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16年06月05日讯】(大纪元记者施芝吟台湾台北报导)蔬果卖相不佳,出现在餐桌上的机会就减少。格外有意思共同创办人王馨妤说,民众每天都在选择“吃什么”?同时也在选择“丢掉谁”?丢掉外型像有两只脚的红萝卜呢?或是裂开的白萝卜;有些农友辛苦种植出的作物不会想丢弃,但少部分因卖相不佳,会直接影响价格,因此不会出现在市场里,更不会成为桌上的佳肴。不过,长得丑、奇怪的蔬果,却成为摄影师的“食物特色”主角。
以貌取蔬果 造成食材浪费
王馨妤表示,许多民众不仅对蔬果的外相误解,更对营养误解;有人认为发芽的地瓜不能吃,事实上是可以吃的,马铃薯发芽才是不能食用的。弯曲干扁的小黄瓜,虽然可吃,价值不变,但农友考量成本问题,必须牺牲外观丑陋的小黄瓜,选择大小一致的小黄瓜贩售。此外,天气问题也会造成蔬果外观变化,品质参差不齐,影响销售价格,必须藉品质好的蔬果提高卖价,弥补不能卖的蔬果。
通告艺人有分ABC咖,但是蔬果不是艺人,都是农友辛苦种出来的,如果蔬果分等级,有些蔬果没机会进到市场,而是直接进入垃圾桶,王馨妤笑称,全世界吃最饱的、看最多蔬果样貌的是垃圾桶。
北投一名农友种植椪柑,椪柑被红蜘蛛爬过,会留下一些痕迹,导致黑黑脏脏的,农友没有多余时间来清洗全部果树,好让椪柑漂亮一点,农友也不想喷洒农药杀害虫,因为这违背她的初衷,她只是想让民众吃食物的原味,而非光鲜亮丽的外表。
重新认识蔬果原样 减少浪费
格外有意思举办实际动手做的工作坊,让大家藉由和食物、农业相关的体验活动,与食物产生更深刻的连结,让更多人了解这些长得歪七扭八或不其貌扬的蔬果,其实也是从同一块土地成长茁壮的,进而更能够接受不分级别的食物,给予农夫、土地更多支持。
王馨妤表示,生活中厨房是很好的实验室。去年台风来袭,南瓜虽然外表花花绿绿,里面仍可食用,可将此做成司康。都说不能以貌取人,却以貌取“蔬果”,如果仅从外表定义,将会失去很多品尝食物的机会;重新教育自已,如何做出好吃的东西,不单单对身体好,也对世界友善。
去年7月,法国第三大超市推出丑蔬果计划,以打折方式贩售丑蔬果,更把丑蔬果做成果汁、蔬菜汤,大受欢迎,除增加店营业额外,平均每天消耗1.2吨的丑蔬果,超市丑蔬果广告更意外得到坎城广告奖。
王馨妤指出,如果民众能理解丑蔬果跟其他蔬果没有差异,重新看见蔬果价值,认识蔬果原样,而不是被规格化,才能物有所用,物尽其用不浪费,才有机会创造更多选择。◇
责任编辑:旻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