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17年02月16日讯】 王府井是北京一条有名的商业街,到北京的人都会走访王府井。这条闻名的古街有700多年的历史,历经沧桑,见证了北京城的历史变迁,同时也蕴藏了许多传奇,包括“王府”和“井”的故事。
台湾一网民在其博客发文表示,“王府井大街,是我们到中国北京后第一个逛街的地方。行前,对它有着无限的想像:胡同里的房舍、王府的气派、老北京的店家⋯⋯还有那街口的井。真正来到王府井大街,老实说有点小失望,原来,随着时代的变迁,这里早就成了一条热闹现代化的购物街,老北京味已不在。”
虽然王府井这条古街已经失去原有的古风古韵,但是其历史故事还在民间流传着,人们仍不能忘怀其原有的“味儿”。
王府井大街上的“王府”
王府井大街本名“十王府街”,亦称“王府街”,因明代这条街上有10座王府、3座公主府,清依明制,亦在此街上建王府,据中国古建筑学家朱启钤先生回忆,10座王府中以豫王多铎府最大,今协和医院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连帅府园箭厂当年也包在其中,乃王府卫队的操练场。多铎战功卓著,是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地位特别尊崇,故清代多称此街为“王府街”。
不过这条繁华街道的前身曾是个荒凉的小村落。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后,这个小村落才开始热闹起来。元朝中央三大衙署中的枢密院和御史台就分布在这条街上,当时便有了“丁字街”的称呼。而王府的由来就要从明成祖朱棣说起。
明成祖朱棣决定要迁都北京后,便在北京大修土木,重新修建了北京城。朱棣从南京迁都北京有多重考虑,但他手下的那些王爷们却并不想离开。为了安抚这些王爷,朱棣在这条街上建造了十个王府,该工程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动工,到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底完成。
据《明成祖永乐实录》记载:“永乐十五年六月,于东安门下东南,建十王邸,通屋为八千三百五十楹。”10座王府建有8350间房子,平均一座王府有835间房子,可见其规模是相当的大了。
永乐皇帝朱棣迁都北京不久,宣宗继位,并在北京城里又建了几座公主府。据《宣宗实录》记载:“宣德三年四月,新作公主府三所于诸王府之南。”这里面虽然没有详细的记录公主府的建设规模,但可以肯定的是,其气派不会次于十王府,并且紧挨着十王府。
到了清朝,清兵入关,皇帝按照战功,将十王府街的王府分给了新的王爷。新的王爷可不止十位,于是十王府街改名为王府街。虽然还是王爷们住的大街,但相比明朝时期,此时的王府街更为清冷,因为按照清初规定,北京内城为八旗驻扎,不允许汉人居住。
王府井大街上的井
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因街的南端有一口甜水井,故与王府合称,改名为“王府井”。
据光绪十一年《京师坊巷志稿》记载,当时北京内外城共有1258口井,绝大多数是苦水井,做饭不香,洗衣服不干净,洗头发黏手,甜水井是稀缺资源,故名声特别响亮,根据清代地图,此井为该街唯一的一口井。

关于这口甜水井,还有这么一个传说。据说在清朝后期,王府大街的一位王爷在自家王府中打了一口井。这口井出来的井水非常甘甜,这口井是王府街上唯一的一口甜水井,王爷自然把这口井当宝贝供着。
有一年,北京大旱,很多井都打不出水来,唯独王府中的这口甜井依然保持着甘甜的井水。王府看门的是一个心地善良的老人,他看到四邻百姓没有水吃,便让人们到王府中的这口甜水井打水。
此事被发现后,王爷便怒气冲冲地把老人叫来审问。老人笑眯眯地回答说:“我让穷人们取水喝,是为王爷着想啊。如果附近的人们都渴死了,哪还有人给王爷家干活呢?”王爷听他这番话,觉得有道理,也就不追究了。
于是,来王府井取水的人越来越多,除了附近的居民,住在远处的人也闻风前来。谁也不知道王爷家的这口井救了多少穷人的命,慢慢地人们就把王爷家的这口井称为王府井。
王府井的英文名——莫里逊大街
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12月20日,袁世凯下令将王府井大街命名为“Morrison Street”(“莫里逊大街”),因为英国《泰晤士报》住北京记者乔治·莫里逊在该街西侧的100号(今271号,已拆毁)居住。
莫里逊是澳大利亚人,著名记者,1894年来中国,后被《泰晤士报》聘用,1897年起他长住北京,经历了义和团运动等,1912年被袁世凯聘为总统政治顾问,曾反对袁世凯称帝,1919年以北洋政府代表团顾问身份出席了巴黎和会。
莫里逊在王府井大街上住了很多年,由于他在西方知名度很高,当时外国人又记不住“王府井”这么复杂的名字,故地图上标为“莫里逊大街”。王府井大街南口路西店铺的墙上钉有“Morrison Street”英文街名牌,该牌从1915年一直挂至1948年。
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的《北京四郊详图》将该街分为三段:北段从今五四大街到今灯市口西街称“王府大街”,中段从今灯市口西街到今东安门大街称“八面槽”,南段从今灯市口西街到今东长安街称“王府井大街”。
1965年北京市将南段称“王府井大街”,北段将八面槽并入,统称“王府大街”。文革中,将两段合并,改称“人民路”。1975年,更名为“王府井大街”,沿用至今。
责任编辑:刘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