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加拿大杰出移民:从护士到“中侨”CEO

中侨互助会行政总裁周潘坤玲的移民之路,从港英护士到加西“中侨”CEO,2016年度加拿大25名杰出移民之一。(大宇/大纪元)
【大纪元2016年08月11日讯】移民加拿大36年,周潘坤玲Queenie Choo,这位来自英伦的香港裔护士,现任卑诗省中侨互助会(S.U.C.C.E.S.S.)行政总裁、当选2016年度卑诗省35位最具影响力女性、加拿大25名杰出移民,本着开阔的心胸、深厚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加拿大一起成长……
空降冰雪天地的港裔女子
周潘坤玲生长于香港,从小接受中英文双语教育。1975年念完中五后,18岁的她即离港远赴英国,攻读护士课程。在英伦逗留的5年期间,她很快熟悉了当地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并一气拿下几个护士专业文凭、成为注册护士。
1980年,加拿大亚伯特省(Alberta)奇缺护士,于是专程派人到英国选拔人才。年轻的坤玲被选中,获得加拿大永久居民身份,来到亚省工作并继续学习深造。

坤玲永生都不会忘记12月18日、她登陆加国亚省爱德蒙顿市的那一个冰天雪地的日子。当时加国协助移民安顿适应的服务非常有限,远远比不上现今“中侨”所提供的援助。她在亚省无亲无故、人生地不熟,刚下飞机还未找到栖身之处,兼且缺乏高强保暖指数的御寒衣,又缺少防寒知识,身材弱小的她只身拖着两只行李箱,顶风冒雪只行走了一个街口就支撑不住了,冻得全身筛糠、耳朵几乎就要跌落下来,最惨的是连想哭都不敢——因为她惊讶地发现淌出的泪水竟然在脸颊上冻结成“冰珠”!
她完全没有想到世界上竟然有如此奇寒无比的城市,不禁扪心自问:“为什么非要来看世界的另一端、要来看看一个传说中欢迎多元文化的移民新天地?”当时她的哥哥和妈妈都已经移民到英国,而她在英国逗留的5年期间,已经适应了当地的生活。
“也许万事都是开头难。”坤玲这样安慰自己。为免让远在英伦的亲人担心,她只有报喜不报忧。好在她从小接受中英文教育,又在英国深造数年,英语沟通能力没有任何问题。后来,她搬进了租来的公寓,找到护理工作,还积攒了钱买了一辆车。抵埠第一天遭遇的严寒就使她明白到:私家车在亚省的确算不得奢侈品,而是一件求生工具、一个必不或缺的代步品。
漫漫移民路归零从头再来
当年坤玲虽然在英国已经成为注册护士,并且是接受了加拿大政府的邀请才来到本地,但无奈当时加国的政策却不承认她在香港的中学学历、以及英国的护士学历。她只好一切从头再来,不仅参加了本土的加拿大职业护士考试,还取得了加拿大的专业认证。
当时本地社会对新移民与其他族裔的开放度不如现在。坤玲发现,要在本土主流社会站稳脚,就要在自己的专业方面继续深造、成为行业专才。于是她作出了一个决定:半工半读读大学、读硕士。
不过她想进入大学还必须先考托福。因为她的中学学历不获承认,于是她唯有先重读了12年级高中英文、物理、化学等课程。她想证明自己,就鼓励自己要努力、要勤奋。虽然当时很多人都放弃了,但她告诉自己:要融入加拿大系统就必须要提升自己。令人欣慰的是她所有科目都考了很高分。
当其时,加拿大政府还未曾启动为专上学院学生提供的“学生贷款”项目。年轻的坤玲既没有存款又不是富二代,所以只能打定主意靠自己。她白天读书,下午、傍晚短睡几小时,夜晚就去做兼职护理工作,捱更抵夜半工半读数年、终于拿到护士专业的大学学士学位。

这期间她遭遇到不少困难。她代步的车子买回来不久就失窃了,这让年轻的坤玲心灰意冷到了极点,“我怎么会这么倒霉?!”想到严寒之下一旦再遇到打风天,摄氏零下20度的冷空气加上风速,给人的感觉就如同摄氏零下40度一样凛冽,真让人不寒而栗。好在后来警察帮她找回了被人偷窃、已经损坏的车辆。
困顿中,让坤玲深深感恩的是那些向她伸过来的援手。她的导师、一位亚省西人,雪中送炭地帮助她申请到奖学金;她工作的机构也资助了她部分经费。多年的寒窗苦读,她放弃了青春年华的生活享乐,不过她很开心周围的人都对她很友善,学校的教授都愿意帮她,打工的同事们也对她很好。
1995年,已结婚并成为母亲的坤玲取得了亚伯特大学护理硕士学位。
人生苦乐里融入本地主流

