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在即新年伊始 大地解冻东风送暖

font print 人气: 1067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2016年02月04日讯】2月4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气“立春”,标志着新的一年又要开始了。几千年的神传文化造就了中国人的智慧,而中国特有的“二十四节气”也是这一伟大文化的体现。在这一天,历代帝王都要举行鞭春之礼,意在鼓励农耕。几千年来中国民间各地也形成了固定的风俗习惯。

立春就是新年伊始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也是重要的传统节日,因为从这一天开始,就进入新的一年了。中华文化的基点是天人合一,所以按照中国传统的纪年法,当太阳运行到黄经315°时(每年2月3至5日之间),就是立春,意味着春天的开始。立春当晚7点,北斗七星的斗柄正好指向东北方45度的地方,是八卦中“艮卦”的方位。

许多人一直以为正月初一才是中国新年的开始,其实是个错误认识。长久以来,风水、术数都以立春作为新年的分水岭,中国古人特有的属相(生肖)其实也是以这天作为起点。也就是说,2016年2月4日出生的孩子就属猴了。不过,现在人们大多都以初一作为属性交替的分水岭了。

作为节气,立春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时期。汉代以前,历法经历了多次变革,那时将立春定为春节,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

古人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此时东风开始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蜇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然而气候的异常,冷暖颠倒,就会呈现出古人说的乱象。

节庆与民俗

作为新年伊始的立春,官方和民间都有许多庆祝仪式和习俗,包括“鞭春”、“祭句芒神”、“拜太岁”、“躲春”和“咬春”等。

1. 鞭春

大约从汉朝开始,京府与各地方官府于立春前一天,在正门前的东西两侧摆放泥塑的耕人与耕牛,提醒农民春天来了,准备春耕。后来,演变成真人扮演的“鞭打春牛”的活动。真人扮演的句芒神身穿绿色衣服,手执杨柳或丝杖鞭打土牛,象征唤醒耕牛准备劳作,这就是所谓“鞭春”。

官吏鞭春后,农民抢着把春牛身上的土片撒到在自家的农田里,他们相信,这会给自己带来好收成。

2. 祭句芒神

上边提到的“句芒神”,也叫“春神”,是民间的草木神和生命神,其形象为人面鸟身,执规矩,主春事。据文献记载,早在周朝,就有隆重的“立春”仪式。立春前三日,天子开始斋戒,立春当日,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郊迎春,迎接主管农事的“句芒神”,祈求丰收。

到了清朝,迎春仪式已成为重要民俗活动。据《燕京岁时记》记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在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

3. 拜太岁

古时,以天干地支计算年月,六十年一个轮回,而每年都有一个太岁神主管那一年的运程,即值年太岁,也称流年太岁。六十位太岁轮流值年,每个人都有两个太岁看管,一个是出生之年的太岁,一个是流年太岁。

相传这六十位太岁神都曾在中国的不同历史时期托生人间,有的是守护疆土、有功于国的将军;有的是清正廉洁、一心为民的地方官员,每个人都是中国伦理道德的楷模和备受世人推崇的学习典范。

“拜太岁”源于道教文化,是中国民间一种化煞消灾、祈福纳吉的传统习俗。早在元、明时代,拜太岁活动便被列入国家祀典。

作为一种传统习俗,“拜太岁”在北京、广州、台湾、香港等地以及东南亚国家十分盛行。从干支纪年规则上来讲,立春之日也是新旧太岁交接班之时。

4. 躲春

中国传统民俗有“犯太岁”之说。立春当日的“躲春”实际上就是“躲太岁”。立春这一天也是新旧太岁交班的日子,为了避免与上一年的太岁发生正面冲突,凡是犯太岁的人就要“躲春”。按现代科学的解释,就是立春这天气候开始交接,新的气场可能对部分人群不利,所以要处处小心谨慎。

所谓“躲春”,不是躲到什么地方去,而是指立春这一天不能有口舌之争,要与人和睦,心平气和地度过这一天。拿2015年立春为例,这一天上午11点59分,正式进入乙未羊年,就是2014马年太岁星君章词大将军正式卸任,2015羊年太岁星君杨仙大将军正式上任的交替时间。按照民俗,属羊、牛、鼠、狗的人就犯了太岁,就必须避免与羊年太岁的正面冲突,缓和与太岁星君的关系,以免来年运程不济。

