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世界.茶文化

无水不可论茶 天下第一泉谷帘泉

作者:任采真
font print 人气: 1550
【字号】    
   标签: tags: , , ,

无水不可论茶!庐山汉阳峰“康王谷”,古来名胜仙境;康王谷深奥处“谷帘泉”,泉美水美,茶圣陆羽品评“谷帘泉”为“天下第一泉”[1]。秘境的美景、茶泉的盛名交集于庐山康王谷“谷帘泉”,引领多少古今文豪、茶人的企望和幽思。

天下第一泉谷帘泉

汉阳峰矗立在江西九江市星江县境内,是庐山群峰中第一高峰,标高将近一千五百米。巍峰倚天开,青云俯首来,矗汉阳之北,俯视汉阳灯火,故名汉阳峰。“康王谷”坐落在汉阳峰西北方,峡谷长约七、八公里,是庐山峡谷中最大的一个,景致深幽。康王谷又名庐山垄,据《星子县志》记载是因为楚康王逃难入了此山谷,谷因此而得名:“昔始皇并六国,楚康王昭为秦将王翦所窘,逃于此,故名。”所以说“康王谷”在秦代就有了。

人们传说,晋朝陶渊明的垂世之作《桃花源记》的情境,就是以庐山康王谷为模本的。康王谷深处有一道瀑布就是天下第一泉谷帘泉的来源。瀑布一旁矗立着会仙亭。

唐代茶圣陆羽写《茶经》亲履踏访中国名水,来到陶渊明故乡九江(浔阳柴桑),来到庐山的秘境康王谷,当他亲润从千仞石上流下来的谷帘泉时,惊为天水!就把“天下第一水”的桂冠给了“谷帘泉”,有诗吟:

泻从千仞石,寄逐九江船。

甘泉从康王谷深处千仞石泻下后,几翻山涧寄逐九江,停驻鄱阳湖,吞吐入长江。《星江志》记载这道瀑布的盛貌:“其流凡三十派,横涧七丈”。

陆羽在《茶经》中,强调泡茶的水质,以山上的水为上:“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同样是山上水,又以乳泉、石池漫流者为上。泡茶的好水出于好境,水质清、活、甘、冽最好。明人许次纾的《茶疏》也说道:“无水不可论茶”,好茶深蕴的香气要借水而发。

清泉从千仞石上泻下的谷帘泉,横涧七丈,藏清活甘冽于山谷深处,亲近并不容易。明代的诗人钱宰(公元1302〜1397年)作有七言古诗《谷帘泉并序》,序中描述了得通过一番崎岖山路和溪涧悬崖的险阻,行过十几里路,涉过近十个溪涧,途中还遇到只能支藤而上的悬崖,上上下下,再踏在乱石上穿崖壁,行百余丈才能到了瀑布下,一饮甘泉,一揭谷帘泉的面纱,看到不似在人间的胜景。[2]

那瀑布悬空数十米,彷如天上来,中途遇到岩石阻碍,泉水分成数百缕细流,散落而下。流泉洒珠如帘、珠璎宛如飞花,在太阳照射下幻作晶莹无垢的一帘幽影。钱宰又说一年中只有短暂的“盛夏得雨后两旬(二十天)”,可以涉涧,可以坐涧石上一亲谷泉帘的一帘幽梦。观美景要得良辰,“良辰美景”相得益彰,得之何其不易啊!

甘泉滋茶味 诗人益茶香

中国古来的诗人、墨客、文豪多爱茶;自从陆羽评甘泉好水以来,茶家更知道“无水不可论茶”。谷帘泉经过陆羽品评为“天下第一泉”,使得后代的诗人、茶家纷纷钟情于它。宋代学者王禹偁爱煞那山谷和山泉,遥想起陆羽仙客,想要长在水帘前结茅庐:

迢递康王谷,尘埃陆羽仙。
何当结茅室,长在水帘前。
——《谷帘泉》
王禹偁在《谷帘泉序》中说到取用此泉水煮茶的妙处,泉水甘润自然不在话下,还可以煮出“浮云散雪”来。(“其味不败,取茶煮之,浮云散雪之状,与井泉绝殊。”)

宋代诗词大家黄庭坚《西江月‧茶》[3] 也咏唱“谷帘第一泉”之香,早春极品龙团茶在第一泉中翻成雪浪,媲美诗仙李白品仙人掌茶的甘露。

大文豪苏东坡则赞赏,以天下第一泉点天下第一茶龙团(宋代北苑贡茶),“人、水、茶”共构“三绝”之境:

岩垂匹练千丝落,雷起双龙万物春。此水此茶俱第一,共成三绝景中人。

真是“甘泉滋茶味,诗人益茶香”!

凡尘仙境  甘泉神水今何在

康王谷谷帘泉,从楚人康王避难发迹,经唐人茶神陆羽评胜留名古今。然而,如今庐山、鄱阳湖生态严重遭到破坏,低水位年年刷降,冬季时,严重干枯频频出现,即便是盛夏雨后还能有往日的仙影吗?良辰美景,凡尘的仙境;甘茶神水,依旧安在否?

