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生贪念财离去 随其自然富安居

作者:天羽
font print 人气: 934
【字号】    
   标签: tags:

人倒霉也好,家道败落也好,往往都与贪心有些关系。一旦贪心起,就是倒霉的征兆。

湖南沅州山中,有一位乡民赵子寿,他恃富而骄,成日饮酒赌博。没多久就将家产业花光,只剩下不肥沃的田地二十余亩,十年三收,赋役甚重又脱售无人。他想到族侄有容,家殷忠厚;于是商同族长有宁,希望能把田卖出去。

有容因子寿是同族,一脉相承,不忍心看他空着肚子,就答应了他。子寿因此得价五百金。

一日,子寿忽然听见山头轰声如雷,石中涌出一股清泉,环绕此田,可藉灌溉;至秋禾大熟,较之往年,则加三四倍,由是瘠壤竟成膏腴。

当时同族中的有安心里羡慕,就对子寿说:“你卖给有容的田,前则瘠而价贱,今则腴而价昂。你可去向有容索增价值;否则我借银给你收赎,转卖与我,愿加数百金。”

商议已定,子寿就照办,向有容欲增其价。有容回答:“此田我本不愿接售,因族长再三劝说,通情买受。今我不能加价。如有人售,还我原资。”

有安照原数给子寿银赎回,加银三百两购买。遂当官立契纳税,以防再有翻异。时维九月,转瞬春耕。

忽然有一天夜里,雷风大作,山头大石,崩塞前出清泉,良田又变成瘠田。没多久,有安家业渐渐衰败,与子寿一样;而有容还是富贵如故。

有容不为利益所动心,反而安稳享天伦之乐,大富贵;有安一念之差,竟由富转贫,令人惋惜。人们常说戒贪养德,古人的教训值得我们借鉴。@#

责任编辑:洪伟成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shown)客人散后,老翁在座位上捡到一个布袋,里面贮藏着白银三百两......
  • (shown)有因必有果,年轻时不做好事,到老时后悔就晚了。
  • (shown)过了几天,忽然有天界的仙童凌空而降,带领阳翁伯来到海上仙山......
  • (shown)一日,其子在床上坐语其父母曰:儿于昨夜奉岳神命署本县城隍事......
  • 更多证据显现,灵魂真的存在,拥有多世记忆!前世残酷折磨囚犯,泰国医院院长怎样才能还清罪业?《未解之谜》
  • 害了人命,自然是要偿还的,自古都是如此,即便阳间法律无法审判,上天也绝不饶过,无论时间长短。有的是当世遭索命,有的是隔世被索命,以下三个发生在清朝的神异故事就在告诉世人:无论何时害了人命都难逃报应的。
  • 古今中外,在剧火的大灾难发生时,谁能让“神出手”得到奇迹福祐呢? 本文这些真人实事给了我们参考的好指引! 而且我们可以看到,善有善报,可能是事后报,也可能是立即就报!报应不爽呀!
  • 清朝撰写《劝戒录》的梁恭辰的父亲曾担任江苏布政使,与苏州江铁君是以诗文相交的朋友。江铁君曾出家为僧,后又还俗,回归儒学,不过他应该还是相信因果报应的。他曾讲了这样几件离奇之事。
  • 常人中有“好人没好报”这样的说法,意思是有些人做了善事,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善报,甚至还遭遇不好之事,因此感觉老天不公,甚至抱怨老天。殊不知天理衡量着一切,祸福早已注定,好人遇到的坏事,恰恰是老天在帮你消减之前的罪业,以让你在消减完罪业后,来世得福报。清朝梁恭辰编撰的《劝戒录》中记述了两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 清朝安徽商人汪某,在浙江一带从事盐业生意。他性格素来豪爽,虽每日与钱打交道,却并无利欲之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