移民36年个年头匆匆过去了。回顾来路,坤玲感叹这么多年能够走过来全靠年轻、能吃苦。这段经历让她尝到人生的酸甜苦辣,也增长了她的环境适应力与人生经验,激发了她的同情心和爱心。想到自己完全没有语言障碍尚且遭遇这么多困难,可知那些英文欠佳的移民们将会多么需要帮助?
坤玲曾去造访亚省几个西式老人院,对在那里遇到的几位华裔老人印象很深刻——好难得才见到一个“同声同气”的老乡,所以老人们都不愿意放她走,当她不得不离开时,这些老人就久久地拉着她的手不放,脸上凄凉的神情让她感到心酸,但她不知道应该怎样帮助他们。
上天有好德之心。很快,坤玲就得到一个机会来帮助这些华裔老人……随着亚省华裔人口的增长,爱德蒙顿市日益迫切地需要设立由华人主办的安(养)老院。但当时在亚省整个安护行业中都找不到足够资深的华裔专才来作为创办人,于是,坤玲作为从一线工作由低做起、积累了一定护理经验的年轻CEO,被推到了一个关键的位置上、委以重托——在爱市创办了该省第一家面向华裔的“爱城华埠安老院”( Edmonton Chinatown Care Center)。
被推选做开荒牛,对于坤玲无疑是个挑战。这个安老院虽然由政府投资,但硬件设施只有空空荡荡的一座建筑物,而软件配备几乎为零!等待坤玲的大小事务可谓千头万绪,她需要招罗人才、培训护理人员,需要构思安老院的架构,等等。
虽然工作繁忙,不过坤玲内心感到很踏实。她很了解这些旅居海外的华裔老人家一辈子都生活得很辛苦,如果把他们安置在西式养老院里,那他们就吃不到中式食物,看不到中文电视和刊物,甚至在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也感受不到节庆气氛,他们将无法在感受生活的乐趣中安享晚年。
坤玲前后足足投入了3年时间,安老院最终成功开张并走上营运正轨。
坤玲在长年的工作中逐渐累积起丰富的工作经验。2007年,坤玲取得加拿大医疗领导管理局的高层医疗主管专业认证,加入亚省医疗服务局,先后担任综合家居护理总监及持续护理综合服务行政总监。她还成为亚伯特大学护理系的关联教授,并担任持照执业护士专业理事会的顾问。
助人为乐收获机会大礼
2012年,具有跨文化互动经验的坤玲被“中侨”招聘为CEO。“中侨”理事会聘请了国际招聘公司Odgers Berndtson温哥华分公司, 历时长达6个月才找到她这位适合的人选。
跨省来到温哥华,坤玲面临着职业转变,如同再从头做一次新移民,接受一个新挑战。但她觉得“自己很幸运,能够从事服务大众的行业,帮助有需要照顾的人,不论是加拿大的新移民,或是那些需要工作、房屋、医疗和社会资助的人士。”

坤玲希望为“中侨”做出积极的贡献,“中侨互助会崇高的宗旨、发展方向和信念与我个人的核心价值十分吻合。”“这个信念就是:“We have a deep Chinese root but an open heart(我们拥有开阔的心胸,深深的中国根)!”
回顾在“中侨”走过的历史,坤玲为自己能够成为“中侨”的一员感到自豪。“中侨”1973年发源于一个基层组织,由几位热心的华人义工、社工和专业人士、申请联邦政府拨款资助,成立了加拿大第一间提供免费服务以帮助新移民的非牟利机构,主要客户为华人。
时至今日,“中侨”的服务在提供移民安顿的基础上已扩展至包括语言培训、就业、家庭和青少年辅导、商业与经济发展、医疗、住房,以及社区发展等;大型项目除了移民安顿,近期更拓展了难民的优质服务、住房服务以及对老年人的服务。
住房服务方面,坤玲期望“中侨”联合三级政府能够增加低收入人士居住房屋,并协助卑诗房屋管理局(BC Housing)管理这类住房。老人服务方面,鉴于大温列治文市20万人口60%为亚裔,坤玲盼望“中侨”能够影响省政府、增加更多亚裔老年人服务,解决低陆平原老人院床位不够问题。
目前“中侨”的主要客户虽然仍然是华人,但已经开拓了好几个非华裔服务项目,例如唐人街(中国城)游行、难民欢迎会(针对难民就业、语言、工作)等,以开阔的心胸来尊重并接纳多元文化。
2015年年底和2016年,卑诗省接收了3500名叙利亚难民,“中侨”不仅在温哥华国际机场提供接机服务,帮助难民们解决基本生活需求问题,还为难民们筹办了很多活动,组织这些新移民去领略加拿大文化,去观看最受加拿大人欢迎的运动之一的冰球赛,参观科学馆。
回馈社会与加国一起成长
也许因为亲身经历过新移民必经的每一步,坤玲会尽量去体谅困难背后的原因。她每次都谦虚地对赞扬她的人说:自己并不像人家所认为那样天生就很有影响力,其实她的影响力不外乎是通过自己用爱心、坚持性、加上用心去换位思考而建立起来的,“当你去用心体谅事情背后的因由时,要解决的很多事情就变得容易入手了。”