参注:

[1] 陆羽评定天下水二十品。庐山康王谷水帘水第一;无锡县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蕲州兰溪石下水第三;峡州扇子山下虾蟆口水第四;苏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五;庐山招贤寺下方桥潭水第六;扬子江南零水第七;洪州西山西东瀑布水第八;唐州柏岩县淮水源第九;庐州龙池山岭水第十;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十一;扬州大明寺水第十二;汉江金州上游中零水第十三;(水苦)归州玉虚洞下香溪水第十四;商州武关西洛水第十五;(未尝泥)吴松江水第十六;天台山西南峰千丈瀑布水第十七;郴州圆泉水第十八;桐庐严陵滩水第十九;雪水第二十(用雪不可太冷)。陆羽评定天下水二十品,见《全唐文》卷七百二十一《张又新.煎茶水记》。

张又新为文记载此段际会。元和九年春,他与同年生相约于荐福寺,不期而遇一楚僧,浏览其囊中编书见《煮茶记》一卷。卷中记载代宗之朝湖州刺史李季卿,一次江行至维扬,逢陆羽,至扬子驿,李季卿命士兵取享有盛名的南零水煮茶,李亲见陆羽鉴别“扬子南零水”之神技,因而问陆羽“所经历处之水,优劣精可判矣”而得录下。

[2] 录明代钱宰《谷帘泉并序》“……涉六七涧,穿林而行,越十里,渺然见泉自山下,未足取也。又二里上山,傍枕悬崖,后推前挽,支藤而上。又一里下坡,有涧,踏乱石,穿崖壁,又百有余丈,至帘下。少憩,回视一帘如琼瑶珠璎,从天碎落,恍然非人世间也。”

[3] 黄庭坚《西江月‧茶》:龙焙头纲春早,谷帘第一泉香。已醺浮蚁嫩鹅黄,想见翻成雪浪。
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无因更发次公狂,甘露来从仙掌。
@#

责任编辑:方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人间四月天,清新雅逸,恰合茶天然的特性。饮茶除了得到感官的享受之外,还能让我们静心、宁神,有助于去除杂念,以茶悟道,提升生活与生命的境界。不论你平日喝不喝茶,别错过四月天与茶约会的好时机!俗语说“一两黄金一两茶”“一两明前一两金”,其实,爱好四月天的好茶不一定要花大金,本文要从文化的视野出发,讲讲四月天的茶知识,顺及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的茶。
  • 宝塔伴茶诗,唐诗一经典,!中唐隐士陆羽开启了中华茶道,他透过实地调查研究写下《茶经》,系统地介绍了茶道,包括怎么造茶、煮茶、饮茶,怎么运用茶具、茶器,也介绍了茶史、古人茶事、哪里有好茶等等。陆羽《茶经》把药用之茶转入饮用之茶的文化,在中唐,茶道的艺术就蓬勃发展了。本文要介绍的这首元稹的宝塔诗《茶‧一言至七言诗》贴切地反映了唐代茶道的精致内涵与精神境界以及茶道中的友谊。
  • “白发沧浪上,全忘是与非。”在水边隐居的高人,经常亲近自然,日常活动都能保持心态纯净。徐明义画集8—世外(彩墨)局部(徐明义 提供)
    谁是古今“茶神”“茶圣”呢?爱好茶道之人都会想起陆羽(字鸿渐、季疵,公元733年-804年)。在千年前,陆羽的足迹踏遍中国种茶名山和名泉,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并将所得结果作成了《茶经》传世,开导后人茶文化的风尚流传至今,并使得中华茶道成了世界茶文化的经典。陆羽对茶的研究为何能脱颖而出留下千古的功业呢?陆羽是怎样和茶结缘的呢?冥冥中好像上天已经为茶神安排了他不同凡响的一生。一起来探索陆羽的生命之《歌》!
  • 茶是中国人的传统饮品,上古时代神农氏便使用茶来解毒。到了唐代,茶圣陆羽写成《茶经》,将茶道文化推向成熟。或许是茶本身苦口却香醇的味道天然就具备着哲思与禅机,茶与文人士大夫的关系尤为密切,故而在历史上也留下了许多雅号。
  • 昔日经过香港街头,远远看到店铺门口摆着的铜壸与铜鼎,就知道这是一间凉茶铺。时代变迁,铜壸变成了不锈钢容器,老一辈对的器皿讲究也渐渐被后人遗忘。昔日没有电子设备加热,铜鼎就是当年重要的龟苓膏保温器皿。如今标榜“清热解毒”的龟苓膏,最初引入香港时并非如此。所谓的“凉茶”其实并不“凉”?今期文化专题“凉茶趣谈”继续由香港史学会总监邓家宙博士分享他的研究心得。
  • 六大传统茶叶有哪些,以及如何正确泡制它们?通过了解茶叶和泡茶的艺术,你可以发现这六种茶叶背后都有各自的魅力,并品味这些已流传数世纪的滋味。
  • 茶道之美、茶道之境都可以在泡茶、奉茶、品茗之间求得的,除了人、茶、器外,无需茶席的布置、无需服饰的搭配、无需佐以什么音乐。茶的冲泡与供奉已表现了看得到的美感与境界,茶的品饮已表现了看不到的香、味与茶性的美感与境界。
  • 茶人除了要具备茶学的基本功底,对绘画、音乐、舞蹈、戏剧、文学、宗教、哲学诸方面都要有一定的修养,尤其是抽象艺术,这样才能融合泡茶、奉茶、喝茶、品茗环境成一件新的艺术作品,并从中创作出让自己与参与者都能享用的茶汤境界与茶道氛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