往乱地巡抚百姓,他到任10天就练兵进剿,三个月大破贼寇。宁王朱宸濠为叛乱预谋了8年,王阳明以22天就平定了宁王,创下军事奇迹。
由于战功显赫,王阳明屡遭奸臣诬告,说他有谋反之心。明武宗召他飞驰觐见,张忠、许泰不放他进去。明武宗偷偷地在旁观察他,说道:“他就是一个道人,何来反心?”明武宗还是派他镇守地方。
晚年时,王阳明官至兵部尚书,且创立心学,成为一代大儒,其文博大昌达,行墨间颇有俊爽之气。他立德、立言、立功于一身,才华冠绝大明王朝。
祭祀山岳 仁者乐山
《虞书》说:“望于山川,遍于群神。”神州大小的山川由群神各守一方。古代帝王祭祀五岳,器物仪文均由官员分掌。舜帝、周公等圣贤对祭祀之事素来毕恭毕敬。这些先贤不会像愚夫一样无知愚迷,但为何他们对祭祀之事如此兢兢业业呢?
墨子曾说:“夏、商、周书,皆信有鬼神,能赏贤而罚暴。故吏治不敢不廉洁,善不敢不赏,暴不敢不罪,富贵强武不可恃,鬼神之罚必胜之,民之为淫暴盗贼以自利者由此止。”
墨子所言夏商周三代因为崇信神明,因此国君能奖赏贤德,而惩处凶暴。所以三代的吏治都很廉洁,社稷富庶却不兴兵强武,百姓也会免遭淫暴盗贼的伤害。圣贤以敬神道而教化天下,使万民黎庶归心。这正是古代先贤崇敬山岳神明,恭敬祭祀的精义所在。
这些山岳之神,远在天道之下,历代帝王都还能恭谨地祭典。教化天下为首,教化民心为要。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孔子登临泰山,一览天下渺小,此情此景成为后世游客侠士的必备经典。
古今名士登临九华,与天地交融,令人心伟而神会。盖眼界一空,心胸自然开阔,视大地浮生犹如尘埃,因此是非恩怨俱在心中淡泊渺小,悲悯大众之心油然而生。这或许就是神州大地,山岳巍然高耸的意义所在吧。@*
责任编辑:谢秀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