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16年10月06日讯】(大纪元特约记者兰青、张小清纽约采访报导)按:新唐人电视台举办的国际钢琴大赛于9月30日至10月2日在纽约巴鲁克大学英格门音乐厅举行。本届比赛邀请到教授古典钢琴五十年的维克多‧罗森鲍姆(Victor Rosenbaum)先生举办大师班。比赛前夕罗森鲍姆接受专访,挚诚分享了他对古典音乐演奏与欣赏、特别是比赛指定的贝多芬、舒伯特和肖邦等大师经典曲目的精到理解,无论是专业音乐家还是业余听众,都会深受启发。兹分节刊登,以飨读者。
(续前文)
3. 贝多芬第三十二钢琴奏鸣曲,作品111
Beethoven Piano Sonata in C minor, Op. 111
作为“奏鸣曲三部曲”完结篇的作品111号只有两个乐章,这对奏鸣曲来说不寻常——通常会有三个乐章,很多有四个乐章。
(1)第一乐章
最后一部奏鸣曲的起始非常有戏剧性,听起来几乎是愤怒、暴烈,仿佛我们正接近终点,或是生命的终点,或者至少是奏鸣曲系列的终点,情感如此强力。愤怒常常与死亡相关,我们为人们将死去而愤怒,为不得不离开这世间而愤怒,为事物的终结而愤怒。
所以或许贝多芬感到这是其系列的绝响,他转向C小调,这是他第五英雄交响曲的主调,那也是非常戏剧性的乐章。而贝多芬还有很多作品是同一调性,那是他表现戏剧冲突、强度和愤怒的调子。他有部钢琴三重奏,有部小提琴奏鸣曲,有部弦乐四重奏,还有其它的钢琴奏鸣曲,比如很多人都知道的《悲怆奏鸣曲》。
这就是这最后一部奏鸣曲第一乐章的调子,在简短的开篇之后速度非常快,节奏强劲。而这一乐章感觉如此的坚韧不懈,中间虽有一些缓和的时刻——抒情中带些沉思默想,但暴风骤雨般的感觉马上又回来。
最终,到乐章的结尾,乐音平定下来,最后一个和弦不再是C小调,而是C大调,一回到大调,心境澄澈的感觉就出来了。
点击聆听:【阿劳(Claudio Arrau)演奏的第一乐章】
(2)第二乐章
这个和弦直接将乐曲带入C大调的第二乐章(不是C小调)。C大调可以说是最为单纯的一个调子——没有升调和降调,一种纯粹的音调。
如同作品109最后的乐章一样,第二乐章再一次是主题变奏,我想逐一描述一下。主题非常安详沉静,而变奏部分增强了节奏感;到第三段变奏,简直就像爵士乐了,狂放跳进、棱角分明的节奏,听上去让人令人难以相信,乐曲能在短时间里达到那么热烈。
之后又有更多的变奏将主题进一步展开,最后的变奏是清澈宁静的高音颤音,唤起天国或他方世界的意象。
作品在回到主题中结束,不是像作品109那样回到第一个主题的全部,而是第一个主题的一些元素。它只是沉潜下来,安静地作结,有如接受了命运。
点击聆听:

大纪元:所以说他在描述我们今天所在的世界。
罗森鲍姆:我们所在的世界,我们一直所在的这个世界。这就是为什么这个曲子历久弥新,和我们有现时的关联,它不属于某一个特定时代,它是超越时代的。而且很明显各个文化的人们都能看到这种关联、与之相连通,因为它不只是沟通一个特别的民族或一个特别的历史阶段,它沟通的是整个人类,人类的共通体验。
大纪元:它呼应了古老的中国哲学、人生观,尽管地理上相隔遥远。
罗森鲍姆:或许这是为什么中国人这么全然地欣赏这首曲子,因为它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时代与中国文化和哲学相共鸣,那都是人类经验的一部分。
(待续)
点阅钢琴大师罗森鲍姆访谈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方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