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16年05月12日讯】“三道茶”是白族招待客人的礼仪饮品。第一道“苦茶”又称“烤茶”,味道苦涩,能提神醒脑;第二道“甜茶”,加入核桃片和红糖,可口香甜;第三道“回味茶”,放入花椒和蜂蜜,香甜苦辣具全,回味无穷。相传它的由来,与白族的师徒承传技艺有关。
白族是中国第15大少数民族,有民家、勒墨、那马三大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湖南等省,其中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1956年建立)最多,此外四川省、重庆市也有分布,2000年总人口数为185万多人。
从前,有个手艺超群的木匠住在苍山脚下,他有个得意的徒弟,制造桌椅床柜,雕花刻鸟…等等技术,已达青出于蓝更胜于蓝。有一天,师傅叫徒弟拿斧锯,一起上山伐木取板,扛回家来,练成这最基本的功夫,就可以出师了。
师徒二人翻山越岭,终于找到了一棵几丈高的大树,费了好大劲才把树锯倒,这时徒弟口干舌燥,口渴难受。他就央求师傅说:“我想去找水喝。”师傅说:“不行,大树还没锯成木板,天黑了就下不了山,若遇上虎豹该怎么办?”
徒弟只好忍着渴,与师傅拉了一阵锯子,最后忍不住了,就抓一把树旁的叶子塞进嘴里解渴。师傅见他呲牙咧嘴的,就问他:“味道如何?”徒弟坦率说:“好苦呀!”师傅笑着说:“你要记住,真正的手艺不光是会雕个花、刻个鸟的,还要能吃苦才能成为大器。”
木板终于锯好了,徒弟也累得坐在地上。这时,师傅从怀里掏出一块红糖,塞到徒弟嘴里:“吃了苦,再尝尝甜的。” 徒弟吃了红糖后精神起来了。师徒合力把木板扛了回家。师傅再用蜂蜜、桂皮、花椒、苦茶给他冲了一碗茶水。
又渴又累的徒弟喝了一口问:“师傅,您这是什么茶水呀?苦、辣、麻、甜都有,细细品尝还挺有滋味的。”师傅大笑道:“这茶水的味道和学手艺、做人的道理是相通的,要先苦后甜,还要经常的回味回想。”
后来,这位徒弟将这意义非凡的过程,开创成“三道茶”,从此,这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就在白族人中广为流传,现已成为孩子求学、学艺时的一道礼俗。后来应用面更广,更成为婚事、节日期间招待客人的礼仪饮品,极具白族特色的一种风俗。


第一道“苦茶”,制作时,先把水烧开后,再用文火烤热小砂罐后,放入适量的茶叶,转动砂罐,当茶叶发出啪啪响声和焦香时,立即注入烧开水,几分钟后,将茶水倒入茶杯饮用。由于这种茶经烘烤、冲沸而成,因此,色如琥珀,焦香扑鼻,味道苦涩,故称为“苦茶”,隐喻凡事要先吃苦的哲理。


喝完“苦茶”后,制作第二道“甜茶”时,主人会重新烤茶、注入烧开水冲泡成苦茶。换上用碟子托着的洁白精美茶杯,先放入红糖、熟的核桃仁薄片、烧乳扇(或者米花),再冲入苦茶约八分满。此茶营养丰富,可口香甜,故称为“甜茶”,隐喻人生先苦后甜的哲理。


第三道“回味茶”,制作时,先将麻辣的桂皮、花椒、生姜片放入水里煮成汁液后,倒入杯内,再加入苦茶、蜂蜜而成。饮时晃动茶杯使其均匀,趁热饮下,顿觉香甜苦辣俱全,让人回味无穷,故称为“回味茶”,隐喻人生的处境不同,人们应常作回味回想,牢记“先苦后甜”的哲理。
三道茶有着“先苦后乐”的深层内涵外,热情好客的白族人,来客时必待之以三道茶,除了讲究茶叶的质量、茶具的精巧、泡茶的技艺外,更注重“敬茶的礼仪”,故三道茶不仅是白族人主要的饮食文化,而且是其重要的礼俗。
如今,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三道茶也发展成白族特色的茶文化,每道茶之间都伴有3到5个歌舞节目,使来宾既能品尝茶的香甜苦辣,又能欣赏白族人的传统服饰与歌舞之美,更能体验人生“一苦”、“二甜”、“三回味”的哲理。@*#
责任编辑: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