目前,坤玲协同“中侨”团队正在力推的一个项目就是帮助专业人士取得职业认证——一些在原居地从事医生、律师、工程师等职业的专业人士,移民后由于职业认证困难,一直无法从事原来的专业。为此“中侨”特别设立职业认证小组,为这些专业人士准备职业认证,以事半功倍的效果,帮助这些专才重回本行工作。
同时,“中侨”还帮助需要继续深造、但又无信贷历史的新移民申请学习贷款(中侨经审核后、分几次划款给申请人),此外,更帮助申请人规划财政开支计划,规划学业、人生。例如,对于一位工程师,“中侨”会帮忙到工程师协会做调研,弄清楚这位工程师若要获得本地职业认证、需要补充哪些学科知识。
“中侨”还特别为这类学习贷款设立了“资金贷款池”( Capital Loan pool),便于这些资金循环使用,令多人收益。
这个双赢的项目不仅对拥有技术、但缺乏加拿大职业认证的专业人士起到积极的帮助作用,亦让这些专业人士将他们的专业才智无所保留地贡献给加拿大。项目开展以来,陆陆续续已经帮助不少专业人士包括牙医、护士、物理治疗师、会计师等取得职业认证。而这批受益专业人士的感悟发言正被汇编成书、即将出版发行。
拥有开阔心胸深深中国根
坤玲当年作为一名新移民,对加拿大的新移民安顿适应亦有所体验。她自己虽然没有英文方面的语言障碍,但仍然经历了一个文化适应期,要在新的社会文化环境里学习新的行事方式,甚至要适应加拿大的饮食习俗,毕竟当年来加的华人少、中餐食肆就更少。虽然她时常怀念中餐,但事实上几十年下来,她于有意无意间已渐渐习惯并接受了本土的饮食文化。
不过这几年来到温哥华后,坤玲能够很方便地品尝到五花八门种类众多的家乡美食,而且由于工作原因,她有更多的机会面对华人。
回忆当年读大学时,坤玲最大的遗憾就是当时自己年龄偏大,忙于半工读赚学费,因此没有机会参与专上校园的社交生活。但现在由于工作缘故,她需要经常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例如,中侨”每年都要透过“中侨基金会”举办不同的筹款活动,包括每年3月的“中侨慈善群星夜”(历年来邀请多位香港演艺界老牌红星及后起之秀前来做慈善献演),及每年7月的“中侨百万行”。
坤玲乐于积极参与“中侨基金会”的慈善活动。“基金会”成立于2001年,为协助“中侨”及其附属机构履行服务宗旨而筹募经费,期望能为“中侨”提供稳定的经费来源。“中侨”每年的常务经费约71%由政府资助,其余约29%的经费则需向社区筹集——来源包括热心人士的捐款、会员费、学费、机构赞助及筹款活动。
“中侨”将基金会自筹的款项投放于一些政府没有提供资助、但又能切实为移民解决所需的项目,譬如家教(Parenting)、以及“中侨心理热线”(设国、粤双语热线,为英语不够流利、在移民地遇到生活困难的家庭和个人排忧解难)。
现在,坤玲与社会各界朋友、政客、三级政府、新移民都关系密切。她希望进一步加强社区联系,更密切地融入社会,更好地履行“中侨”CEO工作。
携家人回归中华传统美德
坤玲用“先苦后甜”四个字来形容自己的移民人生。她对目前在温哥华的生活很满意,喜欢这里美丽的风景、温和的气候、亲切的华人面孔,丰富的多元文化。
她很开心自己从亚洲到欧洲、再到北美,在体验过不同的文化之后,又重新走进熟悉的中华文化——绕地球足足走了一个圈之后,她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天命!
坤玲和先生周远光生育了二个女儿,两个女儿都继承了长辈勤劳的传统美德,学业有成。大女儿已从医学院毕业,目前在安省担任驻院医生;二女儿即将成为注册护士。坤玲自称不是完美的母亲,但也像天下的母亲一样爱孩子。
令坤玲感到开心的是,两个女儿虽然出生在加拿大,但都非常接受中、西合璧文化,认为既然生活在加拿大、固然需要谙熟西方文化,但也应持之以恒地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作为母亲,坤玲是女儿们了解和学习中华文化的榜样。当年坤玲在读硕士期间,就将母亲申请来加,让老幼相伴,一家三代同堂,相敬相爱,其乐融融共享天伦。
坤玲与家人都很喜欢加拿大,她感激加拿大让她拥有开阔的心胸、保留深深的中华根。“对于我来讲,加拿大虽然是我的移民国,但在我心目中加拿大就是我的国家。” ◇
责任编辑: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