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民俗
春色到人间,立春日,吃具有微辛味的春蔬,可以醒“春困”,也促进人身体脏气的运行,发散寒气,活络身体、奠定一年健康的基础。南北朝时代《荆楚岁时记》记载“立春日,作五辛盘。……辛盘得青韭。”到了明、清时代吃春蔬萝卜(萝卜)叫“咬春”,形成一种很普遍的节气民俗。
紫华小芜菁 发脏气 好神气
刘若愚《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记载:“立春之时,无贵贱皆嚼萝卜,曰‘咬春’。互相请宴,吃春饼和菜。”“萝卜”现在称萝卜,这种蔬菜在中国古久以前就有,时代方言不同,古代称“芦菔”较多。

康熙字典释“芦菔”,秦人称萝卜,本来是秦地住民的方言。秦汉时代的字书《尔雅》说:“芦菔,芜菁属,紫华大根。”《太平御览.木部》〈菜茹部五〉指说“菔”或作“卜”。西汉《方言》说,芜菁紫华者谓之芦菔(音卜)。也就是说“萝卜”古代指紫芜菁,又有“小芥”之称,辛味比萝卜强,可以帮助“发五脏气”,据说可以让人从沉沉冬日醒过来却却春困。辛味蔬菜去寒活络筋脉,而且紫红的芜菁含铁质营养丰富、能让人美颜色、增进健康。
咬春咬萝卜
清代立春之时,富家人大多吃春饼,一般妇女沿袭明代“咬春”习俗。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打春》记载:“是日(立春日),富家多食春饼,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曰咬春,谓可以却春困也。”后来人“咬春”咬萝卜,有可能是白萝卜比紫芜菁更随手可得。
明清两代都有咬春的春筵,互相请宴。清人薛时雨诗句:“新岁咬春筵,旧客消寒会”,就是描写春筵消寒的映像。咬春、和春筵都是迎新消寒的食俗,吃春饼的习俗也是,来自古代吃“春盘”的文化。清代也有春饼专卖店,李斗《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上》有记一笔:“‘雨莲’以春饼得名。”咬春在民间,尤其是妇女间尤其盛行。想要留春住,在立春节气中“咬春”正是时候。
@*
责任编辑:方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