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逸事:“书塚”

作者:郑重

中国画(fotolia)

font print 人气: 86
【字号】    
   标签: tags: ,

“我家有楼东山北,万卷与山齐嵯峨。”这是清代著名学者,西川名士、藏书家李调元一首诗的开头两句。它用夸张手法,描绘了他家中藏书丰厚;自得之意,溢于言表。

李调元,四川罗江人。乾隆年间担任过广东学政,后因罪被遣,回到四川故里。

李调元性好读书,博学多闻,以文章名于当世,尤喜收藏。在官时“所得俸,悉以购书。”归田之后,在其家东山北麓,造楼五楹,名曰“万卷楼”。按经、史、子、集分四十余橱,其中金石古文、汉魏碑帖、宋元篆刻、笔录抄本等,十分丰富。号称“西川藏书第一家”。可惜,这个图书楼,在一次大火中被烧毁了。

这次变故以后,书楼成了一片废墟。李调元伤心地收拾起“万卷楼”的灰烬,而加以埋葬,名曰“书塚”,并题诗以志之。诗中有“不使坟埋骨,偏教塚葬书。不如竟烧我,留我待何如?”等句,对他一生收藏、抄写的书籍,视若己命,一旦化为灰烟,哀痛之情,自是可想而知了。

(据清代《渊鉴类涵》)@*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今年清明节,我们无法回去扫墓,但我忽然明白,清明的意义从来不只是一束花、一炷香。真正的祭奠,不只是铭记逝去的亲人,而是在心中点燃一盏不灭的灯;是不让那些遭迫害的生命被遗忘,让他们的信仰得以延续;是让活着的人依然怀揣希望,更是坚守他们未能走完的路,让正义与真相薪火相传。
  • 清明,把死去的和活着的人连在一起,阴郁而沉重,它让人的感情变得脆弱。对故者的缅怀,对生命的思索,在生与死的对话中禅透生之意义。心灵由阴郁而透明,进而变得轻松、愉悦。
  • 东方文化陀山鹦鹉的名言,应沿袭原话为好:尝侨居是山,不忍见耳!鹦鹉的境界亦于此,陀山曾经拥有,今生弥足珍惜!故乡常州为笔者曾居地,我将其揣入怀中,时时因故人的遭遇和幸福唏嘘雀跃。
  • 时下正当春天,虽然我生活的这片土地上花儿尚未绽放,树木也是萌芽状态,但鸟儿婉转的鸣叫,已唱出春天的喜悦。融入春天,自然,心中也有了春天的风景。
  • 余先生的一句话让笔者心有震悸,事关余先生老家安徽曾派一代表团赴普林斯顿,想说服先生回国看看,因他公开表示八九事件不平反就不回国。故乡来人劝道,回一趟便能解除乡愁。先生急了,怼出一句——我没有乡愁!
  • 漫步林间小道,穿过亭廊幽径,听着叮咚的山泉水,迎向轻柔抚面的风儿;但见鸟鸣山翠,花木蓬勃,白云绕山岗,飞絮舞流韵。
  • 是不是每一个生命,对春天都有一个约定?就像花和草,都在静静地等待。等待中,蓄积着力量,等待中,膨胀着希望,强大着信心?
  • 春风吹拂,大地正变得酥软,路边的柳树,也笼着莹莹的鹅黄。河冰化开一道一道冰痕,憋闷一冬天的河水,又欢唱起来了。我知道,人们的觉醒,同样会给人类的文明,带来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造物主以他神奇之手,正在绘出一个崭新的天地。
  • 置身其中,我欢心,流泪,在爱与光明中,在苦难与挣扎中,我们创造着繁荣和文明。在深沉与庄严的歌声中,我们明白了辗转轮回来到世间的意义。
  • 一个一个房间打扫,墙壁,天棚,各种物件儿,犄角旮旯也不落下,务必做到干净、整洁。儿子很是仔细,就连灯泡都拧下来,一个一个擦拭如新。包裹商品带回的邪党报纸,该烧的烧,该丢垃圾点的丢垃圾点,不能让它散发毒气。扫灰,也叫“除尘”,或“出陈”,走出旧的藩篱,除陈迎新,多好的寓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