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身崖”传说

作者︰吴名
font print 人气: 583
【字号】    
   标签: tags: , , ,

泰山日观峰南的“舍身崖”,来自一个民间传说。相传,姑嫂二人为了让疾病缠身、久病不愈,危在旦夕的老太太能康复,一起来到香火旺盛的观音像前,烧高香、磕响头许下大愿,只听嫂子诚心诚意地说:“愿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救救我婆婆,让她快好吧,如让她病好了,我以身报答,情愿从崖头跳下。”

这时跪在一旁的小姑听了嫂子的话很感动,心想嫂子是儿媳尚且如此,我做女儿的也应如此,否则日后娘真的好了,我怎做人?于是小姑也许下跟嫂子相同的愿。

事过不久,老太太的病渐好,直到好似如前,家人都称菩萨显灵了。有一天,嫂子郑重地对婆婆说:“您病已好是菩萨保佑,我许下大愿,今该还愿之时了。”婆婆不答应,怎忍心让好儿媳舍命跳崖,说再想点别的办法吧,菩萨不会怪的。

儿媳平静地说:“话已出口怎能不算?更何况跟大慈大悲的菩萨呢!”小姑听后有些为难,不同去,说话不算数以后无颜见人,同去还愿又不愿死,有点后悔。可是,看到嫂子坚定的样子就说:“我还是跟你同去吧!”

姑嫂二人来到崖头,往下望去不见底。嫂子站在崖头上转身面向娘家方向叩拜三次,轻声说道:“来生再报父母养育之恩。”说完回过头来问小姑子:“咱一块跳还是各跳各的?”

小姑急忙说嫂子还是您先跳吧!嫂子说:“那我就先走了。”话音未落,身影已在半空,无声无息的下沉着,小姑子看着发呆,只见半空中漂来一朵莲花,把嫂子托住且接走了,不知去向。

看到这一幕小姑子心里踏实了,知道是菩萨又一次显灵了,于是也随后跳下崖头。但不久却听到一声凄惨的声音,小姑子粉身碎骨死于崖下。

后人为了记住这姑嫂二人,就把这崖叫做“舍身崖”,直至今日仍被传诵着。它告诉人们“诚”与“不诚”丝毫之差的结果。

——转载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王书琳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人们的道德水准下滑,无所顾忌的追名逐利、贪图私欲,杀、打、偷、抢、奸诈、妒嫉、乱伦之事层出不穷。人人自危,人人为敌,失去....
  • 阮孝绪从小很孝顺,个性沉静。十五岁时,父亲曾勉励他用功读书,但他却说:“我希望....
  • 清代,山东福山县人安某,确有速行奇技,他一天可走五百余里,人们称他为“安飞星”。他也沾沾自喜傲视于人,甚至还常常仗技欺人....
  • 这正应验了老百姓常说的话:是你的东西丢不了,不是你的别争,争也争不来。老天有眼.....
  • 幽默风趣今人爱,古人也爱。以下是近两千年前的笑话,出于邯郸淳(约132—221,东汉末到三国时代)编辑的《笑林》。古人的笑谈说了些什么?晶莹闪亮的光彩是什么呢?
  • 这是儒家心性修炼之关键处。某种角度讲,这也是孔门教人勇敢的地方——直面人生。不管人生道路是通途还是布满荆棘,都在其中成就自己。
  • 齐国有个姓国的人,因“盗”发家致富,宋国有个穷人向氏跟国氏请教秘诀,却因“盗”而遭殃入狱。他们两人的“盗”术为何有这般天壤之别呢?
  •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推出“赏赐有礼—清代文献中的天子礼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一个“志于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坏事。当然,他在修养仁德的过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过错误,做过错事,但他心里是明白的,是愿意改正的,最终会做一个好人的。宋儒说,“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 苏东坡(清玉 绘图/大纪元)
    从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为一谈,代代欢歌与悲语的记忆在此时空延展,生死交织的特殊时空在此时交叙。苏东坡(苏轼)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虚掷,四时之变,无如此节者”。东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节中的有哪些令他难忘的生命脚印呢?让我们从他的诗集中寻去。
评论