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是一个壮盛的时代,四夷宾服,武功赫赫。唐朝皇室不但善于骑射,更有一种广大包容的胸怀,能涵纳不同族群,同时以道德力量、恩威并施地使外族心悦诚服。唐太宗更曾被各族部落首领尊称为“天可汗”,也就是天下的共主。
然而,国境的安宁,四海的升平,是要以战士的风霜与离乡背景做为代价的。那塞外雄伟的风景,背后是刺骨的风沙,与深闺梦里的眼泪。边塞与闺怨,就成了唐诗题裁中互为表里的内容。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清冷的月光下,究竟有多少妻子在担心着自己的丈夫永远无法再归来呢?
长安一片月,万户𢭏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月色笼罩着长安城,千家万户传来𢭏衣的声音。
寒凉的秋风却吹不散,我思念远在玉门关驻守的丈夫的愁绪。
什么时候才能扫平了胡虏,丈夫可以不再出征远行。
传送征衣的驿使明天就要出发了,我整夜地赶制征袍,铺厚棉絮。
在这严冬里,光是手拈着针就觉得冷了,何况是握冰冷的剪刀呢!
征袍已经完成,请驿使寄送给在远方戍守的他,
却不知驿使何时才能到达临洮呢?
这是大诗人李白继承南朝乐府中的〈子夜四时歌〉而创作的诗篇,全诗以细致的笔触深刻描绘出了将士妻子们的心声。由于它属于《吴声歌曲》,所以又叫做〈子夜吴歌〉。

相传,晋朝有个女子名字叫做子夜,她最早创作了这个曲调,因此名为〈子夜歌〉;吴,指的是六朝都城建业以及其周围的地区,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城一带,这个地方古时位于吴国的国境,所以又叫做吴地,吴地的民间歌曲也就被称为“吴歌”。
〈子夜吴歌〉内容多半是描写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声调凄苦;后来被人扩展为依照四季来表达情感的曲子,所以又叫做〈子夜四时歌〉。李白所创作的〈子夜吴歌〉也是依四季来歌咏,内容包括春歌、夏歌、秋歌,还有冬歌。其中秋歌与冬歌最为脍炙人口。

秋歌是描写征夫之妻对远戍边地的良人的思念。良人就是丈夫,他远在玉门关驻守,战事如不结束,就不能够归来。整首诗以夜晚作为背景,用长安城的月色营造出一片看似唯美的景象,实则却是写思妇的哀怨。
𢭏衣本是裁制寒衣前的准备,古代裁衣前必先𢭏帛,也就是捶𢭏丝帛,让它柔软平整,而伴随着美丽月色的是万户𢭏衣之声,可见长安城里有多少与良人分离的不眠妻子们!帝国壮盛的背后,隐藏着百姓的辛酸与付出;而这种玉关情,是寒冷的秋风怎么吹也吹不完的。
夜的孤单,月光的清冷,使得全诗在美丽中带着一分凄清与哀怨。最后再以思妇的口吻发问:“何时才能取得胜利结束战争,到那时丈夫就再也不用远征了!”留下一个无解的问句,把诗意更加延伸。
冬歌其实是秋歌的承续,而更为哀婉。起首借驿使引发全诗,描述妇女们在冬夜里紧张地裁缝,为戍边的亲人赶制棉衣;因为一心担忧对方在边地受冻,竟然忘记了自己的寒冷,虽不明说,已显现出深刻的情意。
末两句又与首句对应,制衣之人先是担心来不及在驿使出发前完成,现在又烦恼驿使能否将寒衣及时送达呢?寥寥数语,简单的叙述,将妇女婉曲的特质与心意表露无遗。

刘全白评论说:“白性倜傥,善赋诗,尤工古歌。才调逸迈,往往兴会属辞,古人之善诗者亦不逮。”李白天性潇洒不喜拘束,他最擅长创作的便是古诗,有时兴致一来随手写下,其作品便超越古人。这首〈子夜吴歌〉,将过往南朝子夜歌一贯的五言四句形式翻新为五言六句,并将一般的儿女情思转为思念征夫的情绪,不仅反应了时代的意义,更关注了现实的社会与人民的心声;能于豪放飘逸中,赋予令人深思的意境,才是诗仙的真正面目吧!@

选自《独钓寒江雪──经典名作中的秘密》/文津出版
大纪元读者购书优惠 https://goo.gl/27qA1k
责任编辑: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