5. 咬春与养生

“咬春”是指立春当日的特定吃食。虽然各地民俗不同,但大体上“咬春”的主要食物为萝卜、五辛盘、春饼和春卷。

中国很早就有“立春日食生菜……取迎新之意”的习俗,明清以后,“咬春”就是吃萝卜。明代《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中记载:“至次日立春之时,无贵贱皆嚼萝卜”。清代《燕京岁时记》亦记载说:“打春即立春,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曰‘咬春’,谓可以却春困也。”

咬春的另一食物是五辛盘,即五种辛味蔬菜。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讲到:“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芥等辛嫩之菜,杂合食之,取迎新之义,谓之‘五辛盘’,杜甫诗所谓‘春日春盘细生菜’是矣。”

古人为何要吃辛辣的蔬菜?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养生。立春之际,寒尽春来,易患感冒。辛辣的蔬菜有疏通脏气、发散表汗之功效,能预防时疫流感。立春后,人体内部机能开始活跃,饮食上需遵循养肝明目、减酸增甘、通利肠胃的原则,多补充水分。

立春时流行最广的食物就是“春饼”和“春卷”。 在晋代的《关中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唐人)于立春日做春饼,以春蒿、黄韭、蓼芽包之。”不仅民间吃春饼,皇宫中春饼也经常作为节庆食品颁赐给近臣。陈元靓在其《岁时广记》中记载道:“立春前一日,大内出春饼,并酒以赐近臣。盘中生菜染萝卜为之装饰,置奁中。”

与春饼不同,春卷是油炸食品,其名称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书中曾提到过“薄皮春卷”和“子母春卷”这两种春卷。明清时期,春卷已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风味食品。春卷的馅主要是韭菜(或韭黄)、豆芽、粉丝等。 #

责任编辑:伊萍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24节气中的“立冬”,不少地方白天超过30℃,甚至还有点热,感觉不到冬意。典型“秋老虎”的天气甚至让路跑选手昏倒,气象专家、中大大气科学系兼任副教授吴德荣指出,节气代表太阳直射地球位置的变化,勉强可用来解释季节,但若用在逐日天气预报可能会出错,立冬不冷,与整个冬天冷或不冷毫不相干。
  • 冬令进补是中医调养虚弱体质者的方法,在秋、冬季节与节气交换之际,日夜温差很大,气候忽而潮湿忽而干燥,冬季养生就更为重要。不同体质的人,进补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我国古代五行形相学就把人按照不同的特征、个性,分为金、木、水、火、土“五行人”,他们在冬季的食补方式侧重的也有所不同。
  • 今年是24节气中的小寒,是1年中第1个节气,也是最为寒冷的时期之一,但中央气象局统计,今天台北最低温为18.2度,和过去15年相比,可说是最不冷的小寒。
  • 音律隐隐,琴音悠扬远逸 春雨或急或缓,去而复返 谛听山樱花与彩蝶对话
  • 园林商议何事,风过语哝哝? 桃杏立相对望,杨柳猜相递语: 何日展葱茏?
  • 春打六九头, 春官鞭春牛。 锣鼓迎新春, 爆竹响不休!
  • 清明上河图 中国画
    天清地明的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一年中宝贵的好时节。现代人一想到清明可能就联想到扫墓的民俗,其实,从古到近代,清明节联系着寒食节和上巳,民俗活动多彩多姿,五花八门。可知道历代的人们在清明时节从事哪些有趣又有益的活动吗?一起来探一探清明丰富的内涵吧!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踢毽子是我国传统的体育运动,是古代“博戏”的一种。中国人踢毽子的历史很长,在汉代的画像砖上已有踢毽者的形象了。古人认为踢毽子最初来源于蹴鞠,而蹴鞠相传为黄帝所作。这么看来,这小小的毽子,其来历也非同寻常。
  •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循环周期的起点。春寒料峭到春分已转变为春暖花开,一片五彩缤纷的盛景,迎来一年中难得好时节--春分,也迎来养生、开运的契机。本文要与你分享:“春分”的要义是什么?在春分如何养生,如何开运?做法上有哪些宜